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通识五千年最美古诗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瑰丽自然

大雅·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

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注释】

《江汉》一诗,出自《诗经》。《毛诗序》认为是尹吉甫所作,今人以其无据多不相信。后人考证,认为乃召(shào)伯虎奉命讨伐淮夷,得胜后所作。

①旟(yú):画有鸟隼的旗。

②汤(shāng)汤:水势大的样子。

③洸(guāng)洸:威武的样子。

④肇敏:图谋。戎:大。公:通“功”,事。

⑤用:以。锡:赐。祉(zhǐ):福禄。

⑥厘(lài):“赉”的假借,赏赐。圭瓒(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

⑦秬(jù):黑黍。鬯(chàng):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带柄的酒壶。

⑧稽(qǐ)首:古时礼节,跪下拱手磕头,手、头都触地。

⑨考:通“簋(guǐ)”,古代铜制的一种食器。

江汉

【大意】

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前路已经出动兵车,竖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栋梁。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赏析】

周厉王治国无方,导致了东方淮夷的入侵。虢仲领兵征讨,铩羽而归。

宣王早年算得上是“中兴之主”,御驾亲征,平定淮夷之乱。行至江汉之滨,宣王便停下,命召伯虎率军讨伐。召伯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伯虎因而作铜簋以纪其功事,并作此诗,以颂其祖召康公之德与天子之英明。

宣王亲征,驻大军于江汉之滨,西周大军浩浩荡荡,就像长江、汉水宽阔的水势。宣王是一位贤主,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得胜而归,就如这浩浩荡荡的长江、汉水,不到大海,绝不回头。而召伯虎讨伐淮夷能够成功,与宣王的雄才大略也是分不开的。

【拓展】

唐代杜甫有同名诗,基调与本诗截然相反,杜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历经磨难,北归无望,且生活潦倒的困窘和无奈。杜甫《江汉》全诗如下: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清末学者吴闿生对《江汉》一诗评价颇高,他在《诗义会通》中评价道:“以美武功为主,而无一字铺张威烈。后半专叙王命及召公对扬之词。雍容揄扬,令人意远。”

秦风·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亡

【注释】

这首诗出自《诗经》,被认为是一首“美中寓戒,非专颂祷”(清代方玉润语)的诗。今人认为该诗为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前人认为该诗为秦人所作,或为周遗民所作。此处取周遗民一说。

①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外。

②条:树名,即山楸。

③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④渥(wò):涂。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⑤纪:山角。堂:山上宽平处。

⑥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

⑦将将:通“锵锵”,象声词。

⑧考:高寿。亡:通“忘”。

终南

【大意】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也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赏析】

这里曾经是周的王都,这里有巍峨的终南山,山上郁郁葱葱,有山楸也有梅树。只可惜好景难长,繁华不再,如今的诗人也只能以遗民的身份来面对这未曾改变的景色和将要到来的那个人。世人皆道终南山险峻,为万众敬仰,可是,如此巍峨的高山来撑门面,只能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终究抵消不了那隐藏起来的心虚。

来者何人?应该是新来的君主吧!他身份尊贵,应该像这终南山一样,受到万民的仰慕。不过,他真的做到了吗?终南山物产丰富、宽广博大而又棱角分明,我的新来的君主是否也有这样丰富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严明的纪律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真的与终南山相差无几了。

惊疑不定的揣测,显示出的是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对于未卜的前途总是自然地流露出紧张的情绪。新来的秦君祝愿你富贵寿考,但也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

【拓展】

唐代王维曾作《终南山》赞颂终南山的巍峨、雄浑与秀美。全诗如下: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注释】

本诗出自《诗经》,相传是反映周公东征归来的作品,诗中表现了战士在归途思念家乡和胜利返归的喜悦心情。古人认为本诗是周公所作,今人多认为是戍边战士的作品。此处择取后一种观点。豳(bīn):通“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省彬县。

①慆(tāo)慆:久。

②蜎(yuā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蠋(zhú):一种野蚕。

③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

④施(yì):蔓延。

⑤伊威:一种小虫,俗称土虱。

⑥蟏蛸(xiāo shāo):一种蜘蛛。

⑦町疃(tuǎn):兽迹。

⑧熠耀:光明的样子。宵行:磷火。

⑨垤(dié):小土丘。

【大意】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哪儿车底下。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伊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新婚甭提有多美,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赏析】

他是一个征人,他随军东征已经很久了,在这个阴雨蒙蒙的日子,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他现在的情绪是从新婚不久后开始的,在新婚的喜悦还没有散去时,戍边的命令已经到了,他的征途就开始了。如今就要回到家乡,能够生还的喜悦,对家人的思念,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一直在他的胸膛里酝酿。

就要离开东方,心儿就飞到了西方的家乡,他兴奋地想着自己不再从事征战,更庆幸的是自己仍然活着。同去的战友,多半已经埋骨沙场。阴郁的情绪一闪而逝,将要回到家乡的兴奋冲淡了它。

