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与《金师子章》(方立天文集·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五教

法藏以五教十宗判释一代佛教。关于五教,《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1说:“就法分教,教类有五”注67,《华严经探玄记》卷1说:“以义分教,教类有五,就此义分,非约时事。”注68就教法的高下深浅,分佛教为五类,即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五教的总体概念是:

初一(指小乘教)即愚法二乘,后一即别教一乘……中间三者,有其三义:一、或总为一,谓一三乘教也……二、或分为二,所谓渐、顿,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承,从微至著,通名为渐。……顿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故《楞伽》云: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此之谓也。以一切法,本来自正,不待言说,不待观智,如净名以默显不二等。……三、或开为三,谓于渐中,开出始终二教。……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又《起信论》中,约顿教门,显绝言真如;约渐教门,说依言真如。就依言中,约始终二教,说空不空,二真如也。注69

这是对五教的一般说明。初小乘是“愚法”,是决定地不能由小回大的。后圆教是别教一乘,即《华严》教。中间始、终、顿三教有三种解释:第一,三类同属三乘教,因为三类所指,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所得的佛法。第二,三类分为渐、顿二教。其中始、终二类都是渐教,其特点是“所有解行,并在言说”,是通过言说,悟解佛理,而且又是一个“由微至著”的渐进过程,故称。与始终二教相对的是顿教,其特点是顿绝言说,顿显理性,顿成解行。也就是说,不是渐进而成,而是顿然而悟。第三,从渐教中分出始、终二教,连同顿教,成为三教。始、终二教的根本区别是,始教是空门,终教是不空门。说空说不空,是“说依言真如”,是言说,是渐教,这和“显绝言真如”的顿教不同。法藏把大乘始、终、顿三教概括为一、二、三三教,又对始、终二教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规定,这种判释有其独到之处。

以下先阐述法藏五教说的具体内容,后论述与五教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小乘教

小乘教,又称愚法二乘教。因有别于菩萨乘,故又称小乘。此教不懂一切事物(“法”)空的道理,愚于法空,谓之愚法。二乘,指声闻、缘觉。

属于小乘教的经典有三:《阿含》等经,《僧祇》、《四分》、《十诵》等律,《发智》、《六足》、《婆沙》、《杂心》、《俱舍》、《显宗》、《正理》、《成实》等论。这是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崇奉的经典。小乘即指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而言。此教义理,主要是四谛、十二因缘的理论,宣传人是无主宰、无实体的,事物则是过去、现实和未来三世都是实有的,实体恒存的。法藏认为,这是只懂得主体是空,不了解客体也是空。只讲人空,不明法空。虽然有的也说法空,但是讲得不明显、不明确。这是由于小乘,根性浅劣,昧于大乘义理。再是,从心识差别的角度来说,小乘教把包括清净的和染污的一切事物生起的根本,归结为六识三毒的作用。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三毒是贪毒、8毒、痴毒。由于三毒促发了六识的活动而生起万物。这是不懂得第八识——阿赖耶识注70在生起万物方面所起的比六识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始教

始教又称大乘始教。因是为自小乘出而始入大乘的根性未成熟者所说的浅近教法,是大乘的初门,层次低级,未尽大乘法理,故称,也称初教。又因主张有成佛不成佛之分,还名分教。始教分为二种:空始教和相始教。所谓空始教,是指《般若》等经,《中》、《百》、《十二门》等论的教理。所谓相始教,是指《解深密》等经,《瑜伽》、《唯识》等论。二种始教就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二宗,在中国即是三论宗和法相唯识宗。

空始教的基本义理是主张一切皆空,以破除主观上的所有执著,达到“无所得”的境界。但是没有悟解不空妙有的道理,没有肯定真如实体的存在,只讲空的一面,不讲不空的一面,在法藏看来是还没有把握大乘深妙的义理。

相始教的基本义理是侧重于事物现象的分类、分析,而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揭示、认识,也就是多说法相(事物的相状),少说法性(事物的本性)。其次,是偏于在事物的生起和消灭问题上,突出阿赖耶识的作用,专讲阿赖耶识缘起的理论,不明白理事圆融即本体和现象融通无碍的道理。最后,此教还把众生分为五种不同的种姓(性):(一)无种姓:也称无姓有情,有情即众生,无种指无善根种子。无种姓的众生,不仅永远不能成佛,连求出世得解脱都不可能。(二)声闻乘定姓(定姓声闻):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声闻。此种姓专门修习声闻因,证声闻果,没有回小向大的心,不愿趣向佛果,只求做个声闻圣者。(三)缘觉乘定姓(定姓缘觉):观察、思维因缘生灭的事物和道理,获得觉悟,契证寂灭涅槃,名缘觉。此种姓专门修习缘觉因,证缘觉果,也没有回小向大的心,不想进求佛道,只希做个缘觉圣者。(四)不定种姓:是具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本有种子,随着遇缘薰习,修行不定。也就是说,如近声闻,就修习声闻法,如近缘觉,则修习缘觉法,如近菩萨,又修习菩萨法,有回心向大,修行成就的可能,然究竟达到何种果位,不能肯定。(五)如来乘定姓(菩萨种姓、定姓菩萨):菩萨悲智双运,顿入大乘,直往佛果。在五种姓中,既有定性与不定性之分,又有成佛与不成佛之别。

三、终教

终教又名大乘终教,也称实教。此教强调一切众生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理,是大乘终极法门,故名终教。又所说契合实理,而名实教。阐述此教的经典是《楞伽》、《密严》、《如来藏》、《胜鬘》等经,《起信》、《宝性》、《法界无差别》等论。终教的理论核心是真如缘起论,或如来藏缘起论,是属于真常唯心论的思想体系。

