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3岁婴儿气质结构和发展特点
第一节 1~3岁婴儿气质结构
一、问题提出
气质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心理学家对婴儿个体差异的关注,气质研究的重心才逐渐转移到儿童身上。那么,婴幼儿气质到底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其结构是什么?不同研究者基于各自对气质的认识与实证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国外研究者基于不同的气质理论取向提出了各自的气质结构观点,尤以托马斯和切斯提出的九维度气质模型最具代表性,而据此模型开发的一系列气质问卷也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儿童气质测量工具。而较之于国外对儿童气质的研究历程与成果,国内目前还处于初步吸收和探讨阶段。归纳起来,有如下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多是直接采用修订后的西方已有成型量表,缺乏本土性。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这几十年间,我国儿童气质研究中所采用的测量工具都是引自国外修订而成的。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采用基于异国文化的工具来探讨本国儿童的气质,是否能真实而全面地测查到我国儿童的气质结构,而研究结果又能否准确地反映出我国儿童的气质发展特点呢?另外,在被国内所引用的众多国外气质测量工具中,以托马斯和切斯九维度气质结构模型为基础开发的系列问卷应用最为广泛,而它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不仅在国外研究中有所显现,在国内研究中也同样出现了因素分析后结构不一致等问题。那么我们使用这些本身还存有争议的测量工具来开展研究,暂且撇开文化差异的影响,仅从数据结果解释的合理性来看,也是不够科学的。
其次,我国气质测量工具尚不完善,现只见基于教师评定和父母评定的3~9岁儿童气质问卷,缺少基于抚养人评定的1~3岁婴儿气质问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婴儿气质结构以及气质发展特点的研究。
因此,在国内本土化婴儿气质测量工具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有必要编制一份适用于我国婴儿的气质评定问卷,以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开展。
二、研究方法
实验1:1~3岁婴儿气质结构初探
(一)被试
1.前期质化研究样本
该样本由开放式问卷样本和访谈样本构成。采用开放式问卷对大连市某一社区和1所早教机构的100名婴儿的抚养人进行调查,并对另外30名婴儿的抚养人进行访谈。
2.预测样本
该样本来自东北和西南的两个城市,即辽宁省大连市、云南省景洪市,选取大连市1个社区、3所早教机构和1所幼儿园,以及景洪市2个社区,共340名婴儿,按照所划分的5个年龄组,即1岁(11~13个月)、1.5岁(17~19个月)、2岁(23~25个月)、2.5岁(29~31个月)、3岁(34~35.9个月)来选取被试,两地被试比例相当,男女比例相当,具体分布见表3-1。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问卷321份,回收率为94.4 % ,剔除无效问卷10份,共计311份,有效率为96.9 % 。
3.正式施测样本
对大连市8个社区、3所幼儿园托班以及景洪市4个社区、1所幼儿园托班进行问卷发放,两地被试比例相当,男女比例相当,具体情况见表3-2。共发放问卷820份,回收问卷765份,回收率93.3 % ,剔除无效问卷18份,共计747份,有效率97.6 % 。
(二)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1.开放式问卷和访谈
采用开放式问卷和家长访谈了解婴儿气质的行为表现,收集相关的描述词汇和相应的典型行为表现并进行编码、汇总和归类,编制问卷项目。
2.初始问卷
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所收集到的描述词汇和行为表现进行编码、汇总与归类,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编制了包含78个项目的初始问卷。之后,请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专家4名、博士2名、硕士11名、有经验的早教教师4名以及婴儿家长9名对问卷内容、可读性、适当性与科学性进行评定与检验,以确保问卷的内容效度。经检验,删除表达抽象、意义不明确和重复的项目17个,并对一些项目的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改,最后对所有项目进行随机编排,形成含有61个项目的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
(三)研究程序
1.理论建构
(1)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家长访谈与编码。
对开放式问卷中的描述词汇与行为表现进行语义分析和编码、归类,一共得到10个码号,结果见表3-3。
对这10个码号进一步分析,总结出5个类属,每个类属名称及其所包含的码号见表3-4。
同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统计,结果见表3-5。
最后,将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的编码内容进行汇总(见表3-6),从原始资料中捕捉建构理论的线索。
(2)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理论推导。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婴儿气质理论,归纳总结婴儿气质结构维度,并将内容相近的结构进行比较、整合,从刘文和夏明珠编制的3~9岁儿童气质父母评定问卷(具体编制过程见第四章)入手,以该问卷为基础,以经过理论推导、开放式问卷评定和个案追踪等方法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所形成的气质五维度结构为理论构想。
