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就得有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当好领导干部重在用人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众所皆知,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我们党是执政党,用人权是最重要的执政权,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保证。领导干部担负着选贤任能的重要职责,如何选人用人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新时代,当好领导干部,关键要知人善任,练就“伯乐识千里马”的本领,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真正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国家长治久安,确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第一,严把“四关”很重要,关关都要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领导干部选贤任能历来不容易,干部选拔任用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强化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关键就是要从严要求、从严把关,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关关都要从严,以确保选拔任用的干部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能放心。

群众公认是选任干部的重要原则。“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常言道:“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干得好不好,平常表现怎么样,是不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干好事,政治品行怎样,作风廉洁如何,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体会最真切、最有发言权。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多听取群众意见,注重干部的日常表现、关键时刻表现和在群众中的口碑。从群众口碑看干部。要运用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手段,综合分析了解干部的公认度,在基层群众中、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看一个干部要重视“回头看”,到干部曾经工作的地方、曾经服务的对象中跟踪考察干部,力求从最了解干部的群众那里,掌握最想了解的情况,特别是群众对其“四关”的看法。网络时代,还要依靠信息手段收集群众对干部“四关”的评价。

考察识别干部须把功夫下在平时。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干部在政治、品行、作风、廉洁方面的情况,从关键时刻看干部“四关”方面的表现。重大关头、关键时刻,常常能流露出干部真实的内在的特征,要注重在干部完成重大任务、处置突发事件、做出重大决策、面临进退留转等关键节点考察干部,通过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表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看干部有没有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心、“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和“搬掉贫困山”的志向。把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表现和实绩,作为识别和检验干部的重要标尺,把那些在脱贫攻坚一线做出实绩的好干部考察识别出来、用起来,脱贫攻坚中表现不好的干部要坚决拿下。

严格程序是干部选任的“安全网”。“带病”干部能蒙混过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某个环节或过程把关不严。试想,如果干部档案“凡提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凡提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凡提必听”,反映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具体、有可查性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带病”干部再善于伪装,也迟早会现出原形。要将严把“四关”贯穿于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各个环节,领导干部把关不严要“挨板子”,包藏私心更要受惩戒。特别要把政治关和廉洁关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看干部是否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对政治和廉洁方面有问题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第二,身心健康的干部才能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但所有这些都必须依托于一个前提条件——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体魄必须“身”和“心”都健康,简单地说,就是身体无病痛、思想无纷扰。如果说身心健康是“1”,那学识、能力、智商、品行等都是后面的“0”,正是由于“1”的存在,后面的每一个“0”才有意义。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诗经》中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的雅言,民间对联也有“菊水人皆寿,桃源境是仙”,“鹤算千年寿,松龄万古春”等妙句,可以说从古至今,祈愿健康长寿,一直是国人对于生命的期许。领导岗位不是休息场所。领导干部作为改革发展的“领头雁”和“关键少数”,承担着为党和国家事业开创伟业的光荣使命,承担着事业、社会和家庭的多重重任,工作体量大、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身心负荷很重,身心健康是开展一切事业的必要前提,绝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试想,如果一个干部整日身体不适、疾病缠身,怎么能够夙夜在公、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年轻人不要老熬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垮了,能力再强也没发挥的余地!

心正,一切都正。中国的象形文字很有意义,“正”字,上下左右中,五笔工整的笔画来表达对“正”的理解。西方有个哲学故事,讲的是牧师的儿子按照地图背面的人,很快把撕碎的世界地图拼接起来,得出的哲理是:只要人正确了,这个世界就正确了。心正,其实就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的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心底无私天地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对领导干部而言,心若不正,心理不健康,就会带来“三观”的扭曲,很有可能催生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和生活上的腐化,对党的事业危害远大于身体上的疾病。所以,身心健康的干部才能用。组织上要多关注干部的心理健康,经常性地谈心谈话,切实增强干部的心理素质和干部的自我调适能力与解压能力,营造宽松环境,释放心理压力,提高干部的工作效率。

第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北宋欧阳修在《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中讲,“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说的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道理。“用人不疑”体现的是领导干部对下属的充分尊重和信任,“疑人不用”是慎重考察识别后的果断决策与决断。“用人不疑”换来的是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忠心相报,“疑人不用”得到的是清明干净的从政环境。

