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县城
饶阳县,西汉时期属涿郡。《汉志上》:涿郡属县“饶阳”,应劭曰:“在饶河之阳。”而《史记·赵世家》:赵悼襄王六年(前239年),“封长安君以饶”。《正义》:“即饶阳也。瀛州饶阳县东二十里饶阳故城,汉县也。明长安君是号也。”则其当相沿于原赵国之饶城。《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建初四年,以清河之游、观津,勃海之东光、成平,涿郡之中水、饶阳、安平、南深泽八县益乐成国。”乐成国后改称安平国。《后汉志二》:安平国属县“饶阳,故名饶,属涿。有无蒌亭”。晋代改属博陵郡,见于《晋志上》。北魏时期为博陵郡治所。《魏志上》:博陵郡首县“饶阳,前汉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属。有鲁口城、博陵城、三良神、饶阳城”。《水经注·浊漳水》:衡漳水“又东北迳武隧县故城南”,“白马河注之。水上承虖池,东迳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迳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其时滹沱河及饶河已改道流经饶阳县城北,唯有白马河流经饶阳县城南。
《隋志中》:河间郡统县“饶阳,开皇十六年分置安平、芜蒌二县,大业初省入焉”。《通典》卷一百七十八:深州饶阳县,“滹沱河旧在县南,即光武所渡。魏武王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所以在今县北”。《元和志》卷十七:深州,“饶阳县,望,三十。西南至州三十里。本汉旧县,属涿郡,在饶河之阳。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十六年属深州,大业二年省深州,改属瀛州,武德四年属深州。滹沱河,北去县四十五里。州理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泉(渊)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沱入派(泒)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沱有鲁沱之名,因号鲁口。后魏道武帝皇始三(元)年车驾幸鲁口,即此城也”。《旧唐志二》:深州领县“饶阳,汉县,属涿郡。武德四年分置芜蒌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割属瀛州。先天二年迁深州。武德初为深州所治”。先天二年(713年)以陆泽县为深州治所。《新唐志三》所述略同。《寰宇记》卷六十三:深州,“饶阳县,东北三十里,旧三十乡。本汉旧县地,属涿郡。应劭注云:在饶河之阳,为名。今有古城在今县东北二十里饶阳故城是也。齐文宣天保五年移于今理。按:饶阳县即后魏虏渠口,置虏口镇于此。后为县,隶深州。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十六年属深州,大业三年省深州,改属瀛州,唐武德四年还属深州。枯白马渠在县南,一名黄河,今名白马沟。上承滹沱河,东流入下博界故渎。《水经注》云:滹沱河又东自白马沟出。李公绪《赵记》云:此渠魏白马王彪所凿,俗谓黄河。又,《通典》州郡云:滹沱河旧在县南,即光武所渡处。魏武帝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所以今在县北。后魏刺史杨贝改为清宁河是也。……博陵故城、饶阳故城,皆汉邑名,废城在县界。虏口镇城,今邑理也。自石赵、苻秦、后魏,并为博陵郡,理于此。州理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泉(渊)叛,司马懿征之,凿滹沱入泒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沱有鲁沱之名,因号鲁口。后魏道武皇始二年车驾幸鲁口,即此城也。”《元丰九域志》卷二:深州治静安县,所领县“饶阳,州北九十里,三乡,有滹沱河”。《新定九域志》卷二:深州,“《水经》云:魏白马王凿”。《明统志》卷三:真定府晋州,“饶阳县,在州城东北一百三十里。本汉旧县,属涿郡。其治在今县西南三十五里。东汉属安平国,晋属博陵国,隋属瀛州,唐为深州治所,五代宋金皆属深州,元改属晋州,本朝因之”。又:“光武城,在饶阳县西南三十里。相传汉光武征王郎时筑。”《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晋州饶阳县,“饶阳故城,县东北二十里。本赵邑。