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鼓浪屿建筑中的柱式和文化精神
柱式无疑是西方建筑的重要符号,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中,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柱式成为许许多多建筑的构件和装饰,柱式也成为鼓浪屿中西折中式建筑的重要文化符号。我们可以从古埃及柱式的起源,到古希腊柱式、古罗马柱式的发展变化谈起,探讨柱式在鼓浪屿建筑中的运用,在传承中的本土化表现。
(一)鼓浪屿的欧式建筑
鼓浪屿的建筑除了本地的闽南民居外,相当大部分是欧式建筑和中西折中式建筑,这与鼓浪屿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早年的鼓浪屿建筑主要是闽南民居,从19世纪拍摄的鼓浪屿老照片和中华路、海坛路、内厝澳等地方留存至今的闽南民居来看,鼓浪屿的闽南民居主要有一条龙式的“大厝”,带有护厝的二落闽南民居,目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日光岩脚下的闽南传统建筑群和分散在乌埭路、内厝澳的几座三开间二落闽南民居。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厦门被迫开放,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903年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后,很多在国外奋斗事业有成的祖籍闽南的华侨富商看中鼓浪屿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厦门通商口岸对外交往的方便,以及相对闽南各地安全的环境,从国外回到国内,在鼓浪屿购地置业,兴建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别墅。20世纪20~30年代是鼓浪屿城区建设发展的高峰期,近20年间仅华侨就在鼓浪屿投资建造了1074幢楼房。据不完全统计,1924~1936年,“工部局”颁发了970份建筑执照,其中华侨和侨眷占75%。1938年5月日寇占领厦门岛之前,已经形成了目前鼓浪屿建筑的格局。由于许多别墅的设计图纸是由外国人设计,或者由受过留洋教育的中国人设计,形成了今天鼓浪屿以西方建筑风格和中西折中式建筑风格为主的格局,是中西文化融合在建筑上的充分体现,蕴含着中西文化的精神。
图89 古罗马风格的黄荣远堂
鼓浪屿建筑的这种特殊性,使其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一座座历史风貌建筑凸显了欧式建筑的风格和文化精神。
图90 海天堂构中楼
福建路38号海天堂构中楼是一座“穿西装戴斗笠”中西合璧的建筑,原为菲律宾华侨黄秀烺居住。
考察鼓浪屿的历史风貌建筑,西方的文化不仅体现在这些建筑的设计风格上,而且作为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部分之一的柱式,在鼓浪屿建筑中也处处可见。欧洲柱式在鼓浪屿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西方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体现在柱式的变化之中。欣赏鼓浪屿的建筑,品读鼓浪屿的建筑文化,解读蕴含其中的历史人文需要了解西方建筑的常识,可以把柱式看作是一把品读鼓浪屿建筑文化源流的钥匙。
图91 泉州路72号的红砖建筑
(二)西方建筑柱式的发展变迁
一谈到西方建筑的柱式,很多人就会想到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有不少人就简单地将所有柱式统称为罗马柱。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从世界建筑发展史来看,早在古埃及的中王国、新王国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就有了柱头华丽而且精致的花岗岩柱子。大约公元前2000年建造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就有单面、三面和四面的柱廊和由80根柱子支撑的大厅。柱廊已经在中王国时期广泛使用了。