使用是最大的信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这本身就体现了“不疑”的重要性。疑而不用或者用而不好,都是不负责的表现。岗位就是责任,职务就是信任。试问,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能认真负责、恪尽职守,担负起组织的重托,认清肩上的使命,用不好干部,又怎么会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成就一番事业呢?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胆,对选准的干部要坚定“不疑”,大胆使用,多压担子,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尽其所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种政治智慧,有利于内部团结,给干部以力量,给人以使命感和责任感,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达到正向激励的积极效果。

有争议的干部不一定就不好。所谓“有争议”,就是领导、群众对某个干部评价不太一致,出现不同看法。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一个干部有争议,就把干部放到一边,不再重用,很有可能“因噎废食”,把一个好的人才埋没。干部有争议是正常的,人生在世,要想没有一点缺点、让每个人都说好,那是不可能的事。作为领导干部,对待棱角分明、优缺点明显、有“争议”的干部要慎之又慎,不能轻易定性、下结论,要真正考准考实、全面客观。换个角度思考,“争议”其实也是发现干部的契机,折射出一种政治智慧,体现领导干部识才之明、容才之量、纳才之心、用才之胆,特别对那些思想观念新、有个性、有魄力、敢想敢干,同时在性格上、工作方法上也存在毛病的“争议”干部要多些包容,常加引导。

决不能让一个有疑点的干部蒙混过关。近年来,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成为选人用人中屡遭各方诟病的一个突出问题。干部“带病”情况有一定的隐蔽性,但主观原因还是有的领导干部把关不严,落实责任不到位。对待“带病”的干部要有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发现一个,处理一个,绝不手软。对于理想信念动摇、信仰缺失、精神迷茫的干部,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目无法纪的干部,宗旨意识淡漠、作风漂浮、弄虚作假、群众不认可的干部,投机钻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干部,能力平庸、为官不为、不敢担当的干部,言行不一、阳奉阴违、做“两面人”的干部,律己不严、道德败坏、以权谋私的干部,必须坚决调整和不用,真正把“带病”干部识别出来、挡在门外、清除出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四,知事识人,因事择人

天下没有无用之物,只有用之不当之物;世间没有无用之才,只有用之不当之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识准了、用好了,党和国家的事业才会有可靠的干部和人才基础”。知事识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在领导工作中,只有把握了主动权,才能有效实施领导权;而要掌握主动权,前提是必须知事识人。

使用干部必须坚持事业为上。古人讲“为职择人则治,为人择职则乱”。以事业为上,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十分重要的方面,是选好人用准人的根本出发点,任何时候都必须很好坚持。而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往往忽视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把不胜任的干部放在重要领导岗位,误人误己又误事。知事识人必须围绕事业需要科学选人,依据岗位要求择优用人,把干部放到最能发挥其优势特长的地方,更好地发挥岗位激励作用,激发“愿干事”的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从事业需要、工作需要出发,认真分析不同岗位的具体特点、工作要求和任职条件,该用什么人就用什么人,什么人合适就用什么人。不能脱离实际需要将不同类型的干部简单通用,也不能为改善结构而影响班子整体功能,更不能因人设岗,搞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将就凑合。

把研究人和研究事结合起来。“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说明对干部的使用,要力争用当其才,如果用错地方,人才也会变成“庸才”。知事识人是一个整体,强调既要知事,又要识人,二者缺一不可,必须全面把握知事与识人的整体性、系统性、联系性,坚持“研究人”与“研究事”相统一,统筹考虑事业发展与干部成长两个关键性因素,注重选人与岗位相适应,真正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既研究事又研究人,特别要在“研究人”上下一番绣花功夫。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培养知事识人的良好习惯,把了解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明确干部的特长是什么、这种特长适用于哪个领域,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看人用人要扬长避短,就是要发扬长处、回避短处。只有精准识人、科学用人,才能真正实现推动事业发展、增强班子功能和促进干部成长相统一。

第五,用当其时,尽显其才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说要用当其时,尽显其才。”所谓的“用当其时,尽显其才”,就是指在用干部时,要充分考虑用人的时代性、阶段性、个体性、岗位性等因素,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干部斗志、调动干部积极性,推动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身上的才华充分施展出来。

