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外交

理论的创新成果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中国崛起过程中出现的新挑战、新要求,中国外交既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又需要加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一步拓宽中国的发展空间。四年多来,中国领导人只争朝夕,不断开拓进取,逐渐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外交蓝图。

(一)提出外交工作总体目标和崭新的国家定位

长期以来(至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自我定位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东亚地区大国”。这样的“地区大国”的国家定位是基于我国长期发展落后的整体国情,我国相应的外交目标也主要是为国内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这显然是一种处于守势的外交姿态。今天,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地经贸联系的加强,中国经济和安全纷纷“走出国门”,中国国家利益变得日益“全球化”,原来的目标定位不仅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一致,还会影响我国国家利益的正当维护。因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台以来,锐意进取,大胆创新,首次提出了中国的外交工作总体目标,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明确指出了中国的世界大国定位,也指出了外交必须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中国梦”到“外交工作总体目标”是中国外交服务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年3月,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次讲话首次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总体目标,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工作的最高纲领。此次外交工作总体目标不仅阐述了当前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帜,而且再次提到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和“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统筹,并提出了外交工作的具体目标是“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见,外交工作新定位实际上是全面覆盖现有的外交格局,并且也全面指导未来外交工作的展开。

(二)明确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此后,习近平在会见外国人士时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受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影响,欧美反全球化思潮抬头,国际社会普遍担心世界贸易和全球经济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形下,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1月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发展。

实际上,世界历史上无数次的斗争和冲突表明,地区主义、小团体主义甚至霸权主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西方长期以来追求以零和的方式实现局部的和平,结果也往往带来了其他区域的混乱,是极其不可取的。中国的发展不会牺牲别国的利益,更不会给其他地区带来灾难和动乱;相反,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周边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也有助于世界的发展与稳定。因此,中国秉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和推动构建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大国困境”,还有助于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

(三)提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战略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外交长期是以地区战略为主。尽管中国与世界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加深,但是在外交战略的规划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新一届领导人上台以来,高瞻远瞩,放眼全球,谋划了两个重要的全球战略,成为中国中长期外交战略的两个重要抓手。这两个抓手,往西是“一带一路”,往东是亚太自贸区,东西兼顾,盘活了中国的整个外交,也为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形象地指出,这“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我们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亚太自贸区则是中国的另一只“活眼”(围棋术语)。中国是一个亚洲国家,中国与亚洲国家加强联系完全符合中国的地缘经济利益。亚太地区于1989年成立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目前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其影响十分巨大。此外,亚太地区占世界人口的40%、经济总量的57%、贸易总量的48%(2014年数据),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是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东盟发起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之后逐步形成了包括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分别与中日韩(10+1)在内的一系列以东盟为核心的区域合作机制。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全面启动,成为亚太经合组织内部发展比较成熟的区域性自贸区。2010年横滨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上达成了协议,将在各国之间达成的43项双边及小型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在亚太地区建立自贸区。2014年11月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在北京回应,建设亚太自贸区是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一致愿景,“已经得到了可以说是所有成员的一致支持”,“不存在阻止和冲突的事”。亚太自贸区的建设,将成为中国和亚洲各国加强经济融合,抵御外来经济和金融风险,甚至抗衡其他区域组织竞争的重要力量。

(四)针对不同性质的国际关系提出不同的外交定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的时候,灵活务实,在“合作共赢”的大政策下,有的放矢地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定位和新的政策主张,丰富了中国的外交格局。

1.中美共建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在中国外交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实力衰落,美国的焦虑一定会增加,其对中国的外交围堵和防范将长期存在。中国外交如何化解这一不利态势,避免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不仅考验中国领导人的智慧,也将决定中国是否能够和平崛起。

2012年5月3日,在北京举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把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新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之后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提到了这一概念。不可否认,对于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中方提得多一些,美方提得少一些。中方希望借此加强两国合作和体现相互尊重,美方却对此充满疑虑和不愿马上放弃成见,但中国应该对此持乐观态度。因为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已经认识到,中美的共存共治将是大国关系的未来,所以,新型大国关系是我方掌握话语主动权的理论创新。