在公元前1525年~公元前1503年新王国时期建造的哈特什帕苏墓的柱廊,方形的柱子柱高在柱宽的5倍以上,柱廊庄严而不沉重。柱廊的每根柱子前面都有一尊女皇的立像,叫奥西里斯柱,是皇帝祀庙特有的。古埃及的卡纳克和鲁克索的神庙都是采用柱子来建造神庙的大殿。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衰落,公元前30年,古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
古希腊文化前期有一个爱琴文明,爱琴文明的建筑同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的古埃及互有影响,古埃及建筑对古希腊建筑产生过影响。爱琴文明时期,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宫殿广泛使用小巧的木质圆柱,柱头大多是厚实的圆盘,柱子的最大特点是上粗下细。爱奥尼人和多立克人建立古希腊文化的时候,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爱琴文明。
公元前8世纪起,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的岛屿上建立了很多小的奴隶制城邦国家。他们向外移民,又在意大利、西西里和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许多国家,总称为古代希腊。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古希腊建筑也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之一,深深地影响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和完美的建筑群艺术形式。
古希腊的建筑史从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2世纪,分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在荷马时期神庙的形制基本确定,古风时期“柱式”基本定型,古典时期建造了雅典卫城和古希腊神庙艺术的最高代表——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柱式也在这些建筑中成就了最完美的代表作品。笔者到希腊旅游时,在希腊雅典卫城、雅典考古博物馆、海神庙、宙斯神庙以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古希腊文明遗址前受到深深的震撼,实地考察了古希腊柱式在神庙建造中的应用,有了切实的直观认识。
图92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前433年,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式神庙。神庙位于卫城最高处,为一围廊式建筑。东西两端各有多立克式柱8根,两侧各有柱17根,立在三级台基上。主要入口在东端,经前内柱廊,进入主殿。主殿长30米,殿内供奉雅典娜立像,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多立克柱式建筑的最高成就。
图93 古希腊德尔菲遗址(太阳神庙)的多立克柱式
古希腊柱式也是不断演进完善的,经历了从木构向石构的过渡,经历了柱式各个部件的艺术改进过程。古希腊古典时期成熟的柱式体现了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追求理想的美、对健康人体的敏锐的审美感受。
柱式作为西方的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它的基本单位由柱和檐构成,柱又由柱头、柱身和柱础组成。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造型手段。典型的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时期的3种: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也称陶立克柱式),原流行于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寡头制城邦里,那里主要住着多立克人,反映了农业地区寡头贵族的艺术趣味。