(3)形成理论建构。
对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的描述性资料进行质化分析,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形成本研究中婴儿气质结构的理论建构。我们认为1~3岁婴儿气质结构由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社会抑制性、专注性等五个维度构成。
2.编制初始问卷
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初步编制包含78个项目的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之后,请有关专家、早教教师和家长检验初始问卷的内容效度,删除和修改项目,最后形成由61个项目组成的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的初始问卷。
3.预测
使用初始问卷对预测样本(N=311)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删除题总相关和多重相关的平方小于0.30的项目6个,对剩下的55个项目重新编排,形成正式问卷。
4.正式施测
使用正式问卷对正式施测样本(N=747)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立婴儿气质结构,形成最终问卷。
(四)统计处理
(1)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对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
(2)采用AMOS8.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对正式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
实验2:1~3岁婴儿气质结构再探
采用实验1编制的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测量全国1~3岁婴儿气质。以全国各级城市的1~3岁婴儿为样本,进行大规模、有代表性的测查,建立全国1~3岁婴儿气质常模。
(一)取样方案的制订
为建立婴儿气质的全国常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总体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港澳台地区除外)1~3岁婴儿及相应抚养人,1~3岁婴儿对应的是早教机构和幼儿园中的婴儿。基于我国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调查精度的要求,本研究采用多阶段不等概率抽样。
为提高估计精度和便于调查的组织实施,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12月26日公布的“2007年中国发展指数介绍”,参考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部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中有关全国抽样的方案,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划分为四大类别:
第一类:北京、上海、天津。
第二类: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广东、吉林。
第三类:福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湖南、湖北、河北、河南、海南、广西、重庆、新疆。
第四类:宁夏、江西、陕西、安徽、四川、青海、云南、甘肃、贵州、西藏。
1~3岁婴儿样本的选取,拟依据“中国发展指数” (2007)在四类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各选取2个有代表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在其中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各选取2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在每个城市中再选取有代表性的幼儿园或早教机构共2所进行测量,共约2940人,男女各半。
(二)取样结果
共抽取了全国的8个省(直辖市)中的14个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城市和省(直辖市)的对应情况见表3-7。
在全国将这14个城市作为抽样城市,每个城市抽取210名1~3岁婴儿及其抚养人作为施测样本,全国计划抽取1~3岁婴儿样本2 940人。最终抽取样本被试总数为2351名,其中男孩1183名,女孩1165名,性别填写缺失3人。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
(三)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全国14个城市相继开展数据收集工作,制定了多层面的质量控制规范,统一施测程序及指导语,于2012年12月完成全国数据收集工作。每个省(直辖市)指派一名心理学相关专业的专家作为执行专家,负责培训该省(直辖市)的主试人员、问卷施测与数据收集工作,并解决数据收集中的突发问题。
实验3:1~3岁婴儿气质结构的实证研究
(一)被试
根据方便取样原则,选取大连市曾经参加过问卷调查的婴儿作为实验研究的被试,并对陪同其参与实验的家长进行半结构访谈。实验有效被试为60人,男女比例相当。由于部分婴儿哭闹及家长时间受限,因此访谈有效被试为48人。
(二)研究程序
首先,在完成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的被试中,随机选取情境实验和访谈的对象,对其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其次,对情境实验结果以及访谈内容结果,分别与问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以证明五维度结构的合理性。