2.中俄和中欧的战略伙伴关系

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和中国一直是好邻居和好伙伴。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外部环境的压制,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强化势头,双方在能源、经贸、军事、地缘安全等多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姿态。2016年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2014年两国更是进入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因此,当前的中俄关系可以说是大国构建和谐、建设性、平等信任、互利共赢关系的典范。

中欧关系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推动中国和欧洲各国及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建立外交关系,双方的交流揭开崭新的一页。20世纪末以来,中欧连续登上合作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个台阶。2014年3月底4月初,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首次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这次历史性访问是为中欧关系“定方向”之旅、为中欧合作“提速度”之旅、推动中欧关系战略性“上水平”之旅。中欧领导人不仅回顾和评估了双方关系发展成果,而且对未来关系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规划,使中欧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具全球性、战略性和示范性。

3.中国与周边关系:亲、诚、惠、容

中国与周边各国是天然的邻居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与邻国的经济、贸易、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是夯实中国与周边各国关系的重要基础。此外,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就是假定中国崛起以后会以武力的方式威胁周边国家的安全。因此,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亲、诚、惠、容”这四字箴言,是新形势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宣言,反映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这一理念也将中国与周边国家连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4.中非关系与中拉关系:友谊合作

中国和非洲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堪称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典范,并在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2006年,北京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2015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的致辞,系统阐述了中非关系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主张。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表示,中方愿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涉及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和平与安全十个领域。为确保“十大合作计划”顺利实施,中方决定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十大合作计划”内容之丰富、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堪称论坛历次会议成果之最,充分体现了中方对非洲经济和社会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支持,得到非洲国家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支持。

拉丁美洲各个国家也是中国发展中国家外交的重要部分。在过去4年多时间中,习近平主席与所有拉美和加勒比建交国家领导人实现了会晤。此外,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的成立是中拉关系史上的创举,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中国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2015年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此次会议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5.中国与中东关系:务实合作

中东是世界重要的能源产区,也是历史上世界性大国竞争的重要场所,历来被称为“大国力量的试金石”。中国既希望中东能够维持稳定的原油生产,又希望其在“一带一路”中扮演关键的和重要的角色。2016年1月19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访问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成为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外交的开篇之作,凸显了中国与中东的友好关系和中国在该地区不断增加的影响力。在此期间,中沙两国元首达成多项重要共识,一致决定建立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此框架下,中沙双方愿努力发展政治领域、能源领域、务实合作领域、安全领域、人文领域以及地区和国际事务等领域的合作。另外,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建立两国高级别委员会,以指导和协调双方各领域合作。中埃两国元首见证了两国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经贸、能源、金融、航空航天、文化、新闻、科技、气候变化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并共同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二期揭牌。习近平主席和伊朗总统鲁哈尼共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以及能源、产能、金融、投资、通信、文化、司法、科技、新闻、海关、气候变化、人力资源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众所周知,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地区议题处理上分歧很大,竞争性很强,而中国同时访问这两个国家,说明了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也彰显了中国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信念。当然,中国历来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主张通过对话来解决中东各种热点问题。不光是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双方,中国还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可见,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公正的、客观的、可信赖的,这一点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赞赏。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国家推进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中东地区实现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在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周边国家外交、地区外交等领域均不缺席。当前的中国外交愈发走向成熟,“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中国外交格局已经建立。中国的外交风格坚持“结伴不结盟”,中国特色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经逐渐布局完成。中国在外交实践中全球伙伴的层次感符合世界外交格局和中国的外交需要。此外,中国非常重视各个地区的支点国家,希望与这些支点国家一道为各地区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强化中国在国际机构建设中的参与,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积极提出中国方案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责任也应该相应得到提升。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中国为主的国际机构的建设和以中国为主场的国际会议的举办,希望通过这样的契机,在国际舞台上凸显中国的声音,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例如,随着金砖国家(指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五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简称金砖银行)成立,促进了五国经济交流与发展。根据协议,该银行总部设在中国上海。2016年9月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在中国杭州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他在欢迎辞中强调,金砖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我们要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再如,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在同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会谈时表示,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2015年6月29日,57个创始成员国的高级官员齐聚北京,签署了《亚投行章程》。2016年1月16日,备受瞩目的亚投行正式开业。同年9月3日,加拿大财政部部长比尔·莫诺宣布加拿大将正式申请加入。共建亚投行是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创举,充分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一起建立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也表明中国愿意为亚洲和全球发展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2014年5月,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中方对加强亚洲安全对话与合作的主张,呼吁各国树立亚洲新安全观,即“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这个倡议体现了中国安全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此外,中国主办的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和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诚意和积极融入世界的新形象,也向世界提供了中国特色的全球经济治理的方案,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中国动力”,诠释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在9月3日二十国集团杭州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他不仅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强烈信心,还希望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倡议“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定信念、立即行动”,“第一,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第二,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第三,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1]。总之,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2]