多立克柱式的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而直接立在台基上,台基是三层朴素的台阶。柱身刻有凹圆槽,槽背呈棱角,柱头比较简单,无花纹。多立克柱式的柱子比较粗壮,柱高与柱径比为1∶5.5~1∶5.75,檐部高度为柱高1/3,柱间距为柱径的1.2~1.5倍。多立克柱式似男性的刚健,是仿男体的,体现了男性的刚毅雄伟。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和希腊海神庙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图94 帕特农神庙的多立克柱式
图95 希腊海神庙的多立克柱式局部
美国林肯纪念馆和英国伦敦白金汉宫门楼采用的也是古希腊多立克柱式。
图96 美国林肯纪念馆的古希腊多立克柱式
图97 英国伦敦白金汉宫门楼的多立克柱式
古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原流行于小亚细亚地区经济比较先进的共和制城邦里,那里主要居住着爱奥尼族人,反映了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平民的艺术趣味。
爱奥尼柱式的主要特征是柱头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对精巧柔和的涡卷,外廓下垂,柱身比例修长,上下比例变化不显著,柱子高度为柱径的9~10倍,柱身刻有凹圆槽,槽背呈带状,有多层的柱础,看上去富有弹性。檐部高度为柱高的1/5,柱间距为柱径的2倍。爱奥尼柱式给人一种轻松活泼、自由秀丽的女性气质,因此又被称为女性柱。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海神庙)和胜利女神神庙采用的就是爱奥尼柱式。
图98 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遗址
伊瑞克提翁神庙东部圣堂是雅典娜正殿,前面六根柱子,是爱奥尼柱式。这种柱式比较纤细轻巧并富有精致的雕刻,柱身较长,上细下粗,但无弧度,柱身的沟槽较深,并且是半圆形的。
美国杰弗逊纪念堂和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采用的也是爱奥尼柱式。笔者到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时,看到学院的草坪上竖立着一排爱奥尼柱式。
科林斯柱式柱头上宛如一棵茂盛的忍冬草,柱头看起来有如盛满卷草花篮的纹饰(有的表述为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其他各部分与爱奥尼式相同。
忍冬草是希腊、意大利等地的特产,在草木凋零的严冬生长得特别茁壮,浓绿而茂盛。它因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而受到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喜爱。
图99 古希腊德尔菲遗址(太阳神庙)的爱奥尼柱式
图100 美国杰弗逊纪念馆的爱奥尼柱式
图101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爱奥尼柱式
图102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内的爱奥尼柱式
科林斯柱式可能最早出现在雅典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四个侧面都有涡卷形装饰纹样,并围有两排叶饰,精细匀称,显得非常华丽纤巧。
图103 雅典的宙斯神庙遗址
美国最高法院和阿根廷旧皇宫采用的就是科林斯柱式。
如果细分,古希腊还有一种柱式称为女像柱,也称为雕像柱。最著名的女像柱是支撑雅典卫城厄瑞克特忒翁神庙一座门廊的年轻女性雕像。这种人像柱并不多见,到了古罗马时期,只有很少的一些建筑还使用人像柱。
古罗马的历史始于公元前9世纪初,公元前510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是古代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图104 古希腊德尔菲遗址的科林斯柱头,柱头是毛茛草叶
图105 美国最高法院建筑中的科林斯柱式
古罗马时期共有5种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塔司干式、复合式。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柱式,并根据新的审美要求和技术条件发展出新的柱式。早在公元前4世纪,罗马人开始使用柱式,并且创造了一种最简单的柱式,就是塔司干柱式,柱身比例粗壮,是没有凹槽、有柱础的一种简单柱式,柱子高度为柱子底径的4~6倍。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柱廊就是由双层塔司干柱式构件组成的。
