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内向不是病
病由心生,只有找到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达到自我疗愈的目的。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心理方面的障碍而感到羞愧。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心理调节,而不是专业的心理治疗。通过多种渠道,我们可以完成自我疗愈。
在我国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中,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则是养心。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不同的曲折坎坷,这就需要我们能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疗愈体系。这样在面对挫折时,我们才可以借助内心的力量得以康复。
自我疗愈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重新定位,它传达的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理念。而自我疗愈,其主要的疗愈对象是现代社会的心理亚健康人群,遵循的治疗理念是心病还需心药医,讲究重视内心和顺应自然。
心病还需心药医,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说内心受伤后,需要找到相应的受伤部位,分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在古装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人相思成疾,不管家里人如何劝慰,都没有办法让他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找来他相思的对象进行适当的劝慰,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由心生,只有找到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达到自我疗愈的目的。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心理方面的障碍而感到羞愧。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心理调节,而不是专业的心理治疗。通过多种渠道,我们可以完成自我疗愈。
关于内向,郭沫若在《集外·从典型说起》中写道:“粗枝大叶地说来,内向型的人,体格瘦削,精神孤独,爱驰骋玄想。”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内向仅仅是气质类型中的一种指向。在著名的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对内向型性格的表现有具体的描述:“内向的人多表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倾向于做事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很少有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焦虑、紧张、易怒还有抑郁。睡眠不好。具体表现与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环境诸因素有关。”
自古以来,文人都崇尚“静”。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外向之风,似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外向的人,而不善言辞的内向者则被无情地打上失败者的烙印。所有的励志书都在教导内向者如何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加外向,更加热情积极。
然而,外向、内向与成功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内向是一种病吗?内向者就注定失败吗?答案是否定的。内向和外向究其根本,不过是人类性格的不同表现而已,一个是外放型的,一个是内敛型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优劣之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讲,外向的人总是在不停地尝试不同口味的食物,而内向的人则总是不慌不忙地品尝自己喜欢的食物。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外向和内向两种性格特征,只不过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更多地表现出外向的性格特征,有的人表现得比较内向而已。我们生而不同,这很正常。所以内向并不是一种病,相较于治疗和改变,也许内向更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
第一节 被动攻击型人格
杨硕在一家制药厂做推销员,最近他被领导降级后,时常在家里喝酒生闷气,也不去上班。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找他们共同的好朋友陈雨来帮忙。
陈雨没事时总喜欢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听了杨硕妻子反映的情况后,就前往杨硕家,想约他出来聊聊。起先,杨硕认为被降级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不想在这时去见陈雨。后来在妻子的百般劝说下,他才勉强答应。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见面当天,杨硕一看到陈雨就非常生气地对她说:“你是不是看我被降级了,特地来讽刺我的?看我的笑话?”这话把陈雨噎得说不出话来,她感觉自己真是好心被当作了驴肝肺,为什么要多此一举。于是她扭头就走,留下杨硕一个人在餐厅里坐着。
但等陈雨平静下来后,她回想刚刚杨硕的行为举止,又仔细回忆了自己曾经看过的心理学方面的书,想到杨硕可能是“被动攻击型人格”,如果不和他好好沟通,他的问题是不会得到解决的。于是她决定回去再看看杨硕的表现,如果自己分析得不错,此时他应该正坐在餐厅中发呆,心里或许还有些悔恨。果然,当陈雨再次走进餐厅时,看到杨硕一个人面无表情地坐在座位上。
陈雨在他对面坐下后,耐心地对他说:“我们是朋友,你出了事,我怎么可能专门来嘲笑你呢?”杨硕后悔地说:“请你原谅我刚才的行为,我只是心里有怨气,抱怨妻子逼我来见你,并不是有意针对你。”陈雨轻声细语地问:“你能不能告诉我,在工厂里究竟出了什么事?你为什么会被领导降级了?又为什么不去上班?”杨硕答道:“其实不是我不想上班,是他们在针对我,有意刁难我。”