在对的时间、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岗位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需求,对干部的需求标准也不同。同时代的干部也存在个体之间成长阶段的差异。同一干部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形象气质、能力和水平等个体特征。因此,在对的时间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岗位上,是用人工作中追求的“帕累托最优”境界。选人用人一定要坚持做到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用当其位,做到人岗匹配、人岗相适。这就要求在选人用人时,既要考虑时代的要求,也要考虑干部成长的“自然规律”和“阶段差异”,更要考虑到干部个人的“个性因素”,还要考虑到干事创业的“岗位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在对的时间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岗位上,用当其时,尽显其才。

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用干部不能“唯台阶论”,但是必要的台阶也是要的。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忽视了干部的成长规律,再优秀的干部也很难有用武之地。因此,对干部的使用,既不能过早,搞“拔苗助长”;也不能过迟,搞“误人前程”。要用当其时,方能尽显其才。把握每个干部成长的“时间规律”十分重要,根据不同的时间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十分必要。当干部处于成长阶段时,就要多花心思呵护培养,多“施肥浇水”“修枝剪叶”,而不是“拔苗助长”;当干部逐渐走向成熟时,就应及时使用,对已具备“火候”的干部,要看准一个培养一个,成熟一个使用一个。

第六,不看一时一事,重在一贯表现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毛泽东同志曾说:“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全面认识一个干部,仅靠一两件事、一两次接触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平时多下功夫,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干部的一贯表现看到其一贯的本质。

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毛泽东同志曾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接触干部是了解干部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要经常性、近距离地接触干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干部的业绩出自实践,干部的名声来自民间。要走出机关、走进干部群众,多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和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听干部自己怎么说,也要看其如何干,更要听群众如何议。要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从履行岗位情况,看工作态度;看干部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处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和水平;从日常生活表现,看作风形象。经常性、近距离地接触干部,要坚持原则,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不伸,“零物质”接触。总之,通过认识、熟悉、比较,观察、倾听、有原则接触、分析等方式,加强综合研判,才能说得出哪个干部强、哪个干部弱,说得出强在哪里、弱在何处,搞清楚干部从哪里选、人往哪里配,真正把好干部发现出来。

识别干部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用人,不可以教人”。要全面、历史、辩证地认识一个干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要把干部看准,就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要用实践的观点识别干部。看干部,既要看“死的”情况,也要研究“活的”情况。看“死的”,就是看干部的“三龄两历”等档案文字材料,做到综合甄别、如数家珍。研究“活的”,就是要经常地、深入地在实践中综合研判干部的动态信息。要善于在实践中检验、识别、鉴别干部,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锻炼干部。要用全面的观点识别干部,既要看干部的优点,也要看干部的缺点;既要了解干部现在干什么,也要了解干部过去管什么;既要了解干部在现单位的表现,也要了解在原单位的情况;既要了解同事和上级的意见,也要了解群众的意见;既要了解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也要了解个别人对他的评价;既要了解他的工作状态、工作作风,也要了解他的生活细节、日常言行。从多个侧面辨其才识,不偏不倚,注重一贯表现。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识别干部,既要看到干部的现在与过去、优势与不足、特长与缺点,又要善于看主流、看本质、观大节,不能求全责备。

第七,既看现状,更看潜能潜质

从古至今,知人、识人一直是极难之事。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水下冰山理论”,可以将干部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引申为可见的“水上部分”和深藏的“水下部分”。其中,“水上部分”包括学历、经历、政绩、专长等;“水下部分”包括个人品德、心理素质、社会角色、心理内驱力等看似无形也容易受到忽略的方面,恰恰是最具价值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领导干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既要学会看干部“水上部分”的现状,也要学会看决定其潜能和潜质的“水下部分”,不能简单地因一时一事就对一个人草率下结论。

用好“显微镜”,看清干部的现实表现。要用好“显微镜”,即用求真求实的态度来看问题,发现事物的真相。作为领导干部,要用好“显微镜”看清干部“水上部分”的现状,将干部的学历、工作业绩、专业素养、能力水平等现状看得一清二楚。一个人过去有能力,不代表现在有能力;现在能力强,不代表将来能力行。同样,每一位干部,现状的学历、经历、业绩、能力等,并不代表将来的状况;但是,这些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决不允许弄虚作假的情况存在。作为领导干部,要用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干部的现状,这既是对每一名干部负责,也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

