社会进步学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自然环境水平

一 自然环境的生存作用

自然环境水平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状态,它反映自然环境以自然属性为基础的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的社会作用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包括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和灭亡条件。

自然环境的生存作用表现在使人类存在于生态系统之中,并从中获得生存条件,如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土地、温度、湿度等外部条件。

根据自然环境的社会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基本等级。一是能够为人类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称作生境;二是不能为人类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称作亡境。在一定条件下,生境和亡境可以互相转化。由于地球环境范围固定,扩大亡境,必然缩小生境。人类的错误活动引起生境缩小,亡境扩大。例如,超载放牧可以引起草原变为沙漠,使生境沦为亡境。

二 划分自然环境水平等级的根据

划分自然环境水平等级的基本依据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需要从原生环境依据和次生环境依据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一)原生环境依据

原生环境水平主要考察生态系统质量和自然灾害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是否存在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水平如何?如原生态荒漠即使无自然灾害,因其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也不利于人类生存。二是自然环境是否存在由自然力引起的台风、地震、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等级如何,对人类危害的程度如何?

(二)次生环境依据

次生环境水平主要考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是否存在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程度如何,对人类危害多大?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三废”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影响,使环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条件。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二是自然环境是否存在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如何,对人类危害多大?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危及地球物种多样性;毁坏地表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等。[12]

三 自然环境水平等级

自然环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为了保护环境,环境保护部门建立了一系列环境标准体系。

人们在环保工作中,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等自然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质量评价。例如,美国在1976年颁布了PSI大气质量指数,选用了颗粒物质、二氧化硫(SO2)、钴(CO)、臭氧(O3)、二氧化氮(NO2)以及颗粒物浓度等系数,将大气质量分为良好、中等、不健康、很不健康和危险5级。我国选用6个评价因子将大气质量分为理想级、良好级、安全级、污染级和重污染级。对于地面水质的评价,有人选用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挥发酚、氰化物、铜、砷、总汞、镉、六价铬等评价因子,也将水质分为5级。

社会进步学根据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从生态系统质量、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四个方面入手,将自然环境划分为7个等级,分别是健康理想级、健康安全级、轻危害级、中危害级、重危害级、危险级和亡境。其中前6级是对生境的分级(见表3-10)。

表3-10 自然环境水平等级

根据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划分环境水平等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A级自然环境(健康理想级)

A级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完全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生存,没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自然环境。其特征一是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优,对于人类来说是安全的生存场所;二是自然环境没有自然灾害;三是自然环境不存在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四是自然环境不存在人为生态破坏。

(二)B级自然环境(健康安全级)

B级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生存,虽然存在着极轻微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但尚未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特征一是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良好,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是安全的生存场所;二是自然环境可能存在极轻微的自然灾害,但自然灾害可防可控,不会危害人类健康,也不会妨碍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三是自然环境可能存在轻微的环境污染,但是污染物水平是在国际、国家、行业环境质量标准范围之内的,并具有可控性,没有超标风险,不会危害人类健康,也不会妨碍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四是自然环境基本上不存在生态破坏,或者生态破坏程度极其轻微,范围很小,在10%以内,并可以及时恢复,对人类健康没有影响。

(三)C级自然环境(轻危害级)

C级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已经轻度不利于人类生存,或者存在着轻微的自然灾害,或者存在轻微的环境污染,或者存在轻微的生态破坏,已经轻度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下述情况之一即为轻危害级自然环境,一是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较差,对于人类来说已经不够安全了;二是自然环境可能存在轻度的自然灾害,而且自然灾害可能已经轻度危害人类健康,轻度妨碍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三是自然环境可能存在着轻度的环境污染,并且污染物水平超过了国际、国家、行业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引起的疾病增加,准健康人口增多;四是自然环境可能存在生态破坏,但生态破坏程度轻微,范围较小,在10%~20%以内,并可以及时恢复,对人类健康有轻度影响。

(四)D级自然环境(中危害级)

D级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中度不利于人类健康生存,或者存在中度的自然灾害,或者存在中度的环境污染,或者存在中度的生态破坏,已经中度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的自然环境。

