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指面向大学生以课堂形式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总体称谓,在这个名称确定下来之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曾经被称为“政治课”、“政治理论课”、“马列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公共理论课”等,这些名称主要从课程性质和使用的便捷性的角度出发而确定,因而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准确性。因此,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学名”的直接原因是便于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研究。
(一)为什么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学名”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学名”,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术性,便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功能定位,而且增加了课程建设的稳定性,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从而更好地通过学科或学术的方式解决政治上提出的问题。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取一个“学名”,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术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口头用语和政治语言。当然,这并不是说日常生活用语和政治术语不好,而是因为在高等学校要设立某种类型的课程都需要有一定的学科作为支撑,且都是以学科课程的方式来进行设立的,因而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是遵循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这个基本规定,纯粹只是用政治或日常术语来称谓课程,则不仅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缺乏对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基本规律的遵循,而且还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降低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事实上,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了明确的学科依托,在这种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了从学术上被命名的条件,因此为它取一个“学名”,从学理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建设,从而提升其学术性,是非常必要和现实的。
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课程,每一种课程都承担着自己特有的功能。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我们比较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解为一种特殊性的课程,但却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高等学校其他各种门类课程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长期游离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大循环之外,从而制约和限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取一个“学名”的过程,就是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寻求功能定位的过程,这一过程利于从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上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在我国,高校开设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在高校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在具体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这种类型的课程叫什么样的名称等方面,则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是符合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实际的。但是,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名称变化过于频繁,也会导致人们对课程理解的随意性。因此如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取一个“学名”的话,那么今后不管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政治上怎么称呼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学名”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就增加了课程建设的稳定性。
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内容转化为学校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教育,这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任何一个国家所遵循的共同规律,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级甚至不同的学校,这种课程的名称、内容和课程形式都存在着很大差异。而为课程取一个“学名”的最大好处是便于对课程进行学术研究,因为有了“学名”,我们就容易把这种类型的课程置于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就容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其他各种不同性质、类型的课程进行分析比较等,从而寻找课程教育的规律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科学研究,这样更有利于课程建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名”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名”定为“直接理论形态的德育课程”,它是一种显性课程,是由国家确定的直接理论形态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开设的所有直接理论形态德育课程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这是从课程类型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的界定。根据现代课程的分类方法,高等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分成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显性课程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教育活动或施加的教育影响,它以明确的方式被列在学校的课表之中,并且有明确的教学活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根据国家和社会要求设置的课程,它被列在学校课程表之中,是一种有明确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教学活动,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显性的课程。当然,这并不排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存在着隐性教育的因素。事实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因素,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中所渗透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偏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流露的一些消极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多元体验等,都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隐性因素,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属于一种显性课程。
这是从课程性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的界定。根据近代以来课程的基本观点,所有课程从性质上一般被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以培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主的课程,属于德育范畴。当然,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课程的功能。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同时具有德、智、体、美等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校课程不可能决然分为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课程,因而现代课程观念正是从这一点上进行了超越,认为所有课程的教育效果都是全息的、整体的,把课程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是课程近代化的产物,“这个问题在近代教育勃兴时期意义甚大;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似已经把它作为解决了的问题而淡化了对它的兴趣,而在中国,至今仍对此异常关注”[1]。但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区分各种不同类型课程的性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性质上的划分,只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德育课程与近代意义上的德育课程已经有了差别。
这是从课程的方式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的界定。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有些课程是以直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开设的,而有些课程虽然具有德育的功能,但它们不是或不主要是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开设的,而主要是为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审美情操等而设立的,它们的德育功能是间接发挥作用的。如上所述,除了德育课程具有德育功能以外,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均存在着德育的功能,通过知识形成信念、通过体育培育健全人格、通过美育陶冶情操,这是现代教育综合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并不存在脱离德育的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然而,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与德育课程的区别在于,德育课程是直接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而设立的课程,而其他课程则间接发挥着德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直接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而设立的课程,属于一种直接德育课程。
这是从课程的形态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的界定。在学校直接开设的德育课程中,除了以理论形态、学科形态开设的课程以外,还有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性活动等方式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比如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军训活动等就是以活动方式开展的德育课程,这些具有明显德育性质的活动是学校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德育课程体系中它们也是一种类型的德育课程,即活动性德育课程。显然,与这些德育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以理论形态或学科形态开设的课程。
因此,从课程名称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显性课程,是一种德育课程,是一种直接德育课程,是一种理论形态德育课程,这是从学校教育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界定。
(三)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取“学名”的好处
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取一个“学名”的最直接目的是便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研究。尽管课程是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有机整合,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研究,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形式研究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取“学名”,有益于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涉及把什么样的知识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以及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承载这些知识等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2]因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3]。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确定为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进行了规定。但是如何选择四门课程的课程内容,哪些知识应被选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科四门课程,以及这四门课程应如何进行内容上的科学整合,在《意见》和后来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中尽管进行了适当的规定,但并不完善,因而需要我们从课程论的角度进行系统、整体的筛选,从而进一步地确定应被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知识和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论涉及如何有效地把课程内容传输给学生、实现教学内容向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转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课程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过程或工艺过程,它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一系列相互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运动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别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涉及知识的建构,而且涉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既是一个教学的过程,又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规律研究。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评价和其他类型课程评价也存在着差异性,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效果的评价上,也不能局限于在学校范围内对其进行评价,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多元性,因而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论涉及学生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转化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它把学生看成一个积极活动的主体,并探讨了学生如何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信息、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信息、哪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信息比较容易接受、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以及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如何转化为自身实践活动的指导等内容;它涉及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规律、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学生日常行动的规律等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最终落脚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虽然没有完全覆盖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一个专门领域进行研究的全部内容,但毫无疑问的是,开展这样的研究是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科学化、专门化建设的,并且只有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一个专门领域进行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规律性,提升课程教育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取一个“学名”,恰恰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术研究的起点。
注释
[1]陈桂生.教育原理:第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3.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3.
[3]同[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