《史记》: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即此。汉因置饶阳县。更始二年光武自蓟南驰,至饶阳,官属皆乏是也。自晋至后魏,县皆治焉。北齐天保五年始移今治。……志云:县西南三十五里有饶阳故城。一云:县南五里有故城村,即饶阳故城也。皆误。鲁口城,《寰宇记》云:即今县城。《晋书》:公孙渊叛,司马宣王讨之,凿滹沱入泒水,以运粮,因筑此城。滹沱有鲁沱之名,故曰鲁口城。……魏收志:饶阳县有鲁口城。盖高齐迁饶阳于鲁口云”。又:“滹沱河,在县北。《通典》:滹沱旧在县南,魏武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水,所以今在县北。宋白曰:决处即平虏渠也。旧于渠口置虏口镇,后为鲁口,因置鲁口城。”《清统志》卷五十三:“饶阳故城,有二。一在今饶阳县东,本赵饶邑。《史记》: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后汉书·郡国志》:饶阳,故名饶是也。在今县东北二十里。一在今饶阳县南,即鲁口城也。晋永和六年,慕容击后赵至无终,赵将王午、邓恒弃蓟城,走保鲁口。《魏书·地形志》:饶阳有鲁口城。《元和志》:饶阳县西南至深州三十里。县理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泉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沱入派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沱有鲁沱之名,因号鲁口。后魏道武皇始二年车驾幸鲁口,即此。《寰宇记》:北齐天保五年移饶阳县于今理,即后魏虏渠口,置鲁口镇于此。《九域志》:县在深州北九十里。盖宋时又迁而北也。旧志:有故城在县南二里,亦曰故城村。又有光武城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罗城。”诸书所记大体上本于《元和志》及《寰宇记》,然在认知上则不尽相同,可结合此一地区所见相关遗迹重加推考。
《清统志》卷五十三:“深州故城,在今州南二十五里。即故静安县也。周建德中移下博县于此。《元和志》:下博县,南至冀州一百里。《寰宇记》:《县道记》云:今理,即汉祭遵垒,北枕衡漳水是也。《九域志》:雍熙三年县省,四年复置,改曰静安,始自陆泽移深州治此。旧志:明洪武初省县入州,永乐十年滹沱、漳水决溢,城坏,因徙州吴家庄,即今治也。陆泽故城,在州北。唐置县,为深州治。《旧唐书·地理志》:先天二年分饶阳、鹿城界置鹿泽县于古隍城。《宋史·地理志》:雍熙四年废鹿泽县。旧志:陆泽城在州东北五里。”其深州即今河北深州市。依此,唐时深州所治陆泽县城当在今深州市东北;宋雍熙年间移州治静安县城当在今深州市南二十余里,其时饶阳县城“在深州北九十里”,当在今饶阳县址。其迁于此的时间当亦在宋雍熙年间,而此前饶阳县城所在当如《明统志》所述,“其治在今县西南三十五里”,大致在今大城北村一带。其南小堤乡古殿村北发现汉代及宋代遗址,面积不详,采集遗物有汉代泥质灰陶瓮、罐和宋代白釉瓷碗等残片。小堤村南发现汉代遗址,面积不详,采集遗物有五铢钱和泥质灰陶素面罐、盆等残片。桑园村南发现隋代墓地,其东五公镇五公村发现隋代李敬家族墓地,小堤村南及大曹庄发现宋代墓地等[154]。可为寻求魏晋时期鲁口城及北齐、隋唐时期饶阳县城址提供线索。其所在西南距今深县约10公里,与《元和志》等所述其时饶阳县城位于深州“东北三十里”亦大致相合。《明统志》等所述“光武城,在饶阳县西南三十里”当亦指此一地区原残存古城址。而北齐天保五年(554年)以前饶阳县城则当在其“东北二十里”。今饶阳县西南约5公里王同岳乡张路口村西北发现汉代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和素面瓮、罐等残片[155],或可作为寻求晋代及北魏时期饶阳县城的线索。而汉代饶阳县城(包括战国时期饶邑)极有可能在今饶阳县南故城村附近。在故城村周围亦发现有汉代遗址,面积不详,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素面瓮、罐等残片[156]。《魏志》所述“饶阳城”,《寰宇记》所述“饶阳故城”,当即指此城。据《后汉书·光武帝纪》,汉代饶阳城内有“传舍”即客馆,有“门长”掌守城门启闭。其南临滹沱河。《元和志》卷十八:定州深泽县,“滹沱河,县南二十五里”。卷十七:深州安平县,“滹沱河,在县南二十三里”。又,《水经》:浊漳水“又东北至昌亭,与虖池河会”。注文:“衡漳又迳东昌县故城北。经所谓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东相,盖相、昌声韵合,故致兹误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为东昌矣。