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虽然智慧经济给予传统会计系统以巨大压力,但同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以物为中心、为根本的哲学思想渗透到社会机制的每一个毛孔,会计系统亦不能例外。这种陈旧的社会机制与注重知识、以人为中心的智慧经济是相冲突的。受以物为中心、为根本思想“侵害”的传统会计,在市场经济中无处不在,亦成为伤害社会人文的“帮凶”。鉴于此,本书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探究会计深层次伦理为切入点,提出会计治理方向应从物本会计治理向人本会计治理转变的论断。为实现会计治理方向的转变,本书着重以会计学为主,在充分吸收伦理学、财务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从会计自为的视角,重新锻造会计系统。重新锻造的会计理论体系是以人本理念为指引,以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为总要求,将人及其行为作为会计的第一要素,以会计对象的实质行为单元链为基础的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思考,本书在研究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时,将重点聚焦于人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以期为困境中的会计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新的变革路径,并希望最终能通过会计治理去实现企业治理、社会治理,乃至全球治理。
二、研究意义
从会计自为的视角,以人本理念为指引,以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为总要求,构建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价值
杨时展先生曾一语中的地说,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大治计乃治。这句话其实已经深刻地指出会计治理的精髓和本质。当初他提出会计控制论思想,而顶起中国会计学术的一片天空。在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会计治理概念距离现在亦不久远。刘慧凤、盖地在《会计研究》2006年第6期上发表的《公司会计治理与公司治理:同构、嵌入还是交叉》一文第一次提出公司会计治理的概念。这篇文章是从会计信息产权演变的角度将公司会计治理从公司治理中“解析”出来的。其后,2006年12月崔刚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会计治理论》中,从会计治理结构的角度将会计治理界定为会计信息的生成、传播、利用及相关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而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安排和秩序的总和。但本书另辟蹊径,从伦理学的视角,通过对会计伦理属性的探究,以会计的价值判断公式来界定会计治理的内涵,从而实现从会计之外来论述会计。
物本主义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所具有的一种哲学倾向或哲学观点。会计的伦理属性是一种治理机制,其治理的好坏根本来说,一方面取决于对经济活动行为事实的客观规律认识之真假,另一方面取决于对主体道德目的认识之真假。物本主义对会计的“侵害”亦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以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作为主体的道德目的治理,是与物本会计治理方向完全相反的治理。本书构建的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是从理论上为物本会计治理到人本会计治理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论解决方案。在这套理论解决方案里,不仅完整地搭建了人本会计理论体系,而且通过将结构设计的重点聚焦于人本管理会计,从而为物本会计治理到人本会计治理寻找到一条渐进式完成制度变革的路径。
价值链会计是我国阎达五教授首倡的,是会计领域少数几个由我国自主提出的会计研究领域。目前关于价值链会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但是研究还处在概念和维度的论述上,未深入到微观层次。人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应用是基于经济活动的实质行为单元链展开的。行为单元链是价值链更一般意义的抽象。本书通过将企业组织战略分解到战略行动单元,然后逐层、等距分解,从而将人本会计基础工程部分完全建立在行为单元分解体系之上。这不仅实现了价值链会计的思想,而且拓展了价值链会计的功用。
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危机与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多角化、多领域进行研究,其中涉及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学、组织行为学、人类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会计制度在社会机制当中无处不在,且社会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因此,本书构建的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是以人本理念为指引,在充分吸收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学、财务学、组织行为学、人类学、伦理学和生物学等最新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会计学为主体展开研究。这个过程有利于各种学科知识在会计学领域的融合,通过各种学科知识的融合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二)现实意义
正如前文所述,群体惰性是我国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国有企业所有权比较抽象以及在员工解聘上的诸多限制,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群体惰性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对企业人力资源是一种巨大浪费,而且会造成不良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氛围,最终导致企业整体缺乏效率,影响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会计是一门应用学科,其中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价值管理的核心系统。企业管理对象分为人、财、物三项,但对企业来说财是基础,物是表现,而人是核心。本书构建的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是以人本理念为指引对会计理论体系的重塑。在理论研究和具体机制设计过程中将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群体惰性问题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例如,在人本会计应用理论中将人本管理会计系统作为核心、以行为单元分解体系为基础进行制度构建、嵌入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子系统的人本机制务实解决劳动者的产权问题,这些都是基于化解群体惰性等困扰企业管理的难题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可以说,人本会计的实施与应用特别是人本管理会计的应用必将促成企业管理走向精细化、科学化,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长期存在的群体惰性问题。
社会学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影响的。“经济人”假设本身,最开始是一种理论研究的前提假设,但是却慢慢转化为很多人的思考方式(叶航,2016)。正如前文所述,当“经济人”假设被提出并拿去指导实践时,它就开始潜生于社会机制当中,并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社会意识。我们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受到这种“自利”倾向的影响。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必须从源头上去重塑正确的社会意识。正如著名生物学家、系统论创立者贝塔朗菲所说:“如果我们还想在这个令人担忧的时代里活下去,就必须准备好对价值体系做一次必要的翻修。”虽然“经济人”假设等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社会意识当中,社会人文秩序的改善亦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很难一蹴而就。但是在市场中无处不在的会计机制,可以为社会人文秩序的修复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传统的会计理论研究中,伦理思想往往仅限于应用在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职业操守上(国内学者经常将其取名为“会计伦理学”)。通过不断的伦理呼吁以求改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然而,会计人员其“实然”是普通人,仅仅对会计人员树立高标准,显然治标不治本。本书则通过对会计伦理属性的解读,将“伦理”与“行为”进行直接对应,从而将伦理思想、人本思想、产权思想、价值思想融合在一起,建构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人本会计系统。通过人本会计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社会的道德教化,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困境”。
一直以来,处理好员工与组织的关系都是企业管理面临的一项挑战,也是其核心议题,但是目前相关文献对其认识还很有限和零散。本书认为目前缺乏通用的技术手段,因而未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但是剖开问题的本质,其核心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实现对每个员工的行为贡献的计量。本书提出的人本会计,通过将人及其行为作为会计的第一要素,量度每个行为的价值贡献和经济责任,从而为员工根据自己的行为贡献参与价值分享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人本会计可以为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从技术上提供支持。会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各种企业都是适用的,因此它具有通用性和普遍适用性。
[1][奥]贝塔朗菲、[美]拉维奥莱特:《人的系统观》,张志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19~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