陈雨继续追问:“他们为什么要刁难你?你觉得自己的工作表现和成绩如何?”杨硕答道:“我也不是很清楚,应该还行,至少我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了。”陈雨接着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厂领导会把你降级呢?这是不是说明你这段时间其实工作效率并没有那么高呢?”杨硕听后,语气有些生硬地答道:“这样也不能怪我,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哪里做得不好。是那些领导太过专制,他们都是一些老顽固,听不进别人的一点意见。每次他们让我做什么,根本不许我提出一点想法。后来我就什么都不说了,只要我觉得不对就不再去做。”随后陈雨又问了他一些其他问题,然后两个人的交谈就结束了。
告别杨硕后,陈雨又和他的妻子取得了联系。在电话中,杨硕妻子对陈雨说:“虽然你是我们的好朋友,但是杨硕平时在你面前的表现并不是他本来的样子。在工厂,每次领导给他分配任务,他总是什么都不说就接受。但他会在背后抱怨领导,又或是不好好工作,也不把领导的安排当一回事。甚至有一次在订货会上,他还迟到了一整天,导致工厂损失严重。他平时在家也是如此,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不管你说什么,他虽然不会正面和你冲突,但往往答应得好好的,然后就撒手不干,这样做其实比正面争吵还要气人。”
杨硕的行为表现其实是典型的“被动攻击型人格”。他不会主动、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而是在背后做出攻击性的言语和动作。他的反击是被动的、消极的、“阳奉阴违”式的,而这种反击模式的根源则基于他的内向性格和自卑倾向。
“被动攻击型人格”总是多情的,因为太过敏感,需要加强练习钝感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比较隐蔽而被动的行为方式,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攻击性人格障碍。患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在面对别人的提议时,会毫不犹豫地表示“可以”“好”“没问题”,但是一旦等到行动的时候,却又会拖延、推诿,甚至充满敌意和攻击性。比如,杨硕故意迟到、故意不上班、故意刺激陈雨等。
他们不能为自己的不满情绪找到合理的宣泄途径,而是将其隐藏起来,随后采取只有自己了解的方式达到宣泄的目的,进而取得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事实上,他们的这种表现恰好将自己的幼稚、自卑和消极抵抗情绪暴露无遗。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起伏不定、令人捉摸不透;行为举止非常刻意;对于规则、制度、权威等没有正确的认知;对于自我能力和表现有着强烈的不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是处于矛盾的状态。他们多数内向、孤独、冷漠,在面对别人的好意时,常常会反驳“凭什么要听你的”,不仅让别人尴尬,也暴露出内心的自卑与顽固。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恰恰也是他们强烈渴望认同感与获得关注的一种方式。为了保护自己自卑、脆弱的内心,他们常常将自己包裹在厚厚的铠甲中,将被动转化为消极的攻击,从而避免伤害。他们就像刺猬,别人稍一靠近,就会紧张地竖起自己的尖刺,而他们内心的柔软却鲜少展示。在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不安全、抱怨和对立性的攻击。
静静是个自卑的女孩,小时候,妈妈总是唠叨她太内向,并且在外人面前也是毫不避讳地说她,这让静静感到非常压抑和难过,而且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会说话和交际。慢慢地,她变得越发敏感,别人一句无心的话都可能让她难过很久,她还会因此竖起自己尖锐的“刺”。对此,有的同学说她:“看着挺内向文气的一个女孩,说话怎么老是感觉带刺呢。”
像杨硕和静静这样的“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人,如果程度较轻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整:
第一,在家人或朋友的帮助下,敞开心扉,坦诚地表达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确定自己最想达到的目标。第二,明确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有的地方不如别人,但也没有必要一味地委屈自己,取悦别人。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当然,在说“不”之前,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确定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第三,学会合理地疏导和发泄自己的情绪,避免使用一些过激的方法。第四,当自己不十分认同别人的观点时,要给对方机会进行解释,而不能直接否定,以免引起不良后果。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人应当树立自信,不要故步自封,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如果一直不与其他人沟通交流,那么和这个世界的分歧就会越来越大。
第二节 自卑与自负
内向的人多数拥有聪明、沉稳、喜欢思考等特质,这些特质能够帮助他们超越外向的人,最终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如果一个人具备内向性格,那会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内向的性格有时又是“心理疾病滋生的温床”,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自卑。
关于自卑,心理学家阿德勒对其有特殊的解释,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而这也就注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多多少少都有自卑感的存在。这也被叫作自卑情结。”
除此之外,对于自卑,阿德勒采取了两种相联系的用法,他认为:“首先,自卑情结指以一个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其次,自卑情结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自卑情结是由婴幼儿时期的无能状态和对别人的依赖引起的,对人有普遍意义,是能驱使人成为优越的力量,但又是反复失败的结果。自卑情感,可以通过调整认识、增强自信心和给予支持而消除。”