(三)实验设计
根据婴儿气质五个维度的操作性定义设计5个情境实验,依次为社会抑制性实验、活动性实验、反应性实验、专注性实验和情绪性实验。实验选择在婴儿陌生的室内进行,总时间约为25分钟。
实验开始前,主试对陪同婴儿的家长简单介绍整个实验程序,并告知不要对婴儿进行言语和行为上的指导或干涉。在实验过程中,家长被要求坐在房间角落填写婴儿相关资料。
1.社会抑制性实验
(1)操作性定义:婴儿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和新异物体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
(2)实验材料:婴儿熟悉的玩具若干、带滑轮的小鸡。
(3)实验程序:根据凯根陌生情境实验改编。主试把抚养人和婴儿带进实验室,然后离开,观察婴儿接近熟悉玩具的潜伏期,大约4分钟;陌生人进屋并靠近婴儿,保持沉默,自己玩房间里摆放的玩具,观察婴儿接近陌生人(靠近陌生人、对陌生人说话、和陌生人一起玩玩具)的潜伏期,大约3分钟;陌生人走出房间,拿着滑轮小鸡进屋,观察婴儿接近新异物体的潜伏期,大约3分钟;陌生人离开房间。共计10分钟。
(4)编码与计分:以三个情境中,婴儿接近熟悉玩具的潜伏期(从婴儿进入实验室到婴儿开始接近玩具的间隔时间)、接近陌生人的潜伏期(从陌生人进屋到婴儿开始接近陌生人的间隔时间)以及接近新异物体的潜伏期(从陌生人带新异玩具进屋到婴儿开始接近玩具的间隔时间)作为编码指标。潜伏期时间共计0.5~2分钟,计1分;2~4分钟,计2分;4~6分钟,计3分;6~8分钟,计4分;8~10分钟,计5分。分数越高,抑制性越强。
2.活动性实验
(1)操作性定义:婴儿活动的强度和速度。
(2)实验材料:胶带、玩具若干(玩具兔子、积木、拼插玩具、串珠、橡皮泥、叠叠杯、过家家玩具、拖拉玩具、电动小车、气球、按摩球等)。
(3)实验程序:地板用胶带划出20个相同大小的方格,在地板中间位置放置4个泡沫地板,上面摆上各种手动玩具,在房间四周摆放各种活动量较大的玩具。主试进屋,告诉婴儿可以玩任何玩具,随后离开。共计5分钟。
(4)编码和计分:
活动强度的编码: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以10秒为单位,分为3个等级,对婴儿的活动强度进行编码计分。婴儿坐着不动或坐着摆弄手动玩具,为第一等级,计1分;婴儿站着不动、蹲、跪,为第二等级,计2分;婴儿到处爬、走、跑或跳,以及在玩球类、车类和拖拉类玩具并伴有以上动作,为第三等级,计3分。分数越高,活动强度越大。
活动速度的编码:当婴儿从一个方格运动到另一个方格时,就计1分,依次累加,记录婴儿在5分钟内跨越方格的数量。计分越高,活动速度越快。
3.反应性实验
(1)操作性定义:婴儿对外界刺激变化有无觉察及其快慢程度。
(2)实验材料:音乐播放器、两段时长各为1分钟的无词舒缓音乐和强节奏感音乐。
(3)实验程序:运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以及转头法等原理设计实验。该实验与活动性实验同时进行。在婴儿自由活动的5分钟时间中,从第2分钟开始顺次自动播放舒缓音乐和强节奏感音乐。共计2分钟。
(4)编码和计分:通过观察婴儿面部表情、声音和动作,来记录婴儿在第1段音乐出现以及第2段音乐出现时,有无觉察反应以及反应时。有反应,计1分;无反应,计0分。平均反应时1.5~3秒,计5分;3~4.5秒,计4分;4.5~6秒,计3分;6~7.5秒,计2分;7.5~9秒,计1分。分数越高,反应性越强。
4.专注性实验
(1)操作性定义:婴儿在分心刺激情境中对所从事任务的持久程度。
(2)实验材料:塑料绿彩丝、线制毛毛虫、色彩鲜艳的小狗拼图。
(3)实验程序:根据戈德史密斯的实验室气质评估成套测验(Lab-TAB)中的“彩珠排序任务”改编。实验任务简单,经预实验证明婴儿能够胜任,且不会对实验材料产生恐惧。首先把装满绿彩丝、遍布弯曲粗线的大纸盒呈现给婴儿,把它们分别比作草地和毛毛虫,通过故事创编吸引婴儿注意力,邀请婴儿一起来把草地上的毛毛虫抓到另一个空盒子里。当婴儿能够独立“抓虫”时,主试告知婴儿自己要去做别的事,看看他自己能不能把所有的毛毛虫都抓出来。然后主试在距离婴儿2米的地方坐下开始拼图,观察婴儿的表现。共计5分钟。
(4)编码和计分:对婴儿在分心物拼图刺激下的持续时间和分心行为次数按5个等级进行编码。持续时间5~55秒,计1分;55~105秒,计2分;105~155秒,计3分;155~205秒,计4分;205~255秒,计5分。扭头看拼图11~13次或见到主试拿出拼图就立刻停止抓虫,并马上爬、走或跑过来,计1分;8~10次,计2分;5~7次,计3分;2~4次,计4分;扭头看拼图1次,计5分。分数越高,专注性越强。
5.情绪性实验
(1)操作性定义:婴儿负情绪表达的激烈程度。
(2)实验材料:雪人棒棒糖。
(3)实验程序:根据戈德史密斯的Lab-TAB中的与负情绪性有关的“消失的礼物” “玩具剥夺”实验任务改编。主试奖励婴儿棒棒糖以激起婴儿的积极情绪,当积极情绪达到最大化时(预实验结果表明,呈现奖励物5秒后),由抚养人移除奖励物,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婴儿负性情绪表现。具体操作是,主试表扬婴儿今天的表现很棒,以一个雪人棒棒糖作为奖励送给他。5秒后,抚养人把奖励物拿走并放进离婴儿2米远的透明塑料箱里,持续30秒,归还并安慰婴儿。
(4)编码与计分:观察30秒时间内婴儿的消极面部表情、出声痛苦程度和动作强度。无表情,计1分;持续1~2秒不高兴,计2分;2秒以上不高兴,计3分。无声音,计1分;低吟、呜咽,计2分;大声喊叫、尖叫、哭,计3分。无动作,计1分;挥舞手脚、跺脚,计2分;上前去抢,砸、扔箱子,计3分。分数越高,情绪性越强。
三、研究结果
实验1:1~3岁婴儿气质结构初探
(一)预测样本结果
1.项目分析结果
对初始问卷题目进行项目分析。分析各题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删除题总相关和多重相关的平方小于0.30的项目6个,剩余项目55个。
2.信度分析结果
对项目分析后剩下的题目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5~0.840之间,分半信度在0.543~0.828之间,说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见表3-8)。
3.内容效度分析结果
