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图书出版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出版物的水平
·戴文瑞·
近年来,一些出版单位为了图书出版种类和数量的增长,不断扩大出版规模,忽视了对图书质量的控制管理,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低质量的图书。这些质量差的图书不仅给读者造成了困惑和误导,而且严重损害了出版社的信誉和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常言道,“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一家出版社要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赢得读者,创立品牌,必须把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出版社只有将图书的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战略高度,将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编辑的业务技能培训,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进一步提升出版物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营造 “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1.加强出版流程建设,认真执行出版行业制度和出版规范
为了加强图书出版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多次就图书质量问题做出批示,要求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出版单位务必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图书质量这件大事。每年召开有关图书质量的研讨会,举办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班等,也足以说明提高出版物质量的重要性。多年来,人大社严格执行国家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颁布的 《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并从自身的工作出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范制度。从本质上说,这些行业制度和社内规范为提高我社出版物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出版社在生产的各个流程中,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出版行业的各种法律法规、规范,将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1)在选题策划环节,一定要将选题论证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落到实处,严格贯彻重大选题申报制度,认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长远选题规划,形成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出版战略和出版格局。要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现阶段的政策、导向,关注书稿中牵涉宗教、民族、地图、港澳台、外交、历史等容易出现政治性差错的内容。
(2)在编校环节,一定要严格执行 “三审制”和 “三校一读制”。《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八条明确规定: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稿件交来后,要切实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由同一人担任。初审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主要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要写出初审报告,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复审应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做出总的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终审根据初、复审意见,主要负责对稿件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倾向、学术质量、社会效应、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等方面做出评价。终审应通读稿件,在此基础上,对稿件能否采用做出决定。初审、复审、终审的责任范围、审稿着眼点互不相同,三者职责不可混淆,更不应该随意减少任何审级。因此,只有认真贯彻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牢记质量就是生命这一 “红线”,才能守住图书质量这一 “底线”。
一名合格的编校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文字素养和业务技能。首先,审稿时要时刻关注书稿中涉及的政治问题,全面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注意学习相关的重要文件,领会文件、会议的精神;对重大问题要有高度的敏感性,避免政治错误。其次,图书的出版价值在于其所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等方面,而编校人员就是使得这些价值得以体现的把关人,因此编校人员要不断学习,扩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平时要注意知识的储备,使自己成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知识广度的人才。最后,编校人员在对书稿进行大量烦琐细致的编辑加工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书稿的结构框架、行文体例、版式设计等方面的情况,使自身的业务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在设计环节,一定要明确岗位职责,严格落实工作流程。具体而言,对于发稿、设计、校改、付印、印制等各环节,要严格执行 《装帧设计管理规范》《美编室工作流程》《装帧设计工作室管理办法》《美术编辑岗位说明及考核办法》《CTP工作流程管理规范》等相关管理规范,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将管理规范、工作流程真正落实到位。
(4)在印制环节,多年来出版社在印装质量的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在每个环节都相应地制定了规定或规范等,如 《排版制作管理规范》《版式的相关规定》《付印样管理制度》《CTP工作流程管理规范 (修订)》《印装材料管理规范》《印刷墨色管理规定》《重点图书生产管理办法》等。近年来,读者对图书的印装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对图书印装质量的监管也越来越严,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发展、新要求,出版社应适时地对已有的规定或规范进行修订和完善。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质量控制合力
首先要提高认识,把保证质量摆上议事日程,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质量立社的管理理念,把质量作为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同时,由于出版质量管理涉及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实施全流程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出版社应努力将不同环节的人员结合起来,营造关注质量控制的团队文化,充分发挥各环节人员的聪明才智,提高整个出版团队的质量意识,形成质量控制合力。
3.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标准体系
保障图书的出版质量,出版社是主体,管理制度是手段。一方面,出版社必须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编校管理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规章制度再多、再好,如果不严格遵守、认真执行,管理不到位,保障图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出版社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发现差错,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修正,以确保图书质量。同时,出版社应根据近年来图书出版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提高规章制度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这些规章制度要明晰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质量管理责任,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奖优罚劣、奖励为主、惩罚适度的原则。
二、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出版质量管理最终落实在人,图书质量归根结底要靠人去实现,出版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实施质量控制的根本。为此,出版社必须长期坚持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1.职业道德培训
编辑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反映作者创造的科学成果或艺术作品的鉴审、选择和编辑加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并使之向社会传播,以传承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可以说,编辑职业是关乎心灵的职业,需要从业人员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出版社应以 《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以出版法律法规为辅,加强对编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培养一支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编校队伍。
2.责任意识培训
在当前出版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出版工作者的责任变得更加重大。不仅要时刻关注政治经济时事,保持敏锐的政治头脑和较高的觉悟,而且要具备前瞻性,了解市场和受众的需要,同时还要有较高的质量意识,提高稿件的出版质量,真正做到为读者负责。因此,出版社应重视对出版编校人员责任意识的培训,使每一位出版人对自身的社会责任、质量责任和经济效益责任都有明确的定位,为出版社的健康繁荣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3.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出版工作者的业务技能是从根本上解决图书质量问题的有效方法,出版社应高度重视对员工尤其是编辑的业务技能培训。除了入职初期的基本业务技能培训外,出版社还应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继续教育包括实践性的业务学习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论学习,由此解决编辑人员的知识短板与知识更新问题,不断提高编校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编校队伍关注出版行业的新情况、新动向,认真研究图书出版新进展、新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出版社大力借助外审外校力量的新情况,出版社应不定期对这些编校人员进行编校业务培训,并及时传达编校质量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以达到共同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目的。
图书质量管理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出版工作的任何改革,一旦偏离了质量的轨道就会走向误区。因此,出版社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图书质量问题,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这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