D级自然环境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遭到部分破坏,生态系统水平明显下降,给人的健康造成了中等程度危害,导致轻丧失人口增加,有接近1/2的人口患有各种疾病。有下述情况之一即为中危害级自然环境。一是生态系统很差,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在此环境下生活会中度损害健康;二是自然环境存在中度的自然灾害,而且自然灾害中度危害人类健康,中度妨碍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三是自然环境存在着中度的环境污染,并且污染物水平中度超过国际、国家、行业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引起的疾病增加,轻丧失人口增多;四是自然环境存在中度的生态破坏,生态破坏范围较大,在20%~40%之间,恢复困难,对人类生存有中度不良影响。

(五)E级自然环境(重危害级)

E级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严重不利于人类健康生存,或者存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或者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存在严重的生态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的自然环境。

E级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给人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重丧失人口增加,大部分人口患有慢性疾病,重病患者提前死亡。有下述情况之一即为重危害级自然环境。一是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恶劣,已经严重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在此环境下生活会重度损害健康;二是自然环境存在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自然灾害可能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严重妨碍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三是自然环境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污染物水平严重超过国际、国家、行业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引起的疾病增加,重丧失人口增多;四是自然环境存在严重的生态破坏,生态破坏范围较大,达到40%以上,几乎不能恢复,对人类生存有严重不良影响。

(六)F级自然环境(危险级)

F级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处在亡境边缘,或者可能发生剥夺人类生命的自然灾害,或者可能发生剥夺人类生命的环境污染事件,或者生态环境正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快速退化,人类生存条件将要丧失,人们随时随地有生命危险的自然环境。有下述条件之一的自然环境是F级自然环境。一是自然环境从原生环境角度讲自然生态系统极为恶劣,极为脆弱,处在亡境边缘或正在向亡境转化;二是自然环境可能发生剥夺人类生命的自然灾害,如可能发生强烈地震、火山喷发、海啸、严重洪涝灾害、泥石流、瘟疫的地区;三是自然环境可能发生足以致命的环境污染,如核设施周边地区在可能发生核泄漏事故的威胁之下,化工企业周边地区可能发生水源或空气的严重污染,这些设施应当远离居住区;四是自然环境从次生环境角度讲存在严重的生态破坏,生态系统破坏达60%以上,人类即将失去生存条件。

危险级自然环境可能随时转化为亡境。人类应当改造危险级自然环境,如果无力改造应该尽量远离。

(七)G级自然环境(亡境)

G级自然环境是指基本上不存在可供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者频繁发生剥夺人类生命的自然灾害,或者发生剥夺人类生命的环境污染事件,或者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人类没有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有下述条件之一的自然环境是G级自然环境。一是自然环境从原生环境角度讲基本上不存在可供人类正常生存的条件,人们如果不借助可以维持生命的特殊装备就不能生存,如太空、海底、极地、荒漠、喜马拉雅山顶等。当特殊的装备失灵时,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常见的特殊装备如飞机、轮船等虽然扩大了人类生存空间,使人类得以在亡境中生存,但是这种生存条件是极具危险的。

自然环境正在发生或者频繁发生剥夺人类生命的自然灾害,如正在发生强烈地震的地区、火山喷发地区、海啸地区、严重洪涝灾害地区、泥石流堆积区等。2010年夏季,巴基斯坦洪水造成1600人死亡,1200万人受灾。[13]2010年7月27日,四川省汉源县万工集镇发生山体滑坡,58户房屋受损,21人失踪。

自然环境存在足以致命的环境污染,没有特殊保护装备的人员进入该地区,大部分会得严重的疾病并且因此而死亡,如核武器试验场、水源或空气被人类生产严重污染的地区等。

自然环境从次生环境角度讲存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破坏,生态破坏达到80%以上,人类基本失去生存条件。

亡境可分为永久性亡境和暂时性亡境。永久性亡境是指不能转化为生境的亡境,如太空、海洋、极地、荒漠、喜马拉雅山顶等。暂时性亡境是指由生境在突发事件作用下转化而来的可逆的亡境,如被化工污染的地区,当污染消除后可能恢复为生境;再如发生强烈地震的灾区,当地震结束后可能恢复为生境。