问卷发放前,请有关专家和婴儿家长对问卷内容、可读性、适当性与科学性进行评定与修改,删除表达抽象、意义不明确和重复的项目17个,并对一些项目的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改,以确保问卷项目能较好反映婴儿气质发展的情况。
(二)正式施测样本结果
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运用AMOS 8.0统计软件对正式施测(N=747)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初始模型拟合指数不理想。根据理论分析和修正指数的提示,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到了相对理想的模型拟合指数(见表3-9),形成了含有32个项目的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
从表3-9的最终模型结果可以看出,χ2/df小于2;RMSEA值为0.036,小于0.05;重要的指数CFI,IFI,GFI均达到了0.90。这说明本研究提出的模型拟合较好,最终确立婴儿气质的五维度结构,即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社会抑制性和专注性。
2.信度分析结果
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以及重测信度三种信度指标对正式问卷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见表3-10。
3.结构效度分析结果
用各分量表之间以及分量表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衡量问卷结构效度的指标。由表3-11可见,各分量表之间、各分量表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实验2:1~3岁婴儿气质结构再探
(一)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为了确定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在本次常模样本中的结构有效性,我们对样本的一半被试(N=1 175)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
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共32题,经过因素分析共提取出5个因素,包括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社会抑制性和专注性。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进行的5个因素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结果如表3-12。
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结果表明, c2/df小于10,IFI,NFI,CFI,GFI,AGFI,RFI,TLI接近0.90,RMSEA小于0.08,SRMR接近于0。各拟合指数均可接受,即1~3岁婴儿气质五因素模型结构可接受。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
通过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两个指标来考察本次测查问卷的信度,具体情况见表3-13。
表3-13结果表明,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在全国样本中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都分别在0.50以上,说明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在全国样本中具有较好的信度。
采用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考察本次测查问卷的效度,具体情况见表
3-14。
表3-14结果表明,问卷各维度之间大部分保持在中等程度的显著相关,说明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在全国样本中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常模结果
我们采用国内外较为通用的平均数、标准差和标准误作为常模的主要指标(见表3-15)。实验3:1~3岁婴儿气质结构的实证研究
分别把情境实验结果和访谈结果,与问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从表3-16的结果可知,在同一气质维度上,问卷结果与实验和访谈结果均存在显著相关,这进一步说明了所确定的婴儿气质五个结构因子是合理而有效的。
四、讨论
(一)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的适用性
本研究在综合开放式问卷和访谈两种途径获得的抚养人对婴儿气质外部行为表现的质化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已有的婴儿气质理论,从刘文和夏明珠编制的3~9岁儿童气质父母评定问卷入手,以该问卷为基础,以经理论推导、开放式问卷评定和个案追踪等方法及最终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所形成的气质五维度结构为理论构想,既注重实际调查,又注重理论推导,编制了适用于中国城市婴儿的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经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以及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1~3岁婴儿气质的有效工具。全国常模的研究也表明,该问卷在全国样本下也具有优秀的信效度,能够适用于我国幼儿的气质测查。
(二)1~3岁婴儿气质结构