善用“望远镜”,看透干部的潜能潜质。要用好“望远镜”,即用全局的、发展的、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干部“水下部分”的潜能和潜质,通常是无形的、隐蔽的,不容易被发现,而这些恰恰是决定一个干部能否走好走远的重要因素。作为领导干部,要用好“望远镜”,透过干部的现状,看透干部身上隐含着还未显现出来的品质,如进取心、求知欲、意志力、创新意识、学习力等潜能和潜质。还要看透干部的智商、情商、逆商、胆商等,有没有培养价值、培养前途,道德品行方面有没有瑕疵,是否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等。当然,每个干部的能力素质不尽相同,所具有的潜能潜质也会因人而异。领导干部要善于“挖掘”每个干部身上的潜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干部有哪一方面的潜力就要着重朝哪一方面培养,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轮岗交流等方式,充分开发干部身上的潜力,适时使用激发更大能量。

第八,不把个性当缺点,不因个性误人才

物有棱角而露锋芒,人有个性而显特殊。许多能干事、敢干事、有闯劲的干部都有一个鲜明特点——个性突出。表现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敢于直言、敢想敢试、敢于突破,不怕受影响、不怕得罪人。这些“个性”容易被曲解成“鲁莽”“冲动”和“不成熟”等缺点,因而,容易被“搁置”“暂缓”甚至“弃用”。个性不等于缺点,不能因为个性而耽误了干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事物因差异而存在,世界因差异而多彩。每一个干部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时,既要坚持好干部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十字标准的共性要求,也要包容、尊重和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干部的个性特征。对于那些自信有主见、敢于打破常规、雷厉风行、不怕得罪人、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个性”,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眼光和胸怀,观其大节,略其小故,旗帜鲜明地予以发扬鼓励、尊重支持,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些排斥非难,不能采取限制或者打压的办法,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自己的见解。当然,对于那些借“个性”之名行“任性”之实,爱唱反调、好当“刺头”,骄纵蛮横、自命不凡,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凌驾于法律和党组织之上,与党性原则和组织纪律相违背的“任性”干部,我们应该坚定站稳原则立场,毫不留情地予以抵制和反对,决不能放任自流。

不凭个人好恶用干部。据《隋书·经籍志》载,汉武帝巡游时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郎官,便问他:“您老何时当的郎官,这么大年纪了呀?”老翁答:“臣下颜驷,文帝时就当郎官了。”汉武帝又问:“您为何老而不遇,没有提升呢?”颜驷答:“文帝喜欢文的,我却爱好武艺;景帝喜欢老的,我当时却还年轻;陛下您现在喜欢年轻的,而我已经老了,所以三代不遇,只好老死郎署啦。”这则历史故事讽刺了封建帝王仅凭好恶用人的现象,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能力的人大多也有个性,有个性的人大多是有“棱角”的,只要遵章守纪、正派为人、认真工作,有“棱”有“角”,有时反倒有利于工作推进。但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干部的个性和棱角是不能容忍的,他们喜欢使用那些四平八稳、墨守成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老好人”,这无形中挫伤了一些有个性干部的积极性,助长了好人主义和“拍马”“圆滑”之风。对待有个性的干部,要多看到干部个性中积极的“亮点”,做到择其优、用其长、避其短,不因个性与己不同而“闲置”干部,不因个性不“讨喜”而“弃用”干部。要摒弃个人好恶,对那些个性鲜明、敢担当、有本事、讲原则、不怕得罪人的干部,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把他们放到最适合发挥个性特长的工作岗位上干事创业、发挥能量、创造业绩。