图106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旧皇宫的科林斯柱式
图107 雅典卫城左侧的伊瑞克提翁神庙南立面
伊瑞克提翁神庙南立面是一堵石墙,石墙的西端是一个女像柱廊,用六个端丽娴雅的女郎雕像做柱子。
图108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采用塔司干柱式支撑的环形柱廊
罗马人创造了一种在科林斯式柱头上加上一对爱奥尼式涡卷装饰的复合式柱式,这种柱式趋向华丽、细密、纤巧、豪华。古罗马时期的科林斯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的柱身开始采用塔司干柱式没有凹槽的圆柱,更加简化实用。
笔者在意大利参观时,看到罗马万神殿前柱廊是没有凹槽的科林斯柱式,在维琴察圆厅别墅看到没有凹槽的爱奥尼柱式,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看到在科林斯柱头上加爱奥尼涡卷装饰的复合式柱式。
图109 万神殿的前柱廊没有凹槽的科林斯柱式
图110 维琴察圆厅别墅正面神庙式前柱廊采用没有凹槽的爱奥尼柱式
图111 圣马可广场的复合式柱式
古罗马时期科林斯柱式得到了重用,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由于不符合罗马奴隶主的口味,因此被淘汰了。罗马人还把爱奥尼柱式柱础改为一个圆盘和一块方板。
古罗马的柱式也可以从庞贝古城遗址挖掘出来的柱式中得到印证。公元79年8月24日被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掩埋的庞贝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忘,直至1763年才被人们发现这是一座令人震撼的古城遗址。笔者到庞贝古城参观时,观察了庞贝古城遗址中的柱式形态,可以发现这时的柱式很多都是采用没有凹槽的圆柱,但是仍有一部分是有凹槽的圆柱。塔司干柱式已经广泛使用,爱奥尼柱式和多立克柱式基本都是采用没有凹槽的圆柱,并且已经采用叠柱式的形式。
图112 大量采用塔司干柱式的庞贝古城
古罗马时期的柱式一般不再有古希腊柱式的典雅和端庄,这一时期的柱式已经不仅仅是建筑的结构构件,也不再是建筑风格的赋予者,而是一种装饰品。
为了解决柱式与罗马建筑的矛盾,古罗马发展了券柱式、叠柱式和巨柱式。这些柱式笔者在意大利维琴察城和阿西西古城都有见到。这些柱式的发展在鼓浪屿的建筑中也可以见到。
(1)券柱式
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和成就,是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券拱技术与柱式结合,用柱式去装饰拱券结构,产生了券柱式组合,这就是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整个柱式突出墙面大约四分之三个柱径,形成方圆对比的构图。或者是把券脚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称为连续券,这种方式在鼓浪屿的建筑中比较常见,连续的拱券形成拱廊。
图113 庞贝古城广场上遗存下来的塔司干柱式
图114 庞贝古城当年的叠柱式柱廊,一层采用塔司干柱式,二楼采用简化的爱奥尼柱式
图115 庞贝古城的塔司干柱式柱廊
图116 庞贝古城遗存的科林斯柱式
图117 庞贝古城多立克柱式的神庙遗址
鼓浪屿观海园里面一座浅黄色的两层欧式建筑就是采用券柱式和叠柱式的结构,一层形成五个连续拱廊,二层是塔司干柱式的横梁式柱廊。
(2)叠柱式
叠柱式应用在多层建筑中,底层一般用塔司干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很多形成券柱式的叠加。笔者在意大利维琴察城看到的叠柱式柱廊就是按照这样的形制建造的。
图118 维琴察塔司干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组合的双层圆拱柱廊,采用的就是券柱式
图119 鼓浪屿观海园里的欧式建筑
图120 维琴察小城塔司干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组合的双层横梁叠柱式拱廊
鼓浪屿八卦楼的四个立面的叠柱式柱廊雄伟壮观,一层和二层都采用塔司干柱式。
图121 八卦楼
鼓浪屿黄仲训的瞰青别墅的柱廊也是采用叠柱式的结构。