人类应当尽量远离亡境。当人类确实需要进入永久性亡境时一定要准备好可靠的特殊装备,如上天下海要乘坐安全的飞机、轮船,预防发生空难、海难。

(八)自然环境指标系统

环境科学家通过建立自然环境指标系统和定量分析,将自然环境等级标准量化。自然环境指标系统包括大气指标、水体指标、植被指标、生物指标、土壤指标和岩石指标,也就是气圈指标、水圈指标、生物圈指标、土圈指标和岩石圈指标。

大气指标包括大气组分平衡指标、臭氧层指标、大气污染指标、气温指标、气象灾害指标等。

水体指标包括水循环指标、水体自净能力指标、淡水指标、水体污染指标、水体灾害指标等。

植被指标包括森林植被指标、草原植被指标、荒漠面积指标、耕地面积指标、建筑占地指标、林草多样性指标等。人们不应该盲目扩大耕地和建筑用地,因为扩大耕地和建筑用地必然相应减少绿色植被,破坏自然生态平衡,降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平。

生物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指标、生物圈状态指标、生态平衡状态指标、生物灾害指标等。

土壤岩石指标包括土壤类型指标、土壤质量指标、地质状态指标、水土流失指标、地质灾害指标等。人们应当尽量减少开发利用土壤和矿物,尽最大可能对已开发的土壤和矿物进行重复利用。

我们应当对自然环境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建立自然环境水平监测系统,全方位监测自然环境水平的变化。通过发布地球自然环境指数和地区自然环境指数公示自然环境水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所属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在世界各地开展了各种不同的监测活动,如气候趋势监测、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输送监测、空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食物污染监测、海洋污染监测、全球可更新资源监测等。这些监测活动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依据。

人们应当发展提高自然环境水平的活动,禁止降低自然环境水平的活动。一切提高自然环境水平的活动都是正确的活动,一切降低自然环境水平的活动都是错误的活动。

***************社会之窗***************

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不该发生的天灾[14]

在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的背景下,泥石流在自然灾害中本属“小儿科”,但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却震惊中外。截至目前,舟曲因灾死亡和失踪者近2000人,是之前十年全国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的总和。在感动于抗灾救灾之英勇的同时,人们对舟曲悲剧有太多叹息、太多遗憾。

沉思之一,悲剧未必完全是“天灾”。关于这次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罪魁祸首”,主管部门都归结于地质与气象原因。不错,泥石流从短期看固然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但众多有识之士均认为,从根本上看,是由于多年来的森林砍伐加剧了这一灾害。人们发现,这次泥石流发源地三眼峪所在的峪门山,群峰尽秃,几乎看不到绿,只有走近了才能看到丁点绿色。罗家峪和三眼峪沟口处,两边的陡坡上连野草都甚少看见,偶尔能见到人工种植的树木。

其实,舟曲原本是“甘肃小江南”。据史料记戴,舟曲境内千百年来曾经一直森林茂密,真正造成破坏是近50年的事。1958年“大跃进”时期,这里的森林资源遭受到掠夺性破坏。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极度破坏。植被是固定山上的水土的,植被破坏了,泥石流或者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也就离舟曲人不远了。

沉思之二,早在13年前,就有科研人员预见到舟曲泥石流灾难。1997年,两名中国科学家就发表文章警告称,在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一场暴雨将携带泥石沿河谷而下,摧毁农田、房屋、道路、桥梁、水利设施以及电力系统,并造成人员伤亡”。然而,这一警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令人吃惊的是,作为泥石流危害区,沟口村应被定为不宜居住的地方,而舟曲县却在此设立居住区,受灾的两个乡城关和江盘都是人口密集区。从灾害预防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办法是避让高风险地区。知道当地是地震、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发区,为什么还要住在那呢?