本研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与同质异法的方法,确立了1~3岁婴儿气质结构的五个维度,即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社会抑制性和专注性。其中,情绪性是指个体对人、事情的负面情绪表达及其表现的适度性,包括激烈性和稳定性两个特征。活动性是指个体在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度和速度上的行为特点,包括活动强度和活动速度两个特征。反应性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及对刺激做出反应的快慢程度,包括反应阈限和反应速度两个特征。社会抑制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陌生的人、事物、环境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包括趋避性和适应性两个特征。专注性是指个体在活动中注意力的持久程度,包括持久性和注意分散度两个特征。
五、结论
(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3岁婴儿气质结构由5个维度组成,即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社会抑制性、专注性。
(2)信度及效度检验表明,自编的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统计学要求,可作为我国1~3岁城市婴儿气质发展的测评工具。
(3)采用同质异法的方法对问卷结果做进一步验证后发现,同一气质维度在不同测评方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证明了所确定的婴儿气质五维度是合理、有效的。
第二节 1~3岁婴儿气质发展特点
一、问题提出
在婴儿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且变化最为缓慢的。已有诸多研究证实,婴儿气质的确具一定的稳定性。最为著名的是格塞尔对一对同卵双生子T和D所进行的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T和D的气质发展几乎表现出首尾一致的个体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在14年间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引自李丹,1987)。有研究对双生子进行了考察,发现在抑制性与害羞行为方面,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更为相似,同时发现儿童18个月时的气质和他们12个月前时的气质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即存在一定的稳定性(Adam et al .,1984)。罗斯巴特(Rothbart,1981)采用父母报告法对婴儿气质发展连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内,气质稳定性呈一个连续增长的模式,从气质类型上看,各阶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 (3~6个月)、0.59 (6~9个月)和0.69 (9~12个月)。科纳(Korner)等结合几种客观研究手段来观察、测量和评估新生儿的活动性以及哭的个体差异,结果还是发现存在这种日益增长的稳定性。有研究者也综合采用了问卷和访谈等多种评定法来考察该问题,其结果与科纳等的研究结果一致(Martin &Wachs,1984)。也有研究发现,个体气质各维度在不同年龄上存在较高的相关,如赛森等研究得出,多数气质维度的相关系数值高达0.7~0.8 (引自Pedlow et al .,1993)。一项9年的追踪研究也表明,婴儿期所表现出来的对陌生人的抑制行为与以后对同伴的抑制行为有很强的相关(Asendorpf & VanAken,1994)。
虽然大量研究都证实了婴儿气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是,婴儿期是个体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其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都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其发展的持续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下,气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改变的(林崇德,1995)。
有研究者在综合了多项研究结果后指出,儿童气质在不同年龄段之间只有中等偏低程度的相关(Rothbart & Bates,1998),并指出儿童年龄越小,气质的稳定性就越差,尤其在婴儿期,个体所显示出来的稳定性则更加有限(McCrae et al .,2000)。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试图探讨1~3岁婴儿气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进而解答气质“怎么样” (How)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问题。其意义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探讨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为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证依据。有关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或称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心理学界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婴儿气质领域也同样如此。有人认为,个体早期发展和后期发展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连续性或一致性,气质发展是稳定而连续的;也有人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变化,气质发展具有可变性,它是不连续的。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发展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表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为此,本研究对婴儿气质发展特点进行探讨,这不仅能为发展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解决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理论。