衡漳又东北,左会滹池故渎,谓之合口。”汉代滹沱河当大致流经此一线。而饶河当在此滹沱河之北,或即从滹沱河分出,流经饶阳城南,向东顺势注入浊漳水。依李贤注及《通典》所述,因曹操决饶河,令北注新沟水,致使滹沱河改流经饶阳县北,似不太可能。而《元和志》及《寰宇记》等所述司马懿为征讨公孙渊,“凿滹沱入泒水,以运粮”,则有可能,时在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在滹沱故渎之南有白马河。《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深州,“白马沟,州东三十里。三国魏主丕之弟白马王曹彪牧冀州,引滹沱河入于清漳,以溉高卬之田,境内利之,名曰白马河。《水经注》所云:白马河经乐乡县北、饶阳县南而东入横漳者也。今废”。依《三国志·魏书·曹彪传》:曹彪于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受封寿春侯,黄初二年(221年)进为汝阳公,三年封代阳王,后徙封吴王,改封寿春县,七年徙封白马王,太和六年(232年)改封楚王。景初三年(239年)增户五百,并前三千户。嘉平元年(249年)获罪自杀。其开凿白马河当在此前正始年间。因饶河及滹沱河皆引流饶阳县城北,饶阳县城南唯有白马河。
汉代饶阳县东北有无蒌亭。《后汉书·冯异传》:冯异字公孙,随刘秀征战。“及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明旦,光武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傍空舍,异抱薪,邓禹热火,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菟肩。因复度虖沱河至信都,使异别收河间兵。”建武六年,冯异入朝,光武帝诏曰:“仓卒无蒌亭豆粥,虖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李贤注:“无蒌,亭名,在今饶阳县东北。”《元和志》卷十七:深州饶阳县,“芜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隋县也,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芜蒌亭,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汉光武帝自蓟东南驰,晨夜至饶阳芜蒌亭,饥甚,冯异进豆粥,光武帝曰:‘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公孙,异字也”[157]。《寰宇记》卷六十三所述略同。而《明统志》卷三:“芜蒌亭,在深州城外、滹沱之滨,今隶饶阳县界,即汉冯异进豆粥于光武处。麦饭亭,在滹沱河上,汉光武至滹沱河,冯异于此进麦饭,后人因以筑亭。南亭,在南宫县。汉光武尝遇大雨,引车入道旁客舍,冯异抱薪,邓禹然火,对灶燎衣而去,即此。”似有违于古说。或因宋初饶阳县城迁于今址,致使其与芜蒌亭等对应方位不明。《清统志》卷五十三:“饶阳县城,周四里、门三,濠广二丈,明成化五年筑。外有护城隄,周八里。本朝顺治二年治。”又:“饶阳县学,在县治北,元元贞中建。”其当相沿宋初所迁旧址。《清统志》卷五十三又记:“芜蒌故城,在饶阳县东北。隋开皇十六年置芜蒌县,大业初省入饶阳。唐武德四年复置,贞观元年又省。《元和志》:芜蒌故城,在饶阳县东北三十五里。隋县也,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又:“芜蒌亭,在饶阳县滹沱河滨。……县志:亭在县五里草芦村,又有芜蒌社在县东。”其力求遵循古说,然未能指实。依《元和志》所述,隋唐时期饶阳县城东北距芜蒌县城三十五里,而《明统志》又述其时饶阳县城在今县西南三十五里,则宋初所迁饶阳县城极有可能即沿用隋唐之际芜蒌县城。在今饶阳县饶阳镇建新路西段路北发现北魏晚期元羽墓[158],可表明其地在南北朝时期尚未被占用。而在今饶阳县东饶阳镇菜园村西北发现汉代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瓮、罐等残片[159],则可表明此一地区自汉代以来一直有人居住活动,各方面基础较好。今饶阳县城东北约5公里有西草芦及东草芦村,当临近古芜蒌亭址。亦可为隋唐之际芜蒌县城在今饶阳县地提供一佐证。当年光武帝由蓟城南下,当经此饶阳芜蒌亭,至饶阳县城,又西南行经危度口渡滹沱河,进至下博城西,入信都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