沉思之三,舟曲竟然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再受重创。人们有理由问,作为汶川大地震灾后被列为国家重点恢复重建的重灾区之一,恢复重建中,舟曲应该对未来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有所防范吧?然而,人们遗憾地发现,包括舟曲在内,灾后重建设防只考虑两个危险性因素,一个是地震,另一个是洪水,而其他诸如滑坡、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专家认为,这次泥石流,如果舟曲县气象站有测雨雷达,那么在大雨到来几小时前就可以探测到形成的对流性强降雨天气,再及时告诉百姓,紧急采取撤离措施,至少人是可以活下来的。因此,我们今后首先要加大对各种高风险地区的灾害监控密度,不再只局限于对地震和洪水的防控,要让高灾害风险地区老百姓都有防灾意识,知道下大暴雨就可能会爆发泥石流。

沉思之四,舟曲有限的防控与监测工程竟然是“豆腐渣”工程或是“有始无终”工程。据考察,舟曲三眼峪一共建设了10道泥石流拦阻坝,但从灾难现场遗留的一截坝体来看,这些拦阻坝均用大理石水泥砌成,里面填充着石头和杂草,并没有使用钢筋混凝土。据了解,整个泥石流防控工程规划总投资为929万元,实际最终的投资却只有400万元。由于后续资金无着落,在1999年工程一期完工后,除了10道拦阻坝,排导工程未能实施。另外,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在舟曲成立的多个泥石流监测点,均因经费不足而被撤销。从全国情况看,与日本几乎对所有人口密集居住地段都实行监控相对比,我国的监测网络系统实在太落后。人家对地震都可以在几秒时间内发出警报,泥石流就更应该做到预警。

沉思之五,舟曲人的“救命钱”竟然被挪用了。据报道,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舟曲泥石流防控工程规划总投资的大半都被当地政府拿来建旅游景区了。要降低灾害损失,就必须加大监测密度,就不能不舍得投入,据分析,各级政府如果能在当年的财政支出中,拿出一部分来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我们的设防水平将大大提高。统计显示,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的损失占上年全国GDP的3%左右,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损失占上年全国GDP的比例依然是3%左右,这说明,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应对巨灾的设防水平没有提高多少,很多钱都花在恢复重建,而不是用于提高灾害设防能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把我国用于抗灾、救灾的巨大投资中的大部分从灾后应急、恢复和重建转移到灾前的防御上来。

沉思之六,我们的应急演练少之又少。说起应急演练,不能不提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这是一所紧邻重灾区北川县的乡镇中学,“5·12”大地震发生后,全校2300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全部从教室安全撤离到操场,无一伤亡,原因就在于这所中学每个学期都安排一次地震演习,该中学已成为世界灾难防御史上的典型案例。面对灾难,为了挽救生命,少学一点数理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这是群众对毁林开荒恶果的形象比喻。如果类似的蠢事还不能杜绝,如果大好河山上的珍贵水土仍然任由鲜血般流失,那么,舟曲式悲剧仍将一再重演。如果我们的灾难监测与预警能力还上不去,如果我们还对应急演练敷衍了事,那么,还将有更多美丽的生命之花在舟曲式悲剧中凋谢。

****************************************

四 自然资源水平等级

(一)自然资源的社会作用

自然环境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是自然资源,如土壤、草地、森林、动物、阳光、空气、水、矿物等。

自然资源有许多分类方法。根据资源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能否被利用划分为资源和潜在资源;根据资源的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源、消费资源;根据资源的自然圈层划分为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资源划分为无限资源、有限可更新资源、有限可重复利用不可更新资源和有限不可重复利用不可更新资源四类。

资源有两个基本的积极社会作用,一是维持生态系统的水平,使生态系统处于适合人类生存的状态。如果人类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过多地消耗资源,就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水平,使之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退化。例如,内蒙古某正蓝旗1984年草地森林覆盖率曾达到60%以上,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掠夺式利用资源,已使全旗80%以上的土地沦为沙漠。一些地方黄沙几乎爬上了屋顶,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已经丧失。二是资源为人类提供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料。人类可以直接消费一些资源,也可以将一些资源加工成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

合理地利用资源是在保证资源能够完全维持最佳生态水平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资源进行生产和消费活动。

资源的消极社会作用是损害人类健康和破坏环境,如风灾和水灾。资源的伤害和破坏作用还存在于利用资源的生产过程、资源的产品形态和资源的垃圾形态之中。利用资源的生产过程是人们开采资源,利用资源加工产品的过程。资源的产品形态是资源转化为产品后作为产品而存在的过程,资源的垃圾形态是资源直接转化为垃圾或经由产品转化为垃圾后作为垃圾而存在的过程,所以资源具有生产性损害、产品性损害和垃圾性损害的特征。

