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军师联盟:与司马懿同行的谋士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好评如潮。在历史上,的确有一群与司马懿一路同行的曹魏谋士,他们身居枢要,参谋军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算无遗策,凭借杰出的智谋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本章我们就来介绍其中的几位:吴质、刘晔、刘放、孙资,他们或者是司马懿的盟友,或者是与司马懿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一定要说司马懿身边形成了一个军师联盟的话,这几位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员。
曹丕“四友”之一:吴质
曹丕身边有四个主要助手和谋士,当时的人称之为曹丕的“四友”。“四友”之首叫陈群,字长文。陈群这个人品行端正,德高望重,所以地位一直在司马懿之上。曹丕把他比作“颜回”,对他非常尊重。陈群和司马懿一样,出自世家大族,曹操的时候,陈群就统领丞相府东西曹。曹丕称帝后,陈群官居尚书令,司马懿是他的助手。
“四友”中的另外两位叫吴质和朱铄。我们这里要介绍的主角就是吴质。吴质出身寒微,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强烈的名利心,喜欢攀附权贵,不注意搞好与基层群众的关系,所以,即便是后来身居高位,封侯拜将,家乡的人也不待见他。不过,吴质文章写得好,得到了曹丕的赏识,不光是曹丕,曹植也很看重吴质,想拉拢他为自己效力。后来,吴质外放做地方官,先为朝歌长,后为元城令(大县有令,小县有长),回来述职的时候,曹植还请他吃饭,还给他写条子,希望吴质能为自己效力。吴质擅长搞应酬,跟曹丕兄弟关系处理得都不错,但他真正效力的人是曹丕。
在曹丕与曹植争夺太子之位期间,吴质是给曹丕出谋划策的重要谋士,当时的司马懿并不在曹丕身边,而是给曹操当办公室主任(主簿)。一次,曹丕想找当时在外当朝歌县长的吴质商量事情,但按照朝廷的制度,曹丕是不能与外官私下相会的,所以曹丕冒着风险,把吴质藏在箱子里,运进自己的府邸。由此可见,曹丕在谋划上多么依赖吴质。不过,这件事儿却被曹植的亲信杨修知道了,他还跑到曹操那里打小报告。曹丕知道事情败露之后,非常紧张,吴质倒沉得住气,给曹丕出主意:“你怕什么啊?明天用箱子装上绢帛运进府,杨修那小子肯定还要告密,你老爸就会派人来检查,查不到杨修那小子就有罪受了。”曹丕依计而行,曹操果然派人来检查,结果查无实据,所以曹操对杨修起了疑心。杨修最后为曹操所杀,与中了吴质的招也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为老爸送行。曹植有才,在大马路上当众发表演讲,颂扬曹操的功德,慷慨激昂,文采飞扬,万人瞩目。曹操听了也非常高兴。一看曹植表现得这么出彩,曹丕一脸的沮丧,满怀的惆怅。吴质见状,便凑到他的耳边说:“大王出发的时候,你要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保准管用。”曹丕按照他说的,一边跪拜一边哭,把曹操和身边的大臣都感动得唏嘘不已。大家都觉得曹植虽然嘴上说得好听,但赤诚之心不如曹丕。正是因为吴质的精心谋划,曹丕才战胜了曹植,成为老爸的接班人。所以,曹丕对吴质是非常信任和亲近的。一次,他找吴质、曹休来聚会,让自己的老婆郭氏出来跟大家打个招呼,按照规定,吴质等人是不能正视郭氏的,但曹丕特许“你们可以抬头看我老婆”,这说明他把吴质当成了自家人,一点都不见外。