在现实生活中,自卑者的主要表现有:没有形成一种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而且极度缺乏自信。不论别人说什么或者做什么,他们都会赞同、附和,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理诉求。这种自卑的心理又使他们极度敏感,一旦出现什么错误,就会认为是自己造成的,进而更加内疚、自责。
吴杰是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大二学生,自从来到这里,他的自卑倾向就一天比一天严重,原本就内向的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原来,他的家乡在中部地区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他的父母都是非常朴实的农民,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他虽然是以市第一名的身份进入这所学校的,但当他在第一堂英语课上听到其他同学地道的英语发音,他之前十几年塑造的自信心立刻瓦解了。
从那天起,他每天早起在校园僻静的角落里苦练口语,但依然会被室友打趣,说他再怎么练还是透着浓浓的乡音。这让他更加不敢在别人面前开口讲英语,也不敢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
此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吴杰会在同学叫他一起出去玩时婉言拒绝,几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叫他一起出去玩了。不久,班里开始有了“吴杰不合群、吴杰家里特别贫困”等传言,这让吴杰感到非常窘迫和难堪。
为了掩饰和改变这种状况,他开始向父母撒谎要钱,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去吃喝玩乐,他开始追求所谓的高档生活。有时,他也会外出打工赚更多的零用钱。但是这些努力都没有让他摆脱贫穷和自卑,也没有赢得同学们对他的尊重,他反而因为欺骗了父母,心中更加自责。
他感到非常无助和绝望,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办法改变现有的一切,未来可能都要生活在这种自卑中。
其实,就吴杰的情况而言,他属于适应障碍伴随的自卑。进入大学时,他虽然家庭贫困,但有着市第一名的身份,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他深受老师、同学以及家人的喜爱。而进入北京这个大城市后,首先,英语口语发音不标准的问题,严重打击了他的自信心;其次,在与同学们相处时,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于这个城市所有的一切自己都显得格格不入。
受到这种挫败与落差的双重打击,再加上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他心中的自卑不断加重。
正如吴杰所表现的那样,有自卑感的人总是极度轻视自己,认为自己无论哪方面都没有办法超越别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得当,运用正确,它会帮助人们克服并超越自卑,去寻求一种优越感,进而取得成功。然而,如果处理得不好,就极有可能演化为不同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比如抑郁、躁狂、强迫等,而自负也是后果之一。
自卑和自负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们分别是人类情绪的两个极端,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互相转化或是相互融合,让人变得更加矛盾复杂。内向的人容易将自己置于自卑与自负两个自我认知的极端倾向中,封闭自我,拒绝或不屑与别人交流,但同时又极度渴望交流。因此,自负是自卑的另一种极端表现。
谢婷婷也是一名大二学生。她不但长得漂亮,而且由于从小学习舞蹈,所以身材很好,看起来非常有气质。与家里贫穷的吴杰不同,谢婷婷的家庭非常富裕。她的父母亲共同经营着一家大型企业,因此她每个月都有充足的零用钱。
谢婷婷在进入大学后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学校舞蹈队,并且凭借长相和身材获得了众多男生的青睐。这些让谢婷婷骄傲不已,她认为自己气质这么好,又这么会打扮,是时尚的宠儿。因此,她慢慢地开始对班里一些女同学的穿着指手画脚。她时常当着众人的面说某个女同学穿衣服没有品位,甚至很低俗,等等。
不仅如此,她还会在众人面前公然谈论某个曾经追求过她的男生,说对方只知道送花、请吃饭等自己看不上的方式,除了献殷勤之外什么也不懂,自己对这些根本不屑一顾。
在宿舍里,她总是趾高气扬地让室友为她拿东西或是做其他事情,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围着她转。在舞蹈队同样如此,对于自己并不擅长或不熟悉的事,她也总要横插一杠,当别人对她提出不满的意见时,她就会认定那是别人嫉妒自己,不予理睬。
对于谢婷婷的这些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将其认定为自负。一般来说,自负的人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能力和水平。不同于自卑,他们通常拥有过度的自信,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一切均采取不信任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自负性格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如家庭溺爱的教育方式,常常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自视甚高,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更不懂得尊重别人。但是,归根结底,潜藏在自负者心底深处的是深深的自卑感。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像“被动攻击型人格”那样,他们通常会采用一种“外强内弱”的形式来掩饰内心的虚弱无力。比如,上文中的谢婷婷,虽然父母经营一家大企业,有着花不完的零用钱,但是,她从小很少能见到父母,更不要说在他们面前撒娇了。她有钱,但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其实,她很羡慕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正因为羡慕,因为自己得不到,在极度强烈的自尊心的驱使下,她选择以自负的表现来保护自己。
第三节 安全感的真实面目
田红和陈明是好朋友,田红非常娇小可爱,而陈明则长得高高大大,因为有些胖,让她看起来更加强壮。但是,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是娇小的田红胆子更大一些。比如,晚上跑步,有时陈明在忙其他事情,田红就会一个人在街道上奔跑。而当田红有事不能和陈明一起跑步时,陈明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独自去跑步,更不会一个人出去闲逛。