(二)资源水平等级

根据资源对人类和环境的损害程度,可以将资源划分为若干等级。

一般来说,使用无限资源对人类和环境损害最小,可以将无限资源定为A级资源,如太阳能、海水等;有限可更新资源使用得当不会造成环境破坏,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退化,可定为B级资源,如动植物、淡水、土壤等;有限可重复利用不可更新资源在开采、使用和遗弃时对环境和人类损害较大,但是重复利用可避免开采破坏和遗弃破坏,可定为C级资源,如非能源矿物资源;有限不可重复利用不可更新资源需要不断开采和遗弃,各环节破坏都存在,定为D级资源,如矿物能源(见图3-11)。

表3-11 资源水平等级

上述只是粗略划分。对于具体资源可以根据其生产性损害、产品性损害及垃圾性损害的情况进行详细分级。特别是对同一功能的资源进行详细分级更有必要,通过比较可以选用对人类和环境损害最小的资源,而不选用损害相对较大的资源。这里可以根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情况对能源划分水平等级(见图3-12)。

表3-12 能源水平等级

核电可以引发核灾难。核电站的核事故比任何类型的电站和任何工业事故对人类的危害都要大,危害的人数和环境面积范围最广,作用时间最长,治理难度最大。

1.核事故危害的人数和环境面积范围广

切尔诺贝利位于基辅以北的草原上。1986年4月22日,技术人员对该核电站4座反应堆中的一座进行备用电力供应测试。操作失误引起反应堆爆炸。没有了外壳,反应堆堆芯燃烧着的石墨所散发的热量将反应堆里致命的放射性物质带入空中,向欧洲大部分地区蔓延。

爆炸最直接的后果是,31名核电站操作人员和消防员死亡,他们没有被告知反应堆引起了大火,也没有被告知辐射程度是致命的。住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成千上万名居民由于受到辐射,寿命明显缩短。但是科学家仍然对死亡人数有争议:世界卫生组织说是4000人,绿色和平组织说是20万人。[15]

2011年3月11日地震引起日本核泄漏,亚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核污染,在广阔的海洋中排放了数万吨核污染水。整个大海被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遭到重大破坏,鱼类等海产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核辐射最为人所知的后遗症是血癌(即白血病),放射性核素锶90和铯137聚积在骨骼中,提高了得白血病和骨癌的风险。

2.核事故危害的作用时间长

尤里·塔塔尔丘克证明处理切尔诺贝利严重辐射后的方法令人不安。在官方指南标明的核电站废墟上,他对着几辆废弃的军用车辆(这些车辆曾在1986年核反应堆爆炸后用于清理核污染)挥舞着手中的辐射探测器,在测量车门和车顶时听到轻微的嘀嗒声,当他把探测器划过一辆车留下的车辙时,测量器突然嘀嗒作响,说明具有高强度辐射。

他告诉身边的人说:“车轮从土壤中受到污染。现在仍有大量放射性同位素——铯、锶、甚至一些钚还留在地表,我们很难消除它们。”25年后,切尔诺贝利仍是一片被毒害的土地。[16]

远在英国,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沉降在英国一些养殖绵羊的高地地区,英国食品标准署一直监测着当地的绵羊情况,2009年发布的公告称,有369家的绵羊产品仍然存在核污染的遗留问题,限制食用。[17]

3.核事故危害的治理难度大

人类对于广泛被污染的土地几乎无能力治理。只能等待核辐射的自然衰竭。而一些核辐射元素的半衰期长达30年。只能尝试远离辐射源,尽量少遭受辐射危害。

引发核泄漏的原因,一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二是核电站设备事故,经常有所发生;三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四是恐怖袭击;五是战争,如外国轰炸,内战;六是核电站产生的三废,如日本向海中排放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水等。

在日本这样高度发达的国家发生核泄漏事故进一步证明核能是不安全的。这表明了对核电站发动恐怖袭击会产生什么结果。许多事实证明,即使不发生核事故,核裂变工业仍然可以给人类造成严重伤害。在某国有14家核武器及化学武器工厂的工人有22类致命疾病的患病率超常。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共有60万名在这些工厂工作过的工人先后患有各种绝症,如肺癌、淋巴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它们的癌症患病率和死亡率是正常人的80多倍。核电站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引发的核泄漏更直接剥夺许多人的健康乃至生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核废料,生产过程结束后遗弃的核反应堆,都能够对人类造成严重伤害。人类经过无数次核伤害之后,终究有一天会猛醒过来,彻底消灭核裂变工业和核伤害。