第九,老中青结合,各年龄段干部都用好

重视老中青干部梯次配备,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但“不硬性配备年轻干部”“不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就是对这一传统的坚持和发扬,保证了老中青干部的优势互补。党的事业是接力推进的,干部队伍只有实现新老交替,年轻干部只有接过接力棒继续前行,才能真正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老中青结合是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律。实践证明,各级各类人才在年龄上体现老、中、青优化配置,对于新老干部承前启后、以老带新,充分发挥老、中、青干部的特长和优势,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防止干部队伍出现年龄断层,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十多岁为什么就不能当乡镇主要领导干部了?五十多岁为什么就不能当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了?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感到有干头、有奔头?”对那些尽职尽责、踏实干事、精力充沛的老干部,只要仍在工作年限内,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该使用的要继续使用。干部梯次结构中,“老”不仅仅是指年龄结构的“老”,主要是指经历结构的“老”,包括经验丰富、阅历丰富、成熟稳重;“中”也不仅仅是指中年干部,主要是指一个干部年富力强的阶段,其能力、精力等处于巅峰时期;“青”主要是指年轻干部,但绝不是唯年龄、低龄化。历史上既有“甘罗十二岁拜相”的美谈,也有“姜子牙八十岁为丞相”的佳话。要防止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和层层递减,做到老中青相结合,实现梯次配备,既鼓励年轻干部奋发进取,又让其他年龄段的干部都有前途、有奔头,老中青各尽其长、协同发力。

让各年龄段干部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同时注意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作用,是我们党一贯的干部政策,必须全面把握,不可偏废。一个好的干部队伍就要充分发挥好各年龄段干部的优势。领导班子保持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既能发挥各年龄层干部的最佳智力,又能使整个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与其管理层次相适应;既能防止班子老化,又能保证领导班子进行正常的合作交替,使党的路线、政策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利于发挥不同年龄的干部所具有的领导优势,克服其劣势,使之互补互利,从而提高整体领导优势;有利于整合党政人才资源,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减少干部资源浪费。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

第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一个都不能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二大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这一方针,以后的党章都规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这是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当前,结合形势任务需要,正确贯彻执行这一方针,对于推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化”方针是我党干部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改革开放形势任务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深谋远虑。近些年来,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应该说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不断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立足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并在不同场合,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四个铁一般”“四有”,等等。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的重要思想,是与“四化”方针一脉相承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是对“四化”方针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

干部“四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革命化是干部队伍“四化”的前提,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对干部理想信念、政治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选拔干部必须突出政治标准,一个干部如果政治上靠不住,再有本事也坚决不能用。年轻化是推力,是对干部自然条件的要求,这是针对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党面临的任务提出的。知识化和专业化是基础。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专业结构。我们的干部,都必须结合实际工作,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化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做到知识化,同时还必须努力由熟悉到精通本行业务,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当前,尤其要特别注重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不断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

第十一,发现、培养、使用、管理和监督有机衔接,缺一不可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工作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事关一个地方发展的兴衰。俗话说,干部工作“三分天下”: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管理监督。领导干部要按照“二十字”好干部标准,认真抓好发现、培养、管理、使用、监督各个环节。

好干部的成长既要靠自身努力,也要靠组织培养。干部的成长要遵循特定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培养干部,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加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要强化干部实践锻炼。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好干部除了要加强学习,还要加强实践。要积极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平台,将干部放到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上锻炼。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实践表明,没有经过必要历练,“火箭式”上升的干部,是靠不住的,也成不了事。当然,对成熟较早的也要敢于大胆破格使用,对大器晚成的要适时提拔重用,切实做到各个年龄段干部都能用好用活。要从严从实管理干部。管人就要管思想、管作风,要把“认真”作为干部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用好谈心谈话这个有效手段,定期、经常、主动地与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对有倾向性问题的,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干部任用要重“选”,更要重“管”,坚决不能把干部选到位置上就放手不管。要坚持“管工作就要管人头、管人头就要管思想”,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从严教育提醒、从严管理约束、从严追究问责,避免干部由“亚健康”变成“不健康”。要完善和落实干部谈心谈话制度,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实施干部日常管理的基本手段。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树立干部监督管理重在教育、重在预防的理念,把上级管理、班子管理、自身管理结合起来,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纪律规矩意识,自觉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要把突出监督重点作为强化干部监督管理的工作着力点,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做到以上率下,全覆盖、无盲区,做到干部随管理成长、管理伴干部一生。要把延伸监督链条作为改进干部监督管理的路径,坚持统筹管理、措施配套,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约束、考核评价、监督检查等手段,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统一起来,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统一起来。要把强化制度执行作为严格干部监督管理的刚性手段,把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贯穿干部日常管理的始终,使各级干部既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又积极作为、敢于担当。