图122 与郑成功水操台旧址相邻的瞰青别墅
(3)巨柱式
巨柱式采用一个柱式贯穿两层,这种做法能够突破水平划分的限制,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意大利阿西西古城中一座教堂的前廊式门廊,就是采用经典的科林斯巨柱式。巨柱式将神庙和纪念性建筑的庄严显露无遗。
巨柱式主要在李清泉别墅、黄荣远堂、西林别墅、安献堂、八卦楼等鼓浪屿标志性建筑中使用。为了突出大楼正中柱廊的重点,采用塔司干柱式或科林斯柱式贯穿两层楼,使整座建筑显得高大宽敞,显出楼房主人的身份地位。
图123 阿西西古城中一座教堂的前廊式门廊采用经典的科林斯巨柱式
图124 黄荣远堂的古罗马塔司干巨柱式
图125 李清泉别墅的科林斯巨柱式
图126 西林别墅的科林斯巨柱式
在八卦楼的设计建造中,不仅采用了巨柱式,而且在八卦楼主体两层建筑的柱廊中采用了叠柱式,在八卦楼的东立面将巨柱式与叠柱式相结合,有效地突出了这座建筑的正立面。
图127 八卦楼东立面的巨柱式拱廊
笔者到意大利参观考察时发现,在意大利完全符合古希腊柱式规范的柱式很少,就连罗马的万神殿、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的科林斯柱式柱身都没有凹槽,全部采用古罗马没有凹槽的圆柱柱身。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圣洛伦佐礼拜堂也采用没有凹槽的科林斯柱式。维琴察城的叠柱式柱廊二层的爱奥尼柱式也是采用没有凹槽的圆柱。在意大利,古罗马时期建造的塔司干柱式随处可见。
图128 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内由科林斯柱式支撑的圆拱柱廊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后,欧洲大多数地区的柱式建筑不再流行,即使采用柱式的建筑在细部和组合方式上也与罗马柱式有很大差别。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又把柱式作为建筑的造型手段,16世纪下半叶的手法主义产生了两种潮流。一种是刻意求奇,创造新的建筑形象,如螺旋式柱身、断折的额枋、不均匀的开间、成组的柱子等,这种潮流被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继承。笔者在英国牛津就见到了螺旋式柱身,鼓浪屿观彩楼的螺旋纹柱身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129 英国牛津的螺旋式柱身
图130 观彩楼花岗岩精雕的螺旋式柱身
另一种是刻意求同,对五种柱式作出苛细的量的规定,这种教条化的潮流被17世纪的古典主义建筑继承。后来,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比巴洛克建筑的影响大。在意大利、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一些神庙、教堂、纪念性建筑和重要公共建筑的柱式多采用古希腊和古罗马柱式的形制,使整座建筑显得十分庄严雄伟。
在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史中,柱式是欧洲建筑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式样,装饰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规范着西方国家“欧式”建筑的文化艺术风格,对西方的建筑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在鼓浪屿建造的欧式建筑和中西折中式建筑必然离不开柱式的影响,体现了欧洲建筑文化的艺术风格。
同时,西方的柱式在鼓浪屿建筑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华文化和闽南文化的影响,并在具体的细部、组合和变异中创造了一些新的柱式形象,这也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具体体现。
(三)鼓浪屿建筑中的柱式
下面,我们从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中柱式的应用,来看欧洲柱式对岛上建筑的影响。
在鼓浪屿的欧式和中西折中式建筑中比较符合古希腊和古罗马柱式规范的当属塔司干柱式,主要在安海路42号民居、黄荣远堂、八卦楼、安献堂和协和礼拜堂的建筑中使用。
