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民培训的问题反思与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概述

(一)研究目标

从关注农民发展出发,基于问题反思,构建农民培育的现代培训体系,满足农民发展需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研究假设

其一,发展权体现了权利本位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价值属性、自由选择的价值关切和机会平等的价值追求。以发展权作为农民培训政策价值基础和理念基础,具有逻辑优先性、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其二,当前,北京的农民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包括:(1)培训政策“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拒斥较为明显,其目标定位有待矫正;(2)培训法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3)缺乏资源整合和培训评估,导致培训效果和质量无法保证;(4)配套政策缺位,影响了实施效果和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

其三,政策是影响农民培训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该工作顺利进行;农民培育需要分类培训,实施不同的途径和机制,制定相应政策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其四,农民培育实施主体的能力建设是培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必须加强培训主体、培训教师的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

其五,西方国家农民培训有益经验归纳如下:(1)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政府的核心责任;(2)政府转变自由主义的政策导向,“积极有为”地整合培训资源;(3)彰显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支持;(4)关注培训质量的提高,构建完善的培训评估机制。

其六,北京农民培训展望和趋势是:(1)端正政策价值取向,由关注农民生存权向实现农民发展权转变;(2)提高政策定位高度,顺应城市化、现代农业发展潮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农民;(3)拓展政策内容体系,培育农民素质;(4)注重资源整合,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透视北京农民培育的关键要素,试图把理论分析、问题反思与深入细致的案例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把社会批判与建设性思考结合起来,从而对京郊农民培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在理论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事件或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对农民和乡镇文化学校的教师开展培训,以把握农民培育的方法、模式、机制和政策。

2.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设计半结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开展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使用Excel和Spss2.0软件包处理数据。

(2)文献法。进行收集资料并整理、归类、分析、比较,以便对课题有较深刻理解。

(3)参与式行动研究。与相关部门合作,在对典型案例深度剖析的基础上,进行四个方面的行动研究:一是建立中国新农之家微信群,利用网络进行农民培训和咨询,现在开展专题讨论6次,微课60次;二是先后与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北京怀柔区职教研究室合作开展师资培训;三是与大兴区农委、海淀区农委合作进行新市民观念提升培训,与朝阳区东坝乡合作开展城乡接合部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培训;四是召集部分有培训经验的老师一起编撰《参与式农民培训的道与术》一书,总结规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发展同步。

3.田野调查步骤

按照研究要求,需要开展田野调查,调查的主要步骤安排见图1-1。

图1-1 田野调查步骤安排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重点

研究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梳理农民培训的创新。二是在分析实施农民培训项目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以绩效评价促进农民培训项目绩效管理系统建设,强化农民培育项目绩效管理的监测与评价手段,强化农民培育项目绩效管理的资源配置,加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发,逐步开展农民培育项目绩效管理实践等方面的建议。

2.研究难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京郊农民培训的问题反思与创新。但是,由于北京郊区地区类型复杂、农民培训途径多样,培训主体多元,培训的理念和方法有待提高……因此,这就要求在研究中把握重点,以突出针对性。我们需要按照不同地区、农民培训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的培训主体等进行归纳提升,从而给课题研究带来了困难。为了克服研究的困难,我们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获取更多部门的支持和培训,招募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一些研究生参与调查。

3.研究创新

(1)研究方法论层面。

一是从农民视角对培训问题进行反思,构建农民培训评估体系和创新方法。

二是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运用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方法,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与各地实践创新的典型个案进行深入考察,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

(2)研究内容创新。

全面梳理北京农民培育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系统呈现新时期京郊农民培育研究的现实、趋势和未来途径;提出农民培训绩效评价体系。

(五)研究过程及人员分工

1.技术路线

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2。

图1-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实施步骤

(1)课题准备与开题阶段。立项后,课题负责人认真准备,进行研究设计,与合作研究单位进行对接。

2014年11月20日,课题组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朱启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科学院李立国教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董显辉教授进行了开题论证。按照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的有关要求,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人员分工、时间进度、预期成果等内容。

(2)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阶段(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

进一步查阅文献,撰写报告的理论研究部分,在半结构访谈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进行试调研,修改问卷。

3.提出创新培训方案,开展培训阶段(2015年4~7月)

在研究基础上,开展农民培训和师资培训,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农民开展30场次、1000人次以上的培训;开展师资培训6次,培训600人次,在培训基础上,提出农民创新培训的方案和建议。

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在密云区穆家峪镇阁老峪村开展回迁上楼农民系列培训。

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参与延庆农民培训“十三五”规划期间就业增收的研究编撰,成果被延庆区采纳,出台了正式文件。

2016年9月,参与论证大兴区农民观念提升工程,方案被大兴区农委采纳。

2017年7~12月,在朝阳区东坝乡开展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共80课时,参与培训的有40名社区书记、主任。

2016年1月至今,每周三20:00~21:30,针对农业主体人才紧缺、思路狭窄、后劲不足的难题,中国农合之家微信群从合作社的运营管理、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三大板块,帮助新农人改变观念、提升能力,以成为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企业家和合作社的骨干力量,开展不定期的培训,现在培训80期,听课学员3万多人次。

4.报告撰写阶段(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

2015年8月,课题组召开第二次全体成员会议,推进研究进展。

各子课题组形成报告初稿,发表研究论文,2016年12月,课题组召开第三次课题汇报会。

2017年3月,启动农民培训师教材编写会,2018年3月,教材初稿完成,2018年10月将正式出版。

5.报告修改完善和中期检查阶段(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

各子课题完成报告撰写,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报告和专著,2017年10月,召开课题组第四次会议,邀请专家对课题成果和研究报告初稿进行评审。

2018年4月,再次邀请专家进行检查,进行结题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