曹丕继位成为魏王时,吴质的职位还不高,只是个长史,曹丕特意写信安慰他,说当年跟我一起在渤海郡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旅游的人,在世的还有三个,曹真、曹休呢都封侯拜将了,只有你还屈居下位。我惭愧啊!曹丕称帝之后,吴质封侯,官居北中郎将(类似准将),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使持节的意思就是享有杀伐大权。不过,吴质这个人虽然有谋略,但有点小人得志便猖狂,缺乏司马懿的心胸和气度,说白了就是不会做人,在官场上吃不开。所以,他虽然帮助曹丕战胜曹植,功不可没,但地位却在陈群、司马懿之下,后来曹丕去世的时候,也没有让他进入辅政大臣的权力核心圈。吴质的这个缺点从下面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吴质到洛阳去朝见曹丕。曹丕为了表示自己对吴质的恩宠、礼遇,就安排文武官员们到吴质家里搞隆重的欢迎宴会。大家喝得高兴,吴质自己也有点喝高了,就想找点乐子助兴。上将军曹真比较胖,中领军(禁卫军统领)朱铄,也是曹丕“四友”之一,比较瘦,吴质就拿他俩找乐子,叫来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拿肥瘦说事。曹真一听就急了,咱可是皇族,哪能让你这么戏弄,冲着吴质发飙:“你是想领着你的家兵跟我决斗吗?”其他人见状赶紧劝架:“吴将军,你如果想让上将军认肥,自己就要认这个瘦啊!”这话等于火上浇油,说这话的人不知道是想劝架还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跟着起哄。曹真听了更气了,瞪着眼,拔出刀,对着表演脱口秀的艺人指桑骂槐:“你要再敢轻薄,我砍了你!”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坐了下来。吴质一听坐不住了,按着剑说:“姓曹的,你连屠夫案上的肉都比不上,我吞你不噎嗓子,嚼你不塞牙。你还敢凭着皇族身份在这耍横?”这时候,另一个被戏弄的主角朱铄也坐不住了,站起来说:“陛下让我们来欢迎你,何至于此呢?”吴质闻言呵斥道:“姓朱的,谁让你站起来的?”其他人一看这场面,赶紧回到自己座位上坐下了。但朱铄也是暴脾气,气得拔剑砍地,结果欢迎宴会不欢而散。
吴质这么一闹,不仅得罪了同事,也让他的老板曹丕很没面子。为人处世这么差劲儿,一点不懂得识大体,顾大局,实在是难当大任。所以,吴质于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去世之后,谥号是“丑侯”,说他仗势欺人,肆意妄为,跟个跳梁小丑似的。吴质的儿子吴应不干了,替老爸鸣不平,申诉了二十多年,才把吴质的谥号改为“威侯”。不过,吴质比较推崇司马懿,他曾对魏明帝曹叡说:“司马懿这个人忠心耿耿,谋略过人,大公无私,是能够安定社稷的股肱之臣。至于那个陈群,一天优哉游哉的,过得挺潇洒,但不是当司空的料啊!待在那么重要的岗位上却不管事儿,用句俗话说‘占着茅坑不拉屎’。”曹叡还真听进去了,第二天就下旨批评陈群,让他勤奋工作,在其位谋其政。
汉室宗亲、料事如神的刘晔
刘晔和刘备一样,是汉室宗亲,他的先祖是光武帝刘秀的儿子阜陵王刘延。刘晔这个人胆识过人,智谋超群,算无遗策,是个非常杰出的谋士。作为曹魏政权的三朝元老,刘晔对形势洞若观火,出谋划策,所言必中。跟他比起来,吴质那点心眼只能算是雕虫小技,刘晔贡献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方略。
刘晔七岁的时候,母亲病逝。临终前,她把刘晔以及刘晔的哥哥、九岁的刘涣叫到跟前,说:“你们老爸身边的侍者谄媚、害人,我死之后,担心这个人祸乱我们的家。你们成年之后如果能铲除这个人,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刘晔母亲说的这个侍者,估计就是刘晔父亲的一个小妾或者侍女,跟正妻争宠,女人争风吃醋,结下了梁子。所以,刘晔的母亲去世前还念念不忘,让儿子替她报仇。过了几年,刘晔十三岁,他哥十五岁,古人十五岁就算个小大人了。刘晔就跟哥哥说:咱妈死的时候叮嘱的事儿,现在可以做了。刘涣也不是孬种。“没问题!”刘晔破门而入,杀掉了那个侍女,掉头而去,到母亲的坟前去告慰亡母的在天之灵了。家里乱成了一团,刘晔的父亲暴跳如雷,派人去追拿刘晔。刘晔回来之后对老爸说:这是我妈临终前叮嘱的事儿,我没跟您请示就擅自执行了,甘愿受罚!刘晔的父亲吃了一惊,这个儿子不是一般人啊,也就没追究这事儿。许劭是当时的人物点评专家,当时正在扬州避难,可能是听说了这件事儿,给了刘晔一个好评——“有佐世之才”。