黄荣远堂是鼓浪屿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非常精致的欧式建筑,塔司干柱式是这座建筑采用的主要柱式。主楼的半圆形门廊位于整座建筑的中心突出部,四根高大的古罗马塔司干柱式贯穿两层楼,凸显其大气和华贵。主楼左侧的长方形柱廊十分精巧,花岗岩精雕的双柱和三柱塔司干柱式,在鼓浪屿现存的历史风貌建筑中十分罕见。
图131 安海路42号花岗岩雕刻的塔司干柱式
图132 黄荣远堂的半圆形门廊采用罗马巨柱式
在黄荣远堂、安献堂、八卦楼、协和礼拜堂这四座鼓浪屿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中,塔司干柱式是它们主体建筑中心部位的主要支撑和装饰,充分体现了欧式建筑的风格,尤其是安献堂支撑方形柱廊的六根高近10米的塔司干柱式是采用岛上花岗岩石材整根雕凿而成,这在鼓浪屿建筑中是唯一的。在当时缺少现代起重设备的条件下,要立起这样巨大的石柱是不容易的,笔者刚参加工作就在当时作为工农小学的安献堂当教师,听说当年建造这座建筑时是采用垒土的方式把六根塔司干柱式立起来的,整座三层建筑都采用花岗岩石头建筑,非常坚固,在安献堂柱廊右侧二楼窗户上边的花岗岩石墙上有个疤痕,是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攻打鼓浪屿时迫击炮弹打中石墙留下来的痕迹。
图133 黄荣远堂的塔司干三柱造型在鼓浪屿的西式建筑中是唯一的
图134 黄荣远堂的花岗岩古罗马塔司干双柱式拱廊
图135 鸡山路18号安献堂的花岗岩塔司干柱式
协和礼拜堂是鼓浪屿上建于19世纪的第一座宗教建筑,也采用塔司干柱式。八卦楼是鼓浪屿上单体最大的一座代表性建筑,也同样采用塔司干柱式作为其柱式的装饰。
图136 协和礼拜堂的古罗马塔司干柱式
图137 八卦楼的塔司干柱式,采用罗马巨柱式做法,贯穿两层楼
古希腊形制的科林斯柱式在鼓浪屿的建筑中没有找到,科林斯柱式在鼓浪屿建筑中的采用,比较接近古罗马柱式的当属位于升旗山麓的李清泉别墅。李清泉别墅主楼正面的方形柱廊由四根贯穿两层楼的有凹槽的科林斯柱式支撑,显示出整座建筑的气派,但是其柱头并不是古希腊的形制。
图138 李清泉别墅的门廊采用科林斯巨柱式
现在作为郑成功纪念馆的西林别墅,楼正中的半圆形柱廊也是由四根两层楼高的科林斯柱式支撑,其三楼圆弧形阳台的柱式也是采用科林斯柱式,虽然西林别墅的科林斯柱式也不是古希腊科林斯柱式的形制,但是在鼓浪屿建筑的科林斯柱式中还算比较接近的。
图139 西林别墅的科林斯柱式
图140 西林别墅的古罗马科林斯柱式
与西林别墅的科林斯柱式接近的还有福州路116号柱身有凹槽的科林斯柱式。另外还有一种柱头和柱身没有凹槽的科林斯柱式,可以称之为罗马式的科林斯柱式。李清泉别墅的阳台柱廊、安海路4号、福建路34号就是采用这种科林斯柱式。
在鼓浪屿建筑中也找不到相对比较典型的爱奥尼柱式,漳州路50号的柱头最接近爱奥尼柱式的柱头。鼓新路31号、海坛路52号的柱头是以爱奥尼柱式的柱头为主,添加科林斯柱式元素的复合柱头。从这种情况来看,爱奥尼柱式在鼓浪屿的建筑中是比较少的。
图141 福州路116号科林斯柱式
图142 旗山路5号李清泉别墅科林斯柱头和塔司干柱身的组合柱式
图143 安海路4号杨家园别墅科林斯柱头和塔司干柱身结合的柱式
图144 福建路34号古罗马科林斯柱头和塔司干柱身的柱式
图145 漳州路50号爱奥尼式柱头和塔司干柱身相结合的组合式柱式
图146 鼓新路31号杨家园的爱奥尼和科林斯混合柱式
图147 海坛路52号的爱奥尼和科林斯混合柱头与塔司干柱式的复合柱式
图148 海坛路52号的科林斯混合柱头与塔司干柱身的复合柱式
在鼓浪屿的建筑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复合柱式,在鼓浪屿建筑的复合柱式中,主要有两种组合形式。
一是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的复合柱头,与无凹槽的塔司干柱身或有凹槽的科林斯柱身组合的复合柱式。内厝澳路73号的复合柱式,其柱头是鼓浪屿建筑中最接近古罗马复合式柱式的柱头了。
图149 内厝澳73号爱奥尼和科林斯的复合柱头及塔司干柱身的复合柱式
二是在古希腊、古罗马柱式的基础上,采用西方柱式元素,进行组合的变异柱式。这种变化实际上是对西方建筑风格和形式的一种推陈出新,把不同建筑时期的多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形式,也反映了西方建筑形式在传播应用过程中的演化,显示了建筑文化在传播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形态。
比如,永春路14号的由具有科林斯元素的柱头和变异柱身组合而成的柱式,显得美观新颖。
图150 永春路14号具有科林斯柱式元素的简化的柱式
