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研究:以洞庭湖湿地为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38/26322338/b_26322338.jpg)
第二节 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我国面临实现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推动湖泊湿地利用转型需要回答四个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利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湖泊湿地利用结构变化有何阶段性特征?影响湖泊湿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应当如何谋划发展战略、选择发展路径、既快又好地推动湖泊湿地利用转型,实现经济增长和湖泊湿地保护的协调进行?
要回答这些问题,一是需要研究者从历史上认识湖泊湿地利用形态变化历程;二是需要研究者从理论上认识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的本源、方向和目标;三是需要研究者从实践上回答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的路径选择。
对上述四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逻辑框架:历史溯源→本源、方向和目标→路径选择。
在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的历史溯源方面,鉴于湖泊湿地利用转型不只是纯粹的生态问题或经济问题,笔者将综合集成生态学、资源环境学科、水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描述人类利用湖泊湿地的历史,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利用结构转型的经济学命题,作为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在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的本源、方向和目标方面,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建构基于湖泊湿地资源系统不同资源类型的演化模型,刻画经济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利用演化过程,并对湖泊湿地利用结构演变特征和演变机理进行科学解释。
在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的路径选择方面,加快湖泊湿地利用转型务必回答如何实现湖泊湿地利用的高效、可持续性问题。本研究正确认知洞庭湖湿地利用转型与环洞庭湖湿地区域转型发展耦合关系,从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来回答。其中,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工业化研究梳理区域工业化现状,提出区域工业化包容性增长策略;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城镇化研究梳理区域城镇化现状,提出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新型城镇化策略;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现代农业研究梳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提出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现代农业发展策略;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生态建设研究分析生态建设现状,评价区域生态安全,从自然资源监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基于上述基本思路,本研究立足经济新常态背景,对中国湖泊湿地利用现状进行描述,比较中外湖泊湿地利用存在的差异;以典型湖泊湿地为研究对象,依据湖泊湿地可持续利用总目标,将湖泊湿地保护和利用纳入区域发展大格局,梳理湖泊湿地利用历史,基于发展经济学框架,探寻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根源,并探索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的策略,以推动湖泊湿地利用转型;归纳本研究结论,并对中国湖泊湿地利用转型提出展望。由此,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经济发展过程中典型湖泊湿地利用历史描述
以洞庭湖湿地为样本,刻画历史时期洞庭湖资源利用历史,描绘经济发展过程中洞庭湖湿地食品利用、水资源利用、围垦利用、环境功能利用和生态利用等多种利用形态,总结洞庭湖湿地不同利用形态诱致的资源变化特征,阐述洞庭湖湿地不同利用形态演变特征。
2.典型湖泊湿地利用结构模型构建及分析
进一步分析洞庭湖湿地水面变化的驱动力,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构建洞庭湖湿地水面变动模型,定量分析洞庭湖湿地水面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洞庭湖湿地水面变化驱动因子贡献率展开分析。进一步分析洞庭湖湿地水质变化的驱动力,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构建洞庭湖湿地水质变动模型,定量分析洞庭湖湿地水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洞庭湖湿地水质变化驱动因子贡献率展开分析。进一步分析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力,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构建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动模型,定量分析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驱动因子贡献率展开分析。构建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分析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演变的理论根源,借此提出推进洞庭湖湿地利用转型的关键、共识和理念。
3.典型湖泊湿地利用转型导向下的路径选择
湖泊湿地利用转型应跳出湖泊湿地思考转型。洞庭湖湿地利用转型与环洞庭湖湿地区域转型发展是耦合的。因此,笔者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四个维度去探索推进洞庭湖湿地利用转型的路径。在新型工业化方面,描绘环洞庭湖湿地区域工业化发展现状,评述环洞庭湖湿地区域工业化进程,对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理念和策略。在新型城镇化方面,描绘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态势,聚焦主要问题,借鉴他国经验,优化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在现代农业方面,透视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概况与难点,分析环洞庭湖湿地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新机遇,提出环洞庭湖湿地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和重点,提出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策略。在生态建设方面,基于生态足迹视角评价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生态安全状态;分析环洞庭湖湿地区域自然资源监管状况,提出自然资源监管路径;分析环洞庭湖湿地区域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明确区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提出基于项目导向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准确认知生态修复,优化生态修复路径;分析人类福祉、生态补偿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聚焦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生态补偿政策实践的成效和问题,分析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生态补偿需求,提出优化区域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
4.中国湖泊湿地利用转型展望
基于洞庭湖湿地的利用转型研究,为中国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研究提出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思考范式,表明在更大尺度范围内探讨湖泊湿地利用转型是有必要的。为此,本书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整理出研究热点,形成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中国湖泊湿地利用转型展望成果。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水质变动视角,筛选包括太湖、洞庭湖、滇池、博斯腾湖等湖泊湿地在内的60个样本湖泊湿地的截面数据,拟合湖泊湿地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依据湖泊湿地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分类分析。
[1] S.P.Shaw,C.G.Fredine,“Wetlands of the United States,Their Extent,and Their Value for Waterfowl and Other Wildlife,”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U.S.Department of Interior,Washington,D.C. Circular 39,1956,p.67.
[2] Sanefuku Sasano、许嘉:《欧美的酸雨问题》,《世界环境》1985年第12期,第22~24页。
[3] 沈百鑫:《德国湖泊治理的经验与启示(下)》,《水利发展研究》2014年第6期,第86~92页。
[4] 苑基荣:《水资源危机助长非洲恐怖主义威胁》,《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
[5] Eric O.Odada,Daniel O.Olago,Kassim Kulindwa,Micheni Ntiba,Shem Wandiga,“Mi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Lake Victoria,East Africa:Causal Chain and Policy Options Analyses,” Ambio,Vol.33,No.2,2004,pp.11-18.
[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内部资料。
[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内部资料。
[8] 参见王苏民、窦鸿身、陈克造等《中国湖泊志》,科学出版社,1998,第5~7页;王圣瑞《中国湖泊环境演变与保护管理》,科学出版社,2015,第23页。
[9] 王凤珍:《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武汉市城市湖泊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0,第36~38页。
[10] 总氮、总磷参见水质评价;2001年之前采用GB 3838-88标准,2001年之后采用GB 3838-2002标准。
[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内部资料整理。
[12] 杨桂山、马荣华、张路等:《中国湖泊现状及面临的重大问题与保护策略》,《湖泊科学》2010年第6期,第799~810页。
[13] 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1期,第19~44页。
[14] 依据湖泊湿地概念,洞庭湖湿地是在水体运动过程中,借助各种动力,由冲积物、沉积物和堆积物形成,处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界面及其延伸区域,受水、陆两种生态环境的作用,是一类特异于水、陆两种生境,具有自身生态特征的生态系统。本研究涉及对象包括洞庭湖湿地纯湖区和尾闾区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