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与《金师子章》(方立天文集·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先前的判教诸说

中国佛教的判教形式始于南北朝时代,当时已有“南三北七”(详下)之说。后经过百多年,迨至唐初,更有二十来家不同的说法。下面简要叙述法藏前的判教诸说。这对于了解法藏判教思想的背景和来源、法藏判教和其他判教说的异同,以及法藏判教的贡献与局限,都是必要的。

印度佛教不同经典原已包含判教的端绪,如《法严经》等大乘经典强调大小乘的高下。《楞伽经》示以顿、渐之别。《华严经》有三照说,谓佛说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有先后的不同。《大般涅槃经》又说五味,以从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比喻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又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等。这都对中国判教以直接的启示,尤其是《大般涅槃经》的说法,既表示佛教的教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表示其教义有深浅高下,实树立判教的典型,对中国僧人的启发作用最大。

中国翻释印度佛典,不是按佛典成立先后传释,而是同时传释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佛典。南北朝时代佛教学者就开始判教,智1在《法华玄义》卷10上注60列举南三北七的判教。江南诸师主要依佛说法的形式,立顿、渐、不定之教,其中渐教方面,又有立三时教、四时教和五时教之别。如虎丘山岌师立有相教、无相教和常住教三时教。宗爱法师则开作有相教、无相教、同归教、常住教四时。道场寺慧观略判教为顿、渐二种,以《华严经》归于顿教,更于渐教中开为五时:有相教、无相教、褒贬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北方诸师则侧重佛说法的内容,立七种判教:一、北地某师用武都山隐士刘虬之说,立人天教、有相教、无相教、同归教和常住教的五时教;二、北魏菩提流支判立半字教与满字教;三、慧光立顿、渐、圆三教,又分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四宗教;四、护身寺自轨于四宗外另加法界宗,为五宗教;五、耆寺安凛判立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真宗、常宗、圆宗六宗教;六、北地禅师立有相大乘和无相大乘二种大乘教;七、北地禅师立一音教,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而解。正如上文所述,在北方诸师判教中,地论师慧光的判教对法藏的影响最为巨大。慧光把《华严经》归于顿教,法藏的师父智俨将《华严经》摄入于圆、顿二教,法藏则进一步把《华严经》安置于圆教。

隋唐以来,天台宗和法相唯识宗的判教,是先于华严宗的最为重要的两种判教学说。天台宗创始人智1在《法华玄义》卷10上破斥“南三北七”十家的判教主张,而自立五时八教的判教学说。所谓五时,是指释迦牟尼成道以后,针对条件、水平不同的对象所说的不同法门,以时间分类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和《法华》、《涅槃》等五时。所谓八教,是就佛说法的形式,分为“化仪四教”,“仪”,仪式,教化的方式。化仪四教为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法”,教化的内容。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智1的化仪四教渊源于南地诸师,尤其是成实师之说,化法四教是基于北地诸师尤其是地论师之说。天台宗的八教实际上也是渊源于南北诸师的判教学说而发展组织成的,是集南三北七之大成。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之一窥基立三教八宗说。所谓三教是有教(各类《阿含经》等小乘义)、空教(《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中道教(《华严》、《深密》、《法华》等)。所谓八宗是,以犊子部等为我法俱有宗,萨婆多部等为法有我无宗。大众部中主张现在有的一派为法无去来宗。说假部、经部等及《成实论》主张现在世中诸法假实不定,为现通假实宗。说出世部主张世俗皆假,出世法皆实,为俗妄真实宗。一说部主张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实体,为诸法但名宗。般若诸经及《中》、《百》等论主张一切皆空为胜义皆空宗。《法华》等经及无著等所说的中道教为应理圆实宗。天台、法相唯识二宗的判教对于法藏影响很大,一定意义上说,法藏的判教也是分别为这二宗的判教,重加增删,调整、改造而成的。

法藏对先前的判教主张也十分重视,作了系统的归纳,以资借鉴。他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叙古今立教》中说:“古今诸贤所立教门,差别非一。且略叙十家,以为龟镜。”注61的教义而立。