鹿礁路32号许家园门楼的柱式,在柱头上增加了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彩带和风铃花装饰雕刻。
图151 鹿礁路32号许家园的复合柱式
鹿礁路85号的阳台采用科林斯柱式的柱头,但是在塔司干柱式的柱身上增加了彩带和成串的风铃花装饰雕刻,整座阳台显得富丽堂皇,表现了巴洛克风格的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特点。
图152 鹿礁路85号具有科林斯元素和带有山花装饰的塔司干柱身的柱式
鹿礁路107号的具有古罗马复合式柱头元素和方形柱身的柱式,改变了柱式柱身都是圆柱的形态。
图153 鹿礁路107号具有古罗马复合式柱头元素和方形柱身的柱式
鹿礁路113号外廊的双柱式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柱头将涡卷状设计成蝴蝶状,十分纤巧,柱身上部采用印度叠涩角,另加风铃装饰雕刻,使双柱显得十分华美。
图154 鹿礁路113号外廊的双柱
鼓浪屿建筑在西方柱式元素的使用上,也表现出不少创新融合的做法。笔山路6号观彩楼花岗岩精雕的螺旋式柱身具有手法主义刻意求奇的风格。
在鼓浪屿建筑中还出现了将柱式元素应用到墙饰上的现象,如,晃岩路25号黄家花园别墅南楼和北楼将爱奥尼柱式元素、巴洛克山花和科林斯柱式凹槽柱身的元素用于壁柱和墙面的装饰。
图155 观彩楼花岗岩精雕的螺旋式柱身
螺旋式柱身具有16世纪下半叶手法主义刻意求奇的特点,这一风格被17世纪巴洛克建筑所继承。
图156 黄家花园别墅南楼的壁柱是一种复合式柱头装饰
图157 黄家花园别墅南楼具有爱奥尼元素的柱式装饰
图158 黄家花园别墅南楼具有爱奥尼柱式元素的墙面装饰
永春路16号不仅将科林斯柱式元素作为墙面装饰,还将中国传统花鸟画元素组合到中西折中式的墙体装饰之中,反映了鼓浪屿建筑中中西文化的融合现象。
图159 永春路16号具有科林斯柱式元素的墙面装饰
图160 永春路16号具有科林斯柱式元素装饰的墙饰
图161 永春路16号具有科林斯柱头元素和中国传统花鸟画元素组合的中西折中式的墙体装饰
福建路32号黄荣远堂三楼阳台的柱式由塔司干柱式、复合柱式和方柱组合而成,体现了鼓浪屿建筑中柱式的多样化。
鹿礁路5号的柱廊方柱与圆柱相间,方柱柱头采用科林斯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结合的复合式柱式,圆柱接近塔司干柱式,但是又增加了凹槽。
从鼓浪屿的历史风貌建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柱式的本土化的现象。漳州路50号的红砖方柱上面具有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头元素的柱式装饰,采用菊花叶和花蕊作为构图的主要元素,讲究对称和美观,可以看作是鼓浪屿建筑在西方柱式本土化的一种创新形式。
图162 鹿礁路5号方柱与圆柱相间的柱廊
图163 漳州路50号具有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头元素的柱式装饰,采用菊花叶和花蕊构图的本土化特征
在泉州路99号金瓜楼的柱式运用中,三层楼柱廊的柱式大同小异,都是采用塔司干柱式,二层的柱子在柱头上增加了中国传统的波浪花纹,三层的柱子在柱头增加了爱奥尼柱式的元素,柱身更增加了松鹤、金鹿、喜鹊等花鸟图案,在西方的柱式上表现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柱式的形态上最本土化的当属笔山路17号春草堂柱廊采用的柱子了,别墅正中凸出楼面的圆形柱廊颇具匠心,由花岗岩石材雕琢,粗面横竖凹槽构成的圆柱具有西方建筑的形体,又融合了闽南石文化的内涵,显出建造者就地取材,中西融合的创造精神。
同时,我们在鼓浪屿建筑中没有见到称为“男性柱”的古希腊多立克柱式。
鼓浪屿建筑中各种柱式灵活应用,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和巴洛克时期追求新奇、趋向自然精神的一种表现,反映了鼓浪屿建筑所具有的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质,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顽强的生命力。
图164 金瓜楼三层楼柱廊的本土化柱式
图165 春草堂
由花岗岩圆柱支撑凸出的圆形柱廊,柱廊的柱式是完全的本土化。
图166 春草堂内由花岗岩石材雕琢的圆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