田红曾对陈明的这一表现非常疑惑,她问陈明:“你为什么不能自己一个人去跑步呢?”陈明简单明了地回答:“因为害怕呀。”田红更加疑惑了:“街道上灯光那么亮,你害怕什么呢?”陈明说:“不知道,就是很害怕。说来也奇怪,有时候你说晚到一会儿,让我先去跑,我就没有那么害怕。因为我知道,你一会儿就会过来。或者有时候你比我跑得快,我们相隔一两条街道,我也不会害怕。因为我知道,不管出了什么事,只要我大叫一声,你就会赶过来。可是如果你晚上不和我一起跑步,我就会很害怕一个人出去。”
听完陈明的这番叙述,田红无奈地笑着说:“瞧你长得这么安全,应该是人家害怕你才对吧。”陈明答道:“话虽如此,但我就是害怕,而且没有办法克服,也许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吧。”田红若有所思地点头道:“有道理,你心中所谓的安全感,大概就是知道我会来,即使暂时只有你一个人。或者你知道我就在旁边,即使和你有一定的距离你也会心安。”
安全感一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在弗洛伊德看来:“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而弗洛伊德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在他的研究中,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影响。他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非常依赖父母,他们的安全感主要来自父母的陪伴和照顾。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必须离开父母,独自面对社会。这种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会让他们时常感到孤独和不安全,而适应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差的人,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一个人缺乏安全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的心理成长就会呈现出一种停滞状态。而那些有安全感的人,往往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感。在此,我们需要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进一步分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安全感这一心理学概念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他在分析了具有安全感和缺乏安全感的个体表现后,得出了一系列影响至今的重大结论:
第一,在儿童时期的安全感形成因素中,父母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安全感和儿童后期神经症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在决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安全感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甚至可以被看作心理健康的“代名词”。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而言,外界事物的大多数影响在其看来,都是以一种不安全的形式出现和被解释。他们多为内向、自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以敌对,甚至是“恶意”的情绪揣测别人。而具备安全感的人,对一切刺激物都有较高的接纳感和包容度,他们为人处世更为乐观和热情。第三,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除了空气、水、食物、性等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有一些层次更高的需求。他将这些需求概括为不同的需求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即生理方面的需求之后,第二层次的需求便会自然而然地凸显。而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马斯洛在其心理学研究的后期,甚至还将“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作为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
对于普通人而言,所谓的安全感就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那种安定的感觉。安全感常常由于个体的不同而依据不同的事物和条件分别建立,而这些事物和条件成为构建自身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一旦它们出现崩塌,安全感就可能随之消失。而如果这些事物和条件一直能维持较为稳定的状态,那么安全感也将持续而稳定地存在。
这种“一脉相系”的关系影响着内向的人,女孩子表现得尤为明显。内向的女孩子无论生活还是爱情和外向的人相比,她们普遍缺乏安全感,有的人甚至还会因此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她们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去寻找全新的安全感来源,而是仍然依赖着之前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事物。这样的依赖会让她们与自身的真实需要产生较大的距离。比如,一个女孩子有着严重的“恋父情结”,她希望恋人能够代替父亲的角色,像父亲那样宠爱、包容自己,而一旦恋人没有那样做,她就会认为恋人不再爱她,在爱情中丧失安全感。
尹慧是一个30岁的大龄女青年。她身边的同学朋友都相继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其中有一位高中同学,孩子都已经6岁了,这些都让尹慧在工作之余感到深深的焦虑。
于是她邀请闺蜜到咖啡厅相聚,帮忙分析一下自己的状况。她向闺蜜诉苦道:“我真羡慕你们啊,论学历,我是研究生毕业,不算差。论长相和身材,我虽然不像明星那样出众,但也算面容姣好。论性格和脾气,我这么温柔,又会做饭,简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现代贤妻良母,可是为什么我总是遇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呢?”
