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与日本比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动力革命的地区性:技术进步与地区差距

第一节 引言

二战以前日本的工业化有各种侧面,一方面是近代行业的异军突起,另一方面是传统行业的改进和升级,不论哪种行业都需要技术进步的支撑。例如,纺织工业有新式的纺织机,机械工业有各种机床,化学工业有化学反应装置。除了这些针对每个独立行业的专业技术之外,还有应用于所有行业的通用技术,那就是动力技术,因为机械化的生产都需要动力装置,不论哪一种装置,蒸汽机也好,电动机也好,内燃机也好。

关于战前日本动力技术进步的过程和特征已经有南亮进的经典研究,他提出了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制造业发生了两次动力革命的观点。第一次是1890~1905年,从水车向蒸汽机的转变,第二次是1905~1930年,从蒸汽机向电力的转变。[1]南亮进的研究主要针对制造业的各种行业,特别是中分类,如纺织、食品、化学、机械等,也有部分具体行业的分析,如缫丝、火柴、印刷,但是没有针对地区差异进行研究。关于工厂原动机的使用以及普及还有其他一些研究,如上林贞次郎(1943)、山口和雄(1956)、古岛敏雄(1966)、松田芳郎等(1984)、阿部武司和橘川武郎(1987)、牧野文夫(1987)、杉浦芳夫(1988)、村下洋介(1989,1990)。这当中也有针对地区变化的分析,但是或者针对的是更早的明治时期,或者只研究了个别地区的案例,没有关于地区之间动力变化的全面的、长期的分析。

为了弥补这个空缺,本章更多地采用与南亮进相同的资料和分析方法,将其应用到地区分析上,也就是针对日本近代全部地区进行分析。具体地说,针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也就是二战结束之前大约50年的时间。由于这个时期日本的工业化是逐渐普及且具有地区特点的,因此在动力上也有不同表现。例如,织布、缫丝、纺织以及食品都是这个时期日本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些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较多地依赖于原材料和传统生产技术。也就是说,由于各个地区的物产不同,这些行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同,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是同步发展的。[2]长野、山梨、群马等养蚕地区缫丝业发展得较好,东京、神奈川、兵库等大城市地区并不一定专门发展某个行业,而是比较全面地引进和发展了各种行业。由于行业发展不同,所使用的动力类型也不同,养蚕和缫丝更多地需要水车或蒸汽机带动,而机械、金属更适合于内燃机和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