终教宣传真如随缘而生起万物的理论。所谓真如,是指宇宙万物的真实本相、本体。这个本体是无差别的、统一的、清净的。真如在万物之中,就人来说,真如为烦恼妄染覆藏,不能显现出来,所以,又称如来藏。所谓真如缘起论,就是真如本体随着不同的条件、机缘而生起万事万物。真如(或如来藏)随缘生起万事万物,森罗万象,也就是真如的体现。真如是“理”,万象是“事”,理事不隔,理外无理,事外无理。性相融通,真如平等的理性和万物差别的事相,互融相即。在大乘终教看来,没有差别的事相,只有无差别的理性,事理不二,性相不二。此教讲真如,讲如来藏,是多讲法性,少及法相,并把法相会归于法性。所说八识,通如来藏,随缘而立,具生灭不生灭义。

一切众生也都是真如随缘成立,都是平等的,由此和始教不同,终教提倡定姓二乘,不定种姓和无种姓都能成佛的主张,反对有一部分众生不能成佛的说法。此教也立有五姓的学说,但不认为五姓的区分是永恒的、不变的,五姓是随业感而立名的,最终必定都能成就佛道。

始教和终教有修行阶位高下之分,修行历程先后之别,但就后面的顿、圆二教来讲,都是渐教,是权而非实。

四、顿教

顿教,又名一乘顿教。顿是顿然、顿速的意思。具体说,包括二层含义:一是绝言显理,不用语言文字表达,直指理性本体;二是解行顿成、不立阶位,因妄念不起即是佛果,故无须渐次修成。《维摩经》、《思益经》等所说,属于此教。

顿教的基本学说是,主张以理性本体为本位,直显真如体的妙理,不从事物的差别相状去认识真如本体。认为一切事物,没有差异可言,所以不讲法相,不讲差别。一切事物,都是出自众生妄心的分别,若果没有妄心,没有妄念,不对事物进行虚妄分别,也就没有差别的境界。一切事物当体就是真如,真如本体是离言离相的,由此对于一切事物,实也无有言语可说。人空、我空的说法,都是差别心的表现。众生一念不生,即顿显真如理体,也就是佛。不立阶位,不分次第,众生和佛在理体上本无差别相。对此,法藏有一段话说得非常清楚:

若依顿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如心,差别相尽,离言绝虑,不可说也。如《维摩经》中三十二菩萨所说不二法门者,是前终教中染净熔融无二之义;净名所显离言不二,是此门也。以其一切染净相尽,无有二法可以融会,故不可说为不二也。注71

五、圆教

圆教,又名一乘圆教。圆是圆满、圆融无碍之谓。圆教的名称,源于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注72又说:“时法轮音声,虚空灯如来,知众生根熟,往诣大众所,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授菩提记。”注73法藏对圆教立名,也作了说明,他说,圆教“即别教一乘,以经本中下文内,为善伏太子所说,名为圆满修多罗故,立此名也”注74

圆教的要旨是,主张宇宙万事万物,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容融,互不妨碍。大的能容纳小的,小的能容纳大的,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众生成佛也是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修行和阶位来说,也是一行即摄一切行,一位即一切位,圆满具足,信满成佛。

以上关于五教的分齐,主要据《华严经探玄记》和《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所说,此外,《华严金师子章》和《华严游心法界记》也有简明的分疏。《金师子章》以因缘为小教,无自性空是始教,幻有宛然是终教,二相(假有、真空)双亡是顿教,情尽体露是圆教。《游心法界记》以法是我非为小教,缘生无性是始教,事理混融是终教,言尽理显是顿教,法界无碍是圆教。这种表述上差异,表现了法藏在判教上的重要变化,即不再采取天台宗的判教标准,而是变换参照系,或从缘起说展开,或结合止观学展开,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自圆其说的解释,较富有哲学理论意义。

六、三时

法藏为了进一步肯定五教价值层次的判断,相应地又提出了释迦牟尼说法的先后时序——三时说。所谓三时是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和日没还照时,日升转照时又分初转、中转和后转三时,合为五时,与五教相应。《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对于释迦为不同对象说法,有一个比喻性的说明:

譬如日出于阎浮提注75,先照一切须弥山注76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合成熟故。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乃至后照邪定众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注77

佛说法如日光,听法者条件机智不齐,如山河大地高下不同。日照有先后,佛说法有时序。法藏据此日出先照、次照、后照的说法,发挥为三时说。

(一)日出先照时 此时如太阳初出,阳光照射高山之上顶,是佛为圆顿大根菩萨转无上根本法轮。名为直显教。此教是直称本怀,显示自证,即《华严经》所说,为最高义理。

(二)日升转照时 太阳上升,阳光下射,平原幽谷,照有先后。如此,日中之照又分三转:1.初转时:佛初在鹿野苑,为钝根一类众生说法,转小乘法轮,名为隐实教。因隐一乘实,施二乘(声闻、缘觉)权,故名。指《阿含经》、《俱舍论》所说四谛法、十二因缘等教理。2.中转时:佛于中时为中根一类众生转三乘法轮,名为引摄教。令声闻、缘觉二乘人等转小乘成大乘,故名。如《方广》、《深密》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3.后转时:佛于后时为利根一类众生转大乘法轮,名为融通教。令以上权教三乘(声闻、缘觉和大乘)转变,转权为实,为《般若经》、《中》、《百》、《十二门》等论所说。

(三)日没还照时 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阳光上射,返照高山。佛在此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名为开会教,开权显实,会三(三乘)归一,故称。如《法华》、《涅槃》诸经所说。

三时和五教的对应关系是,先照时无上根本法轮和还照时摄末归本法轮都是圆教,中间转照时依本末法轮分为三转,初转为小乘,中转为始教和终教,后转为顿教。这是法藏力图把以说法时序的判教和以教法深浅的判教协调起来所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