三年以后的今天,家乡还是曾经记忆中的那个家乡吗?家园应该已经荒芜了,无人修剪的瓜蒌爬到房檐上结子,土鳖在屋里跑来跑去,蜘蛛在墙角结网,场院上印着鹿迹,磷火飞来飞去。但这都无所谓,无论如何那是他的家,而他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家而已。

他又想起了他的妻子,曾经美丽而年轻的妻子。他能够想象得出来,他的妻子操劳的样子,也能够想象她为思念他而叹息。往事不堪回首,一回首便如泉水般涌上来。妻子现在的模样他只能想象,三年前她的容貌他始终铭记在心。那天有黄莺在枝头报喜,他用白马把她接过门。他记得婚礼的仪式特别复杂,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疲累。雨水落在他的脸上,他看了看前方,眼看这就快到家了,真是“近乡情更怯”啊!只希望不再有战争,一家人不会再分离……

【拓展】

唐代王昌龄作有《闺怨》,从女子的角度描写了这种新婚不久,丈夫就远去戍边所带来的离别之苦,以及后悔之情。全诗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

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

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

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政治诗,作者是一场政变的参与者。作者认为桓叔能够取得成功,因生感慨,写就这首诗。扬:激扬。

①凿凿:鲜明貌。

②襮(bó勃):绣有黼文的衣领。

③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

④既:已。君子:指桓叔。

⑤云:语助词。

⑥皓皓:洁白状。

⑦命:政令。

【大意】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鲜明。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你到沃城一行。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洁白清幽。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你到鹄城一游。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晶莹。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总也不敢告诉别人。

【赏析】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桓叔好施德,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归焉”。七年后,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欲迎立桓叔。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作者是一位参与者,他身处桓叔的队伍当中,桓叔能否成功,对他也有不小的影响。他还是一位旁观者,处于事件之外的人总是看不了那么真切,处于事件中心的人却又看不清自己,处于事件边缘的作者便有了这次旁观的机会。

晋国的政局和形势,就像激扬的河水一样,曲折而动荡,每个人想到这里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些人没找到,有些人找到了。我们的旁观者认为自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就是那位白衣衫红衣领的贤者,就是桓叔,就跟随他来激浊扬清、稳定局势吧!

全诗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最终不得不退回曲沃,潘父被杀。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年后,桓叔的孙子完成了其祖父未竟的事业,是为晋武公。

【拓展】

《诗经》中的《扬之水》不止一篇,择另一篇如下:

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小雅·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

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注释】

《何草不黄》出自《诗经》。该诗描写了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艰险辛劳,表达了对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议,对苦难命运的控诉,讽刺了统治者征役不息,使人民受难,不如野兽。

①矜(guān):通“鳏”,无妻者。征夫离家,等于无妻。

②兕(sì):野牛。

③芃(péng):兽毛蓬松。

【大意】

有没有一种草不会枯黄?有没有一种日子不必奔忙?有没有一种人不用出征?而我只能往来经营走四方。

什么草不会黑腐?什么人活似鳏夫?可悲啊,我等征夫,不被当人如尘土。

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旷野不停步。可悲啊,我等征夫,白天黑夜都忙碌。

野地狐狸毛蓬松,往来出没深草丛。役车高高,满载征人,在那大路上疾驰。

【赏析】

这是一个关于征夫的故事,一个凄凄惨惨、悲苦无奈的故事。

在那条没有尽头的路上,他一直在前行,走过旷野,走过丛林,蹚过河水,越过高山;看到草木枯黄、腐黑,看到狐狸毛发蓬松,看到野兽惊慌而过。看不到的,是这条路的尽头;走不到的,是故园的门口,却仍要一直奔走,这实在是最大的哀愁。

走过万水千山,这是征夫的宿定命运。草木注定要黄、要黑,征夫也注定要一直走下去。草木枯黄乃物之本性,人生于世却并非只为役行,人非草木,焉能以草木视之。统治者的想法却并非如此,在他们想来,整个社会的人似乎就是为了被奴役而生。他的悲哀,又何尝不是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的悲哀?

他们不是野牛、老虎,更不是越林穿莽的狐狸,却要与这些野兽一样,在旷野、幽草中相伴终年。难道他们生来就与野兽同命?他们也还是人啊!

抱怨终归只是抱怨,贱命如草芥,偷生同禽兽,既为征夫,终究还是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在征途中结束自己的一生,在路上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他们唯一的归宿。人非草木、禽兽,却终归沦为了战争的工具。

没有希望,无从改变。痛苦泣诉,这唯一能做的事情,也不过是把心中的悲苦讲出来而已。

【拓展】

唐代李益的《从军北征》描绘了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人通过剪裁、加工,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全文如下: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