(二)渐、顿二教 护法师等依《楞伽经》等经立。先习小乘,后趣大乘,名为渐,如《涅槃经》所说。又“如直往菩萨等,大不由小”注62,则名为顿,如《华严经》所说。

(三)渐、顿、圆三教 北魏慧光律师立。为条件未成熟的众生渐次说法,为渐教。为条件已成熟者,“于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注63,为顿教。为“上达分阶佛境”者,说《华严经》义理,为圆教。

(四)四宗教 北齐大衍法师等立。四教为:因缘宗(小乘萨婆多等部),假名宗(经部、《成实论》等),不真宗(诸部《般若》),谓一切事物都不真实,真实宗(《涅槃》、《华严》),主张佛性、真理的真实存在。

(五)五种教 护身法师立。前三种教和大衍法师的前三教相同,第四依《涅槃经》立真实宗,第五依《华严经》立法界宗,赞法界自在无碍思想。

(六)六宗教 耆法师立。前二宗和大衍法师的前二教相同,第三不真宗,谓诸大乘通说“诸法如幻”,第四真宗,明诸法“真空”之理,第五常宗,谓“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第六圆宗,指《华严经》,谓“法界自在,缘起无碍,德用圆备”注64

(七)四种教 南岳慧思禅师、天台智1禅师立。四教为藏,指三藏教,即小乘,大乘为摩诃衍藏;通,谓诸大乘经中通大小乘者;别,谓诸大乘经中义理不通小乘者;圆,指《华严》等经,谓“法界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注65,根据不同对象具体情况进行说法;二是平等教,如《华严经》是随“法性自在”“平等”说法。

(九)四乘教 梁法云法师立。即《法华经》所立“四车”教义:三乘——羊、鹿、(黄)牛“临门三车”、一乘——大白牛车。

(十)三时教 唐玄奘依《解深密经》、《金光明经》、《瑜伽论》立。即三法轮:转法轮(初时鹿苑转四谛法论)、照法轮(中时大乘内密意说诸法空义)、持法轮(后时说唯识教义)。注66

以上十家,前六属旧说,后四为新说。这是法藏对南北朝以来判教史的总结。在十家说法中,绝大多数推崇《华严经》的教义最圆满,地位最高,这对法藏是一个重要的启发。法藏对于玄奘的“三法轮”说不满,指出没有包括《华严经》:“转法轮”是小乘的四谛,《华严》在初时说,但不是小乘;“照法轮”是讲一切皆空的《般若经》教法;“持法轮”是后时说,不摄初时说的《华严》。法藏对于玄奘的判教是否定的,但对于玄奘法师是尊重的。

现题为杜顺所作的《华严五教止观》,其五教内容与法藏的五教说是一致的。但该书和法藏的《华严游心法界记》基本相同,而且书中出现杜顺后武周时才改称的佛授记寺名,又转用了不少玄奘的译语,似非杜顺原作。上面提过,五教的区分是智俨继承地论、摄论两派余绪而创立的,但名目一直没有确定,法藏是在智俨判教的基础上再吸收天台宗的判教说加以重新组织而成五教说的。法藏判教的基本著作是《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该书多方面地、详尽而系统地阐发了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全书共十章,第一章《建立一乘》,叙述一乘的意义,分别教一乘与同教一乘,即华严独特的一乘与融合三乘于一乘的意义。第二章《教义摄益》,论述一乘与三乘的教义及其利益。第三章《古今立教》,列举从菩提流支到玄奘等古今诸贤所立的教门。第四章《分教开宗》,立华严五教十宗的判教,对佛教各派义理作出价值判断。第五章《乘教开合》,论述五教的相互关系。第六章《教起前后》和第七章《决择其意》,论述佛教名种经典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及其理由。第八章《施设异相》,从十个方面说明一乘与三乘的区别。第九章《所诠差别》,叙述华严教学与其他佛教教学的关系,阐发心识、佛性等理论问题。第十章《义理分齐》,全面阐发华严教学的内容——三性、因门六义、十玄和六相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