2011年3月26日,德国爆发大规模反核电游行。25万人在汉堡、科隆、慕尼黑和首都柏林参加了抗议活动。人们打着标语“福岛意味着:不要再有核电站”。[18]同年5月30日,德国政府宣布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并称该决定是无法撤销的。德国成为首个放弃核能的工业国家。[19]人民的利益首次战胜了核电集团的利益。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对资源的合理需要,必须正确地利用资源。资源水平等级序列,为正确利用资源提供了合理的顺序。人们应当首先充分利用上一级资源,当上一级资源不能满足需要时,再利用下一级资源。资源的使用顺序是A、B、C、D,能源的使用顺序是A→D。资源水平等级序列为科学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在于对无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其次是有限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C级资源的科研重点是重复利用问题。

资源水平等级序列为生产力的进步提出了正确的方向。生产力应当向利用A级和B级资源方面发展。逐步扩大A级、B级生产力,逐渐缩小C级、D级生产力,对于C级资源,主要是发展重复利用生产力。

资源水平等级序列还为人们的消费选择排出了合理次序。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消费选择的次序也应当是A、B、C、D。例如,我们在选择电力消费时,应当首选太阳能电而不是核电;选择服装时应当首选生物服装而不是矿物服装。

***************社会之窗***************

核辐射在人体内造成什么危害?[20]

日本核电站故障引发了全球担心,唤起了人们对切尔诺贝利超级核泄漏事故的记忆。当时最重要的问题和今天的一样:核辐射如何损害身体?人们应该采取什么防护措施?

这是看不见的敌人。它们在空气中扩散,通过门窗缝隙潜入室内。人将空气吸入体内后,有害微粒在体内扩散。它们也能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内,然后聚积在人体组织里,发挥破坏作用。

给身体造成危害的,不是这些放射性微粒本身,而是它们释放的所谓电离辐射。电离辐射能使重要的酶不起作用,或者破坏整个细胞组织,严重时细胞会死掉。

遗传物质对电离辐射也没有抵抗力。如果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的电子被电离辐射击出,就会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改变了的遗传信息会在细胞分裂时传递给子细胞。对DNA造成的破坏越大,长期来看得癌症的风险就越高。

辐射病有很多症状。辐射病是否严重,取决于哪个身体组织受到了多强的辐射。最初的症状是头疼、恶心和呕吐。这些症状会在身体遭受辐射几小时后出现。然后它们会暂时减弱,几天之后又会出现厌食、疲劳和不适,而且会持续几个星期。虽然患有这样轻微辐射病的人通常能够恢复体力,但他们的免疫系统往往在一生之中都被削弱,不得不更频繁地与传染病做斗争。

最为人所知的后遗症是血癌,即白血病。放射性核素锶90和铯137聚积在骨骼中,提高了得白血病和骨癌的风险。如果出现这种后果,人们几乎无能为力。只能尝试远离辐射源,尽量少遭受辐射危害。

瑞士全民公投决定“弃核”[21]

2017年5月21日瑞士举行全民公投,最终以58.2%的支持率通过了新能源法案《能源战略2050》。该法案主要包括减少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禁止新建核电站。

据埃菲社日内瓦5月21日报道,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瑞士政府开始考虑制定新的能源法案,以期跨越核电时代,并为在欧洲实现能源转型的宏伟计划奠定基础。

瑞士目前拥有5座核电站,在20~30年的使用期限到期之后就将报废。眼下,瑞士有1/3的发电量来自核能,60%来自水电站,其余来自热电站和可再生能源。

根据新的能源法案,瑞士还将减少能源和电力消费。到2020年和2035年,平均每个瑞士人的能源消费将分别比2000年减少16%和43%,人均电力消费则分别减少3%和13%。

为了弥补消费量的减少,瑞士决定通过可再生资源增加能源产量,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和地热能。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瑞士的家庭和企业将为使用电能支付更高费用。这就意味着,一个电力消费处于中等水平的四口之家,其账单将比过去贵了大约37欧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