闺蜜赵恩听后哈哈大笑,然后问她:“对呀,正如你说的那样,既然你这么优秀,可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就是没有谈恋爱呢?你有没有想过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尹慧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说:“在我小时候,因为父亲出轨,我的父母离婚了。后来我和母亲相依为命直到现在。其实,我一直都不敢相信那么恩爱的夫妻会离婚,而且父亲对母亲总是百依百顺,对我也是慈爱有加,这样的人竟然会出轨。这让我很害怕,害怕自己也会像母亲那样,遭遇爱人的背叛。每次一想到恋爱和婚姻,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笼罩在心头。赵恩,我似乎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去相信一个男人。”
在现实生活中,像尹慧这样的女孩子越来越多,因为曾经在情感中遭遇过背叛或挫败,因而在面对一段新的感情时畏首畏尾。她们的内心深处是敏感、细腻、渴望被爱的,但同时她们缺乏安全感,害怕背叛。
另外,还有一种女孩总是不够自信,觉得对方太优秀,自己配不上,进而在感情中缺乏安全感,总是患得患失、不能很好地享受爱情的甜蜜。如果仔细观察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发现她们大多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她们害怕现在,也害怕未来;害怕付出,也害怕得到,她们总是无法尽情地享受当下拥有的美好情感。
因此,对于那些内向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应当明白与其终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中,不如鼓起勇气给自己和别人一个机会。缺乏安全感的人不能将改变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需要为自己的幸福多做一些努力,多付出一些实际行动,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倾诉,将“缺乏安全感”作为习惯性的借口。毕竟,世界上最大的安全感不是拥有金钱,也不是找到一个人来守护自己,而是不再依赖别人,相信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努力赢得尊重和自信。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予自己,别人只能在我们获取安全感的过程中给予指引、鼓励和陪伴而已。
第四节 并不全是你的错
年岁渐长,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我们会恍然发现,“你以为外面有谁,全是你自己”这句话简直太形象了。归根结底,人的一生主要是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做斗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和自己的各种情绪磨合并且适应它们,必须尝试着压制自己的一些欲望,改正软弱、懒惰等各种不良习惯,必须不停地反省自己并且重新认识自己,将自我推翻后重建。最终历尽磨难,才有可能成为曾经想要成为的样子。
青年电影人左刘季一曾经说过:“不要总在否定自己的过去。若如此,你的一切今日,将成为永远被明日否定的昨日。”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和自我斗争的过程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会将所有的错误揽在自己身上,不能原谅自己。
他们不信任自己,也不相信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他们最常说的话是“我做不好”“我做不到”“我太没用了”,用言语为自己的心灵和行为套上无形的枷锁。同时,他们也给自己的心灵之门挂上一把沉重的锁,将自己和外界世界隔离开来,沉浸在对自我的否定中无法自拔。
某天,蓝天心理咨询室来了一个女孩,她刚走进咨询室,便痛苦地对咨询师莎莉说:“你快救救我吧。我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看不到一丝活下去的希望。”莎莉听了慌忙站起来安抚她,让她坐下后说道:“希望你可以冷静一下。既然你来到这里,那么请你相信我一定会帮助你。不过,你能否告诉我应该怎么称呼你呢?”