扬州这个地方有很多黑社会老大,在当时的乱世中,也可以说是地方小军阀,拥兵自重,称霸一方。其中最牛的是一个叫郑宝的人,骁勇果敢,非常有才干。郑宝觉得北方太乱了,就想裹挟当地老百姓,跟自己一块去江南避乱。但这个工程太浩大了,仅凭郑宝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郑宝想让出身高贵、在地方上又有一定名望的刘晔出头,号召大家跟着自己一块去江南。这时候,刘晔已经二十多岁了,他不想替郑宝背这个黑锅,搞得乡亲们都离乡背井,客死他乡,但又不知道怎么过这一关,所以内心非常忧虑。恰好在这个时候,曹操派使者来到扬州调查某些情况,刘晔知道消息后,眼前一亮。“机会来了!”刘晔跑去见使者,跟使者讨论内外部形势,最后还邀请使者到自己家里住上几天。曹操的使者来了,郑宝作为地方一霸,有头有脸,不能不露面啊。于是,郑宝带着几百人的卫队,抬着好酒好肉来刘晔家里拜见曹操的特使。
刘晔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安排自己的仆人招呼郑宝的手下,坐在门外,自己在里面陪郑宝喝酒。刘晔事先已经安排好了杀手,让他们听到行酒令的信号就动手。可是,这个郑宝不爱喝酒,为人机警,他知道这可能是鸿门宴,所以在酒席上密切注意周围的动静,随时准备应付意外变化。这样一来,负责行酒令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刘晔急了,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杀掉郑宝,无异于放虎归山,他抽出自己的佩刀,冲上去砍杀了郑宝,并斩下郑宝的人头,号令门外那几百个郑宝的卫兵,吓唬他们说:曹公有令,谁敢反抗,就跟你们老大一个下场。这几百个卫兵群龙无首,四散而逃,跑回郑宝的营地。郑宝的营地里还有好几千人呢,要是这几千人回来给郑宝报仇,麻烦可就大了。刘晔一不做二不休,骑上郑宝的马,带着几个仆人赶到郑宝营地大门口,把其中为首的人都叫了出来,跟他们讲明利害关系。这些人都被刘晔镇住了,心想这主儿比郑宝还狠,索性把刘晔迎了进去,推举他为新老大。这就是乱世,性命随时可能丢掉,老大随时可能换人。
换作一般人,有机会当老大,肯定求之不得。但刘晔是个聪明人,对当时的形势看得很清楚,他知道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苟延残喘,自己又是汉室宗亲,再掌握一支军队,必然树大招风,引火烧身。所以,洞察世事的刘晔就将这支部队送给了庐江太守刘勋。刘勋奇怪啊,还能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白白送几千人马给我。他就问刘晔为什么这么做,刘晔回答说:郑宝的军队没什么纪律性,就知道打劫,我又没什么资历、威望,由我来节制他们,估计过不了多长时间,这些人就要造反了,所以把这支部队送给你节制。刘晔回答得合情合理,还很谦虚,顺带拍了刘勋的马屁,刘勋放心地笑纳了,还把刘晔留在身边当参谋。刘晔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军师生涯,他青少年时期的所作所为足以证明其胆识、谋略不同凡响,而且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所以他未来的职业生涯也必然会有不俗的表现。
刘勋是淮南一股强劲的势力,孙策早就看他不顺眼了,于是使了个阴招。他派人带了一份厚礼去见刘勋,还放低姿态,给刘勋写了一份语气非常谦卑的信,信中说:“上缭这个地方的大家族总是欺负我们,我恨他们不是一年两年了。但是呢,攻击他们道路不便,所以希望借助您的力量讨伐他们。上缭这个地方殷实啊,占领了上缭可以充实您的府库,所以请您出兵给我当外援。”刘勋看到有好处拿,自然高兴,他手底下的人也都给刘勋道喜,只有刘晔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上缭城虽然不大,但非常坚固,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打下来的。要是孙策乘虚而入,夺取我们的根据地,那就麻烦了。”刘勋不听,果然掉进了孙策给他挖的坑里,根据地皖城被孙策给夺走了,刘勋带着刘晔一块投奔了曹操。
