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老子的学说与《金人铭》和黄帝记忆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道家的描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道家做出整体性概括的文献之一,也是至今看来仍然不失为很高明的一种概括。按照这一概括,源于史官传统的道家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认识到了“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君人南面之术”,它同尧的“克让”和《周易》的“谦谦”观念相吻合。《汉书·艺文志》的历史观是以儒家为本位的,它基于儒家的“言必称尧舜”的意识,认为《尚书》记载的中国帝王典范性人物始于尧正是孔子做出的选择取舍。[1]只是,要为道家的“谦让”等观念和思想寻找历史上的渊源和类似性,我们也许更可以同传说和传世文献记载中的黄帝的某些言论和思想联系起来。[2]这不仅是因为《史记》将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性人物,也因为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往往将其思想追溯到黄帝,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老子的思想同被认为是“黄帝六铭”之一的《金人铭》在一些方面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已有的研究通过比对《老子》和《金人铭》一些文本的相近甚至相同[3],认为前者受到了后者的影响,但也有完全相反的意见和做法[4]。在这里,我想从讨论《金人铭》这一文本的早出以及它同黄帝之言的关系问题开始,进而从“谦卑”“节制”“变易”等方面对老子学说同《金人铭》和黄帝之言的关联尽量做出细致而又具体的分析和说明。


注释

[1]《汉书·艺文志》记载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

[2]有关黄帝等远古帝王问题,史前考古学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参见郭大顺:《追寻五帝:揭幕中国历史纪元的开篇》,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中国早期文明路线图:黄帝于具茨之山》,载《光明日报》,2014年1月7日。

[3]参见武内义雄:《老子原始》,见《武内义雄全集》,东京,角川书店,1978-1979;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载《哲学评论》,第2卷第2期,1928;郑良树:《〈金人铭〉与〈老子〉》,见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4]这种立场当然是基于《金人铭》的文本早于《老子》。如果认为《金人铭》晚出,彼此的影响关系那就另当别论了。事实上,确有看法认为,《金人铭》是晚到战国中后期以后乃至汉初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