第十二,德不配其位,才不胜其职,既误己误人又误事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干部工作的基本,首先是辨德识才。干部最大的德就是对党绝对忠诚,不做“两面人”;领导干部最大的才就是有才干,不当“糊涂官”。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是我们党的干部路线。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选用干部归根结底是为了事业发展,必须把事业为上作为选人用人的根本出发点。人与事要高度契合,统筹考虑事业发展与干部成长两个关键性因素,事业需要什么人就配什么人、岗位缺什么人就补什么人,真正做到人与岗相适、事与人相长。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古人讲,“为职择人则治,为人择职则乱”,就是倡导围绕事业需要科学选人,依据岗位要求择优用人,确保“事业为上”的导向落地生根。选人必先知事,统筹考虑岗位与干部这两个因素,坚持以事择人,围绕事业发展需要选人才,坚持人岗相适,依据岗位职责要求配干部,既不能脱离实际需要将不同类型的干部简单通用,也不能为改善结构而影响班子整体功能。用人必先识人,善于“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抓住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分析时看深一步,观察比较时看透一层,注重看干过什么比学过什么更重要,看干成过什么比干过什么更重要,通过精准识别真正把内功扎实、历练过关、本领过硬的干部用起来。

不能把岗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以事为先、因事择人,这是选好人、用准人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选用干部要坚持事业为上”。我们配班子调干部,到底为了什么?主要还是为了事业发展。我们常说,人事人事,人随事转,以事为先,就是这个道理。党和人民事业选择什么人就配什么人,岗位、任务需要什么人就用什么人。坚持事业为上,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既不能简单看岗位急需,也不能说该轮到谁了、谁比较成熟了,更不能把岗位作为对干部的奖励,因人设岗,搞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将就凑合。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选人用人的精准性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几把刷子”,是当不好领导干部的,必须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只有真正做到选贤任能、知人善任,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才能树好党内政治生活的风向标,才能激发广大干部拼搏进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第十三,用一贤人群贤毕至,杜绝“劣币驱逐良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用人导向至关重要,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事关政权性质、干部结构以及民心向背,是政治兴衰的晴雨表,也是政权存废的生命线。如果选人用人不公,则会助长歪风邪气,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污染政治生态;选人用人如果导向正确,就能把“好干部”的旗帜树立起来,影响带动一批干部比学赶超、奋勇争先,让干事环境正气充沛、心齐气顺。

导向问题是选人用人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选人用人导向正确则群贤毕至,选人用人导向不正则源浊流浊。“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八面玲珑、看风使舵的人受到重用,坚持原则、一身正气的人就会避而远之;溜须拍马、蝇营狗苟的人得到提拔,光明磊落、大道直行的人必然羞于与之为伍;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人春风得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就没有用武之地;等等。一旦出现这种选人用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更会产生很坏的“示范效应”,让一些人身不由己或是潜移默化地被裹挟其中,助长不正之风的蔓延,破坏政治生态。比如,当“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成为常态,自然会有人你行我效地选择跑官要官;当“进了圈子才算进了班子”成为惯例,难免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拉帮结派;当“朝里有人好做官”“背靠大树好乘凉”成为现实,就难以杜绝有人随波逐流地搞人身依附。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

用好的作风选人,才能选出作风好的人。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的要求贯彻落实到选人用人全过程,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加强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守住为政之本,锤炼过硬作风,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公道正派作为工作核心理念贯彻选人用人全过程,坚持任人唯贤,克服一切私心杂念,排除一切干扰阻力,实事求是考察评价干部,敢于为干部说公道话,敢于抵制选人用人中的违规行为,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脱贫攻坚、改革发展一线去发现干部、考察干部、检验干部,不看履历看实绩,不看“唱功”看“做功”,注重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让那些阳奉阴违、阿谀奉承、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把“太平官”“庸懒官”挡在门外,真正做到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买官卖官者得逞,更不让脚踏实地的好干部吃亏。要旗帜鲜明地彻底铲除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文化,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

第十四,从担当看忠诚,从实绩看能力,从作风看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忠诚、能力、形象缺一不可,必须从担当看忠诚、从实绩看能力、从作风看形象。一个干部是否忠诚、是否有能力、是否形象好,关键要看他是否敢于担当、是否实绩突出、是否作风优良。