第二,帮助抚养者了解婴儿气质发展特点,为早期教育提供依据。近年来,早期教育受到了家长以及教育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早期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对3~6、7岁学前儿童的教育,而应扩展到对3岁以前婴儿的教育。对婴儿气质的测查,可以帮助抚养者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进而针对孩子的气质特点采取与之相配适的教养方式,在早期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找出一种最适合孩子的发展方向,使其身心获得更好发展。因此,本研究运用问卷法探讨1~3岁婴儿气质发展的年龄与性别特点,了解1~3岁婴儿气质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对大连市8个社区、3所幼儿园托班以及景洪市4个社区、1所幼儿园托班进行问卷发放,两地被试比例相当,男女比例相当,具体情况见本章第一节的表32。共发放问卷820份,回收问卷765份,回收率93.3 % ,剔除无效问卷18份,共计747份,有效率97.6 % 。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1~3岁婴儿气质抚养人评定问卷作为评定工具。此问卷包含5个维度、32个项目,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502~0.762之间,同质性信度在0.585~0.793之间,且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见本章第一节)。
(三)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
(1)计算各年龄阶段被试在气质各维度得分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考察1~3岁婴儿气质发展的年龄特点。
(2)计算不同性别被试在气质各维度得分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考察1~3岁婴儿气质发展的性别特点。
(3)对年龄和性别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1~3岁婴儿气质发展是否存在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
三、研究结果
(一)1~3岁婴儿气质发展的年龄差异
为了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婴儿气质的发展状况,对婴儿气质各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17。
从表3-17可以看出,气质各维度除了情绪性和社会抑制性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维度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为了进一步考察各年龄组之间气质的差异情况,我们进行了多重比较检验(LSD),结果见表3-18至表3-22。为了直观了解婴儿气质在1~3岁这整个阶段的发展状况,我们将各维度的LSD结果合并在一起(见表3-23),并绘制了趋势图(见图3-1至图3-5)。
结合表和图我们发现,气质各维度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但各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情绪性维度上,虽然多重检验结果显示,3岁组得分仅显著低于1岁组和2岁组,但从图3-1中可以看出,其均值低于其他所有年龄组。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1~3岁婴儿情绪性总体上呈波浪式下降的趋势,在1.5~2岁时稍有上升,2~2.5岁直至3岁又逐渐下降。这提示研究者2岁可能是婴儿气质情绪性发展研究中需要被关注的一个关键年龄。
在活动性维度上,1岁组与1.5岁组、2.5岁组与3岁组差异显著,1~1.5岁迅速上升,之后直至2.5岁平稳上升,2.5~3岁又迅速下降。这提示着1~1.5岁和2.5~3岁可能是婴儿气质活动性发展相对重要的时期。
在反应性维度上,总体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1.5岁组与2岁组差异显著,1.5~2岁发展最为迅速,这提示1.5~2岁可能是婴儿气质反应性发展相对重要的时期。
在社会抑制性维度上,各年龄组间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1岁组与1.5岁组的差异已接近显著性水平,从图34中也可以发现1~1.5岁发展较为迅速,呈上升趋势,之后又逐年下降,这提示1~1.5岁可能是婴儿气质社会抑制性发展相对重要的时期。
在专注性维度上,1.5岁组与2岁组差异显著,总体发展呈上升的趋势,而1.5~2岁发展最为迅速,这提示1.5~2岁可能是婴儿气质专注性发展相对重要的时期。
(二)1~3岁婴儿气质发展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女婴儿在气质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24。
由表3-24可知,从各维度得分来看,只有社会抑制性和专注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为女孩高于男孩。