女孩听后不好意思地笑了,说道:“对不起,我实在太痛苦了。您可以称呼我阿迷,我是一名银行职员,但是我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做不好。我很讨厌自己,心里感觉非常压抑痛苦。”
这时莎莉关切地问道:“你能具体地描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吗?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阿迷说:“其实我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大概在6岁之前,我可以说是家里的小公主,妈妈和姥姥都非常疼爱我。后来,爸爸因为工作从外地调回了县城。但爸爸脾气非常暴躁,由于之前常年不在家,我和他不是很亲近,所以爸爸并没有像妈妈那样宠爱我,反而总是用成年人的标准苛责我、打骂我,而且不允许妈妈和姥姥插手。”
说到这里,阿迷的情绪有些激动,莎莉赶紧安抚她说:“别激动,慢慢说,后来怎么样了?”沉默了几分钟后,阿迷继续说道:“后来弟弟出生了,爸爸对我更加严厉。记得弟弟3周岁生日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爸爸当着家里所有亲属的面骂我‘没用的家伙、长得这么丑,连弟弟都看不好,难道以后还能指望你吗?’我稍一回嘴,爸爸就动手打我。从那以后,爸爸更加不喜欢我,喝醉酒后,总是说我越长越丑,一无是处。他还不让我和同学们一起玩,原因也是我长得太丑,不配和他们一起玩。”
此时,阿迷已经泣不成声。说出这么一番痛苦的经历,她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啊!莎莉轻轻抚摸着阿迷的肩膀,并给她递去纸巾。因为她知道阿迷压抑得太久了,需要发泄一下。
终于,半个小时后阿迷的情绪渐渐平稳下来。她抬起头对莎莉说:“谢谢老师,哭出来感觉舒服多了,我们可以继续了。”莎莉说:“好的。那么,接下来你在学习和工作中又遇到了哪些事,让你变成刚刚进门时的崩溃状态呢?”
阿迷继续说道:“后来我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像父亲说的那样越长越丑?不然为什么小时候大家都把我当小公主,如今却越来越不喜欢我了呢?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我一直都是班里最孤僻的学生。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会感到很自卑。总觉得自己长得丑,而且那么乏味,也不善于交际,不像其他同学可以谈笑风生。有时候,我自己都不想和自己做朋友,也不敢和自己喜欢的男孩子说话。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那么出众,所以老师对我也没有特殊关照。想到这里,我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阳光,也非常不解,自己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糟糕?”听到这里,莎莉终于找到了阿迷的心理症结。
其实,阿迷更需要的是一些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在她爸爸从外地回来之后,她一下子从小公主变成了“一无是处”的孩子,这种落差对她而言是一种很大的刺激。尤其在后来的日子里,处于成长期的阿迷一直被爸爸否定和打击。一直生活在被否定的环境中,使她的心态发生了改变。为了获得爸爸的喜爱,她不断地反思,想做得更好,但适得其反,得出了“是自己不够好”“都是自己的错”的结论。她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旋涡,认为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什么都做不好。
随后,莎莉为阿迷开出了第一张“药方”——“晚上回去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优点。至少写出10条,每天都要朗读几遍。”莎莉老师的这个“药方”让阿迷有点摸不着头脑。
最初,她坐在书桌前根本无从下笔。后来,她尝试着鼓起勇气写上一条,然后再写两条、三条……在写的过程中,她渐渐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而且自己笑起来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说话的声音也挺好听的,等等。写完10条后,阿迷却有些羞愧了。
她想自己是不是太过自恋了,她怎么会有这么多优点呢!但是,她依然将写出的10条优点大声地朗读了几遍。结果,那天晚上,她睡得特别香甜。
此后,她又去莎莉老师那里进行了几次咨询,慢慢地,她变得开朗、自信、大方了,而记录并朗读自己优点的习惯,她也一直坚持着。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阿迷并不是个例,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有和她相似的遭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还没有迈出第一步就先急着否定自己。其实如果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自我否定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方法和动力,它表现为对自身缺点和不足的坦诚相待。
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一个人经常将“我不行”挂在嘴边,长期被这种情绪感染,就会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并在社交、人际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很难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特别是那些内向的人,即便自己很优秀,但在遇到某些事或某些人时,往往会表现得没有自信。尤其是在犯错之后,总会产生更多的愧疚和自责,最终导致对自我能力的全盘否定。所以,自我否定并不是否定人生的全部,而是从某个角度出发,学会自我批评,敢于自我否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那么,对于阿迷这样的人,除了积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寻找自身优点之外,还必须明白的是:第一,人无完人,可以容许自己有缺点,容许自己失败,接受自己所具有的本性和现有的状态,容许自己有一些不良的情绪和不好的表现。毕竟世界上最成功的运动员,也是世界上失败次数最多的运动员。第二,学会适当结合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第三,勤加锻炼,多与别人接触。厘清思路,看清自己存在的根本问题,脚踏实地,努力改变自己。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无论是对自我还是对别人,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肯定别人,否定自我。让焦虑的自我正视存在的种种状况,哪怕有些状况真的很糟糕,时刻不忘告诉自己:慢慢来,别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