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主会场

(六)提出新的全球治理理念

当前世界各地区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受西方文化和话语的影响极大。但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社会分化和分裂现象表明,这样的治理模式存在严重弊端。随着中国国际参与的扩大,中国对世界的治理理念也在不断进行一些大胆的、有益的创新。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非期间,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当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之后,不论是会晤国际友人还是面对中国的外交工作人员,习近平都会经常提及:“坚持正确义利观,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理念和风范。

中国2014年3月在海牙提出的“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和同年5月在上海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就融入了中华文化善于统筹兼顾、协商合作的理念。此外,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演讲,首次在国际场合深入、全面地阐述中国的“文明观”。他提炼概括了文明的三个本质特征: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三大特征的最终落脚点是包容,包容是文化多元、利益多样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平等共处的保障。演讲最后提出“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一前进方向。

当然,中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贡献也不容抹杀。《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2016年9月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同日,中美两国先后向联合国交存批准文书,使得正式批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缔约方增至26个。法国《费加罗报》表示,中美这一决定备受期待,不仅能展现出“负责任的领导者”形象,同时也能够在国际社会中产生带动效应。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的全球治理观与美国在全球治理方面的思路有着四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中国的全球治理思路是“以联合国为中心”,而美国的全球治理思路是“以联盟为中心”。中国非常看重联合国的道德价值,看重自身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中国对联合国要比美国尊重得多。相对而言,虽然美国在二战后主导建立了联合国,但从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来看,美国一直是将联合国作为工具来看待和利用的。

第二,从议题上讲,中国是以发展为优先,美国是以安全为优先。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两大主题,但美国更加关注和平,更多从它自身及其盟友的安全着眼,对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看得较轻。中国则认为,长期安全或和平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没有发展便无长期和平可言。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指出,全球仍有8亿多人在挨饿,因此“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

第三,中国目前强调的是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而美国着力于维持一种等级制体系。在美国人看来,在当前世界的等级体系中,美国基本上居于世界之巅;第二个层次是英语国家,比如英国、加拿大等;第三个层次是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盟友;第四个层次是“伙伴”,这个层次里的国家较多,比如泰国、巴西等;第五个层次是中国,属于“竞争者”;第六个层次是俄罗斯,属于“对手”;第七个层次是“敌人”,比如“伊斯兰国”等非国家行为体和其他恐怖分子;第八个层次相当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贱民”,是对美国而言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去理睬的一些国家。而中国着眼构建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以平等互信、互利共赢为前提的,中国的声音受到更多欧洲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拥护。

第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而美国则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民主化。美国和西方热衷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所谓“普世价值”,不论其推动的方式是否被其他国家所接受,这样的“单边外交”方式是今天中东地区混乱的根源之一。中国则认为各国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是既利己又利人的思路,世界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所处阶段不同,因此发展道路不同是客观的、合理的。美国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美国化”,更有一段时间将“全球化”包装成“美国化”,而对于相关国家是否具备“美国化”的基础和条件则不管不顾。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也降低了中国外交可能面临的抵触风险。


注释

[1] 习近平出席B20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全文).(2016-09-03).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903/c64094-28689036.html.

[2] 习近平出席B20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全文).(2016-09-03).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903/c64094-2868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