担当是忠诚的“试金石”。对党忠诚是好干部的首要品质,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体现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敢于担当上。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品质、一种气度,是一个干部干不干事、负不负责、敢不敢担风险、能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牺牲个人利益的“试金石”。从政为官,是一种职业,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天经地义,否则就是虚食重禄、尸位素餐,就是最大的失职。越是责任重大的岗位,遇到的压力肯定会越大,就越需要敢担当。敢于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智慧加勇气,永远在状态,这便是担当,亦是忠诚。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不能只想当官不想担责、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实绩是检验能力的重要标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要求,强调“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确,党员干部没有“几把刷子”,仅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不可能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必须看他能否全力以赴推动工作落实和事业发展,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能力和实绩,二者辩证统一,能力创造实绩、实绩检验能力。这是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重要导向。实绩从哪里来?靠实干。干部干部,“干”字当头,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一个不实干的人,不适合当干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干出样子。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襟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念,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紧时间赶快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步步为营扎实干,在实干中体现能力,以实绩来检验能力。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把功夫下在平时,在一线考核干部,考用结合、以用促考,用好考核结果,解决突出问题。当然,也要辩证地看待实绩,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实绩、以历史的眼光看实绩、以全面的眼光看实绩,不仅注重发展速度,更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但注重“显绩”,更要注重“潜绩”,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多做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为民之事,多做重实际、出实招、求实效的务实之活。

良好的形象源于优良的作风。个人形象,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是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任何人都追求形象。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是党执政的中坚力量,个人形象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党,在公众眼里会不自觉地成为一种导向、一种引领、一种范本。所以我们强调“当官要有当官的样子”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样子”是好的形象,是群众欢迎的形象,不是外表,而是内在的表现。官的“样子”既是小问题,也是大问题,直接反映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关系到人心向背。党员干部形象既是个人品牌,也是作风的具体体现。群众口碑是干部作风的具体反映,干部作风好不好、平常表现怎么样,群众看得最清楚、体会最真切、最有发言权。特别是信息网络时代,形象效应很容易扩散,具有黑洞效应。因此,一些干部的形象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只要作风有问题的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肯定不会好。一般来说,在群众中形象好的干部,作风肯定也不会差,这样的干部可以放心使用。

第十五,为担当的干部担当,为负责的干部负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高压状态下,对于党员干部,各级党组织在严管的同时,也要加强厚爱,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体现在选人用人上,领导干部更要有定力,明辨是非,敢于亮剑,为担当的干部“开绿灯”,给负责的干部“兜住底”,替实干的干部“上保险”,进一步激发干部改革创新的激情和干事创业的活力。

让有为的干部有位。选人有准头,干部有奔头。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干部,有时候难免会得罪人,特别是改革创新是对思想观念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的“宣战”,需要各级干部敢于割自己的“肉”、动别人的“奶酪”,肯定会丢掉一部分选票、失去一部分支持,这样的干部用或不用,考验的是领导干部的担当、负责的精神。对那些在改革创新和推进发展中依法依规、勤勉尽责、出以公心、未谋私利而出现失误的,对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个性鲜明、不怕得罪人的干部,该提拔的坚决提拔,该使用的坚决使用,真正让担当有为的干部有位置。对于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要通过“能上能下”制度的贯彻落实,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导向,使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干部受到鼓励,使不敢担当、不敢负责的干部受到惩戒。

不让踏实干事者流汗又流泪。改革创新具有风险,确实需要牺牲个人利益,但对于敢于担当、大胆改革的干部,我们要保护他们,不能让他们既流血流汗又流泪。陈云同志曾这样概括我们党的用人之道:第一,了解人;第二,气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爱护人。今天,对于敢于担当的干部,领导干部除了重用,了解、宽容和爱护也很重要。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合理划定容错边界,允许“试错纠错”,要体现落实澄清问题、查处诽谤诬告行为等鼓励机制,给干事者以总结经验、重整旗鼓的机会,去其忧、励其志,对他们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怀、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当他们勇挑重担时,该鼓励的要鼓励;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该帮助的要帮助;当他们干出成绩时,该鼓励的要鼓励;当他们受到非议时,该撑腰的要撑腰。对于改革创新中有失误的干部,决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以宽阔胸襟和包容态度鼓励大胆试、放心闯,不求全责备,多点赞喝彩,在推进机制落实中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