(三)1~3岁婴儿气质发展的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
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婴儿气质的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进行了检验(见表3-25)。结果显示,婴儿气质五个维度的年龄和性别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婴儿在气质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四、讨论
本研究从两个重要的人口学变量———年龄和性别入手,对婴儿气质的发展特点加以探讨,进而考察婴儿气质在年龄和性别上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1~3岁婴儿气质发展的年龄特点
在对1~3岁婴儿气质各维度得分进行年龄差异检验时发现,气质各维度除了情绪性和社会抑制性无显著差异外,其他三个维度,即活动性、反应性和专注性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情绪性和社会抑制性是1~3岁婴儿气质发展中相对较稳定的因素,而反应性和专注性则是最不稳定的因素,活动性次之。
同时,本研究又进行了各年龄组之间的气质多重检验,以更加细致地了解婴儿气质在各年龄段上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气质各维度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各有其特点。
在情绪性维度上,总体表现出发展的稳定性,但进一步多重检验表明3岁组得分要显著低于1岁组,从年龄趋势图上也能发现,1~3岁婴儿情绪性总体趋势并非像国内一些研究得出的随年龄增长渐趋下降,而是呈现出下降中有所起伏的态势,即1~1.5岁下降,1.5~2岁时稍有上升,2~2.5岁直至3岁又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年龄段的划分有关,我们把1~3岁划分为5个年龄组,相较于其他研究的两个年龄组划分,所获得的信息更加全面,对发展状况的了解也更为细致,这也证明了本研究细化取样标准的必要性。那么,为什么婴儿情绪性上会出现下降中有起伏的特点呢?随着脑机能和神经过程的兴奋-抑制的发展,婴儿对外界信息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控制水平都有所发展。有研究指出,婴儿在1.5岁时已经能认识到抚养者的要求和愿望,能听从成人简单的吩咐,虽然此时他们也会不听话,情绪也常常处于激动和不稳定的状态,但与1岁时相比,在情绪的表达和控制上已经大有进步。在1.5岁以后,情绪性并非呈下降趋势,而是在1.5~2岁之间有所上升,这可能与婴儿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发展以及第一反抗期的出现有关。哈特(Harter,1982)指出,18~24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意识到自己具有的特征;刘凌和杨丽珠(2001)的研究也指出,16个月大的婴儿已开始具有自我意识。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婴儿对表达自身愿望和独立的需要变得强烈,加上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因而在大人坚持要其做不愿做的事,或者不允诺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用发脾气、哭闹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情绪。而到了2岁以后,由于已经具有使用如分心、自我安慰、寻求他人安慰和回避等复杂的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婴儿能够学会利用这些策略来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使其强度得到降低(王莉等,2001),情绪性发展得分也呈持续性下降。
在活动性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年龄差异,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即1岁组与1.5岁组、2.5岁组与3岁组差异显著,所呈现的年龄趋势是1~1.5岁迅速上升,之后直至2.5岁平稳上升,2.5~3岁又迅速下降。在新生儿阶段动作发展的基础上,婴儿的动作进一步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动作进一步增多、熟练,并越来越复杂。婴儿大动作发展研究表明,1~1.5岁婴儿已学会随意且协调地独立行走,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活动领地和活动对象也更为广泛,活动量也会随之增加。在1.5岁以后,爬高、跑跳动作也逐步发展起来,婴儿对活动的选择和参与也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四肢活动量随之增多,活动速度也有所提高。而在2.5~3岁活动性明显下降,这可能与婴儿入托开始接受早期教育有关。因为与过去家庭生活相比,在托儿所的自由活动时间相对减少,要遵守的纪律明显增加,加上早教训练儿童精细动作和自控能力的机会增多,因此婴儿也逐渐学会“静下来”,比如进行阅读、画画、拼插游戏等较安静的活动。