曹操爱惜人才,把扬州当地的几个名人,如刘晔、蒋济等都召了去,准备面试一下,量才任用。这些被征召的人就跟今天应聘的人一样,每个人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拼命表现自己,还没见曹操面呢,几个人在应征的途中自个就竞争起来了。每到驿站,大家就趁休息的时间争相讲述自己有什么特长,为什么能被征召,纵论天下形势、兵法谋略,一聊就一个通宵。刘晔被他们吵得睡不着,干脆躲到车里去,一句话也不说。等到见了曹操,面对主考官的问题,几个人踊跃举手回答,刘晔还是不说话。其他人都嘲笑刘晔,屁都不放一个,你来干吗啊?等到曹操没话可问了,刘晔才微言大义,点到为止,果然引起了曹操的重视。最后,曹操只把刘晔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当参谋。
曹操领兵到达了扬州的治所寿春。这时候,庐江郡内有一个叫陈策的人,部下有好几万,盘踞山林。曹操之前派人讨伐过,可惜没能摆平。这次到扬州,曹操又惦记起这个事儿了。“大家说说,该不该讨伐这个陈策?”大家一致认为,陈策扼守的地方山高谷深,擒他没什么好处,不擒他也没什么坏处,何必费那个劲儿呢?刘晔不这么认为。“陈策不过是个小瘪三。之前没能搞定他,是因为派去的将领威信不够,而且当时中原还没有平定,所以无法集中力量对付他。现在呢,局面已经稳定了,仰仗曹老板您的威信,先有奖招降,再兵临城下,恩威并重,敌人一定会打开大门投降的。”曹操乐了。“有道理啊!”依计而行,果然平定了陈策。不听刘晔言,吃亏在眼前;听了刘晔言,不战得凯旋。
后来,曹操讨伐张鲁,在阳平关遭到张鲁弟弟张卫的顽强阻击。曹操这一路走来,道路艰险,粮食供应困难,本来就非常沮丧,现在又进攻受阻,于是就下令撤退,让手下的将领招呼攻山的将士回来。由于是晚上,曹操的军队在撤下山的过程中误闯了张卫的营寨,张卫的士兵抱头鼠窜。刘晔看到这种情况,心想张卫也就是纸老虎啊,赶紧快马加鞭去追曹操,把情况给曹操汇报了一下:“咱的粮食供应不上,就是现在撤退,恐怕也不能保证全身而退啊!不如放手一搏,重新组织进攻。”曹操采纳了刘晔的建议,转而发动进攻,用强弓劲弩密集射击张卫的营寨,果然击溃了阳平关守军,夺取了汉中,收降张鲁。就因为刘晔的一句话,本来已成败局的汉中讨伐战扭转乾坤,谋士的作用莫过于此。占领汉中后,刘晔和司马懿都建议曹操趁刘备与孙权争夺荆州,后方空虚之际,乘胜进攻人心未定的蜀中,夺取益州,但没有被曹操采纳。
曹丕继位之后,任命刘晔为侍中,封关内侯。当了皇帝,曹丕关心起曹魏两个老对手内讧的事儿来,问大家:你们说说,刘备会不会出兵讨伐孙权,为关羽报仇呢?大家都认为,蜀国地方小,名将也就只有关羽。现在关羽死了,全军覆没,蜀国举国震惊,哪还有实力再出兵讨伐孙权呢?只有刘晔有不同意见:“刘备一定会兴师讨伐孙权,显示自己的实力。况且刘备与关羽名为君臣,实情同父子,关羽死了却不为他报仇,那也显得刘备太不仗义了。”后来刘备果然举国伐吴,孙权派人向曹丕称臣,这时刘晔给曹丕提醒,说:“孙权这是被刘备逼得没办法,怕我们跟刘备两面夹击。他怕什么,我们就该做什么。我们现在应该派兵渡江攻吴,吴亡之后,灭蜀也就指日可待了。”
曹丕有点转不过弯来,说:人家孙权都投降了,我还讨伐人家,以后谁还向我投降啊!我为什么不能接受孙权投降,然后趁刘备出兵伐吴,攻击他的后方,先灭了蜀呢?刘晔估计心里在骂:做你的春秋大梦,但表面上还是耐着性子给曹丕解释:蜀国道远啊,我们出兵进攻蜀国,刘备一定会撤兵回防,肯定会赶在我们前面。反过来进攻吴国呢,刘备现在气昏头了,知道我们跟他两面夹击孙权,刘备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跑步前进与我们争夺吴国的地盘。现在要他恢复理智,救援吴国,重新结盟抵抗我们,那是不可能的。可惜,曹丕还是听不进去,一次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就这样被错过了。如果曹丕当时抓住这个机会,三国统一很可能提前半个世纪就实现了,而天下还是曹家的。重复一遍:不听刘晔言,吃亏在眼前。
曹丕要封孙权为吴王,刘晔又表示反对,说:你封他十万户侯都没关系,就是不能封王。王跟皇帝就差一步之遥,封了王,他跟江南的百姓就有君臣关系了,大家就会忠于孙权。孙权打退了刘备,表面上对您尊敬有加,还虚张声势地让江南百姓都知道,私底下却冒犯您,激怒您出兵讨伐他,他就有理由了,说:你们大家看啊,曹丕不讲理,我屈身侍奉他,隔三差五地给他送礼,他还要讨伐我,想把我的老百姓都变成他的奴隶。江南百姓被孙权蛊惑,同仇敌忾,想平定江南要费十倍的力气。刘晔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但曹丕还是不听。
孙权在夷陵大战中全歼蜀军之后,果然跟曹丕翻脸了。曹丕面子上挂不住,要讨伐