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70年民生往事(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挑水师傅”和“自来水站”

50年代之前,中国绝大部分城市没有自来水,人们饮用水及生活用水,大多靠地下井水和江河湖泊水。很多城市有卖水车,甚至有挑夫用扁担挑着河水一路叫卖。

从50年代开始,为了保障饮水安全,防止传染病,大部分城市开始生产自来水,铺设进入城市的自来水管。但那时的自来水管不可能铺进每一户人家,于是就在全市范围内设立几个自来水供应站。每个自来水站有数个水龙头,龙头一开,水就自来,所以叫它自来水。若是家里没有能挑水的男人,从自来水站到家里水缸之间的距离,就需要挑水师傅完成。两个木桶一担子自来水,需要付给自来水站一分钱,付给挑水师傅的力气钱也是一分钱。准女婿上门,第一件事就是揭开水缸盖子看看,需不需要挑水。

而在上海这个最洋派的城市,1928年就有了自来水和冲水马桶。但是在1949年之前,上海市内棚户区中还有100多万人用不到自来水。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全市在没有自来水的地区陆续设立给水站。早期的给水站大都设在棚户区内的中心位置,砌有一个大水池,里面储满了水,用水高峰时人们可直接从池子里取水,以减少排队时间。但更重要的是这池子具有消防功能。棚户区大多弄堂狭窄,消防车无法进入,一有火灾,这池子便是居民灭火的救命之泉。

上海的给水站

上海居民对公用给水站,都可以讲出一大串故事。一大早大家都要抢着用水,人多的时候要排队等,后来有人就用铅桶、脚桶之类的东西放在池边替代排队,有时候排队要排到弄堂里,弄得不好还会吵起来,甚至打起来。遇到天冷,自来水管子冻住了,就要用开水去浇龙头。冻得厉害时,开水浇也浇不开,只能等冰慢慢化开再用。有时自来水管子被冻得爆裂了,水没有了,大家连饭也不能烧。结冰时,地上很滑,年纪大的人弄得不好就会摔跤。

再到后来,大家用上了洗衣机,有人把洗衣机搬到自来水龙头旁边,接上管子就洗起来。没有洗衣机的时候,大家要洗东西就把脚盆放着接好水在边上洗,一个一个挨着用。有了洗衣机后,大家天不亮就争着把洗衣机往龙头边上放,排在后面的人就难免有意见。

对许多上海居民来说,每一天的生活几乎是从给水站开始的。黎明到来之后,人们陆续走出家门,洗脸漱口,洗菜倒马桶,在一声声亲切的寒暄声中,每个人几乎都先先后后地要到给水站来走上一趟。休息日和节日里更是热闹,洗衣洗菜,家长里短,给水站俨然已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

1999年6月,位于卢湾区丽园路713弄内的上海最后一座公用给水站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