在反应性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总体发展呈上升的趋势,逐对检验发现1.5岁组与2岁组差异显著,1.5~2岁发展最为迅速。随着大脑机能的发展以及在各种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婴儿的感知觉、注意能力都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开始去注意事物间的差异,观察它们的变化。对物体的明显特征甚至是细微差异的辨识能力也有了较大提升,主要表现在对光线的明暗变化、食物味道和温度的变化、气味的差别以及对他人表情和意图的感受性和敏锐程度的提升。婴儿期反应性的发展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这与国内多项研究结果一致(张劲松,1995;洪琦等,1998,1999)。我们进一步发现在这个逐渐上升的趋势中,1.5~2岁发展最为迅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婴儿的言语发展有关。研究指出,1.5~2岁是儿童词汇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儿童言语发展有两个加速期,一个是在19~20个月,出现词汇激增的现象,另一个是2岁左右,出现“词语爆炸”现象。由于语言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婴儿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用声音、表情和动作来对刺激做出反应,转而开始大量使用语言进行表达,这就有助于抚养者发现和理解婴儿的反应。尤其对于那些平时不敏感或者不细心的抚养者来说,语言对他们的提示作用更大,他们观察到反应表现的机会也随之增多。
在社会抑制性维度上,各年龄组之间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1~1.5岁的差异已接近显著性水平,从图34中也可以看出1~1.5岁发展较为迅速,呈上升趋势,之后又逐年下降。从行为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婴儿早期,由于认知能力的成熟,他们对“陌生”与“熟悉” (人、事物、环境)的辨别成为可能,此时婴儿身上那种由遗传获得的“对不熟悉客体的恐惧”就会迅速表现出来,因此婴儿就会出现比以往明显且强烈的回避和退缩。另外,按照鲍尔比提出的依恋发展阶段模式,1~1.5岁正好能对应上依恋形成阶段,此时婴儿对熟人和陌生人的反应变得明显不同,程度也更为强烈,对熟人产生依恋,表现出分离焦虑,而在与陌生人接近时会引起强烈的不安感,表现出陌生人焦虑。随着知觉和记忆的发展,以及接触陌生客体机会的增多,婴儿关于图式的记忆越来越泛化,他们开始了解到这些人、事、物并没有什么危险,只是和往常的不一样而已,抑制性表现逐渐减少,适应性也随之增强。
在专注性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总体发展呈上升的趋势,1.5~2岁发展最为迅速。婴儿皮质细胞的迅速发展、大脑髓鞘化程度的不断增强,以及脑电活动的逐渐成熟,为婴儿专注性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随着婴儿随意运动和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意志开始发生。阿卡雷塔(Archalata)和斯蒂芬森(Stephenson)的研究指出1.5岁儿童已具有坚持性,表现出可以按照成人的指示去完成一定的活动,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会付诸意志努力,注意分散明显减少,持久性也有所增强。
(二)1~3岁婴儿气质发展的性别特点
在对1~3岁婴儿气质各维度得分进行性别差异检验时发现,仅有社会抑制性和专注性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与国内外对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有相吻合之处。有研究指出,总体上看3岁前儿童的气质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张劲松等,2000),仅有较少的气质维度显现出性别差异。比如在趋避性上,女孩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表现出更多的恐惧、害羞和退缩行为。国内学者也发现,在活动水平、适应性、反应强度、注意分散等维度上也表现出了性别差异,得分均为男孩高于女孩。
总体来说,气质性别差异不显著,有差异的气质维度偏少,这可能与生理发育和环境作用有关。一方面,由于婴儿的生物学特征尚未充分地分化、发展,不同性别婴儿的体内激素分泌水平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父母或他人对婴儿的行为没有过多的性别要求、标准和期望,而性别社会化要求和压力,到了童年期才会明显增多(Elese-Quest et al .,2006)。在婴儿期,成人对不同性别婴儿的教养方式趋于一致,比如父母为了发展婴儿的大动作能力,男孩和女孩都被鼓励活泼、好动,同时又为了培养精细动作的发展,而鼓励他们安静下来进行手部游戏。一般到了幼儿期,男孩才会被鼓励更活跃、外向,女孩则相反。因此,婴儿期气质的发展还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1~3岁婴儿气质五个维度发展的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性别的婴儿在气质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年龄与性别交互作用之所以不显著,可能与婴儿的生理不成熟以及成人对婴儿行为的性别要求有关。具体说就是,不同性别婴儿的体内激素分泌水平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这在生理基础上限制了性别分化的形成。即便是父母或他人对婴儿的行为表现出性别化的差异和不同的性别要求、期望,但由于婴儿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他们难以从年龄和性别的角度把成人的要求和期望加以内化,因此出现了交互作用不显著的情况。
五、结论
(1)1~3岁婴儿气质在各维度上除了情绪性和社会抑制性无显著年龄差异外,其余各维度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2)1~3岁婴儿气质在社会抑制性和专注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孩得分高于男孩,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差异。
(3)1~3岁婴儿气质五个维度的年龄和性别交互作用均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