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坚定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一次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我们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一次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我们说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体系,自觉地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对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科学理论内在的真理性是建立理论自信的根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树立坚定的理论信仰,培育坚定的理论自信,必须依赖于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这是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首先就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把握其内在的科学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首先体现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全面继承和发展。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指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制和机制……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这一理论体系又在创造性的运用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新思想、新观点,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观点,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点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一理论体系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这些内在的真理性成为我们树立理论自信的根基。我们必须在全党全国人民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坚持不懈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宣传,从而使之深入人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我们曾经经历过以延安整风为标志的全党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迎来了中国革命高歌猛进的辉煌;经历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解放思想为标志的又一次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今天,历史将迎来又一次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全党学习运动。毫无疑问,绚丽的理论之花,必将再次结出丰硕的实践之果。事实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都大大加强了对党员和干部的学习培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热点面对面》等一大批理论读物的推出,都极大地推动了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的进程。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始终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契机,以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培训为抓手,利用多种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鲜活的语言,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宣讲活动,掀起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高潮。特别要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团队集体学习制度,在由组织团队所营造出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中,对学习的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机制等进行全面规划,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建立理论自信的力量源泉
理论自信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赋予一个理论体系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实践来决定的。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被实践所检验,在实践中发展;科学的理论又引领实践,指导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7]
这一伟大实践的历史起点首先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毛泽东对中国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邓小平曾经深刻阐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与毛泽东的关系。他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8]诚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9]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则是源自改革开放。正是改革开放,才使中国真正地活跃起来、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所以,改革开放既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又是推动这一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强大动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正是在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各种复杂挑战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与形形色色的各种思潮、各种理论的比较鉴别和斗争中凸显出了鲜明的理论和实践特色:这一理论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具有根本区别;这一理论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和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相结合,与民主社会主义鼓吹的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具有根本区别;这一理论强调发展方向的坚定性和发展途径的灵活性的统一,把本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同人类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在借鉴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中发展,与曾经僵化的社会主义有根本区别;这一理论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强调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所有制、分配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体制等方面,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传统社会主义有很大区别。这一理论强调发展目的的人民性,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与资本主义把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放在首位具有根本区别。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了高达两位数的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属于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57万亿元左右;人均GDP则由230美元左右提高到已经突破6000美元,跻身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在实现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2年到2010年短短数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从全球排名第六位一跃提升到全球第二位。我国人民的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保障,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在短短30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堪称“中国奇迹”。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西方社会也不得不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持重新审视的态度。随着对中国关注度的增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注度也大大增加。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统计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是迅速增长的,而且绝对数量巨大。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注约占关注中国的论文和著作总量的5%,西方看待中国的主流观念开始逐渐转变,在西方理论界出现大量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和讨论。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乔舒亚·库珀的一篇论文《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该文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适于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此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联合国贸发会议官员德特勒夫·科特、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等在不同场合,均对中国发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取得的现实成果,在政策加强、人民满意、海外关注的氛围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不断推向前进。[10]
第一,要以开阔的国际比较视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就和力量。我们不仅要与今天的发达国家作比较,还应该将今天的中国与发达国家历史上处于我国今天相近水平时的发展轨迹作比较,将中国与当今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效。
第二,要加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外的影响力,对国外各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评价进行全面的调查。我们应该拥抱世界,和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思想的硕果,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和理论赢得更多的认同和赞赏。
第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成果的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实践的成果和成就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进步性和有效性,通过深入总结、广泛宣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力,提升我们的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论之树之所以常青,是因为有实践沃土的不断滋养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需要形成一个能够凝聚和团结最广大人民的思想武器,“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了新内涵。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以来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深刻阐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用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通俗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振兴联系在一起,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三、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强化理论自信的内在动力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铭刻着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哲学价值观,那就是把正确地解释并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和归宿。马克思认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就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在哲学语境中,问题就是矛盾。问题不是纯概念的演绎,不是无病呻吟式的主观臆造。“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3]只有充分体现“时代的口号”与“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相统一的问题,才是真问题。真问题是事实之真和价值之真的统一。这里的事实之“真”,是指它能够在深层次上揭示事物内在本质联系,客观反映事物的整体状况,并能准确预见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价值之“真”,则是指必须从人民的立场提出问题,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认识、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也是因为这一理论体系从来都是在解决中国社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突出贡献就表现在围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新问题。
第一,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抓住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遗产,总结列宁、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经验和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探索和回答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之后,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生死攸关、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第三,探索和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巨大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面对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尤为紧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取得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要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就要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为目的,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锲而不舍的理论探索,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深刻的问题意识,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全面论证和部署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并实现了若干理论观点的重大突破。譬如,首次定义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首次提出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首次在“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之外加上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首次强调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注重从思想上、制度上谋划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从而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具体目标。特别是提出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的主张,对执政党成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必将对未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树立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我们就一定能够更加自觉自信地接受科学的理论并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资料小链接
20世纪初《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
王列平
注释
[7]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300页。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参见王向明:《论“中国梦”的内涵特征》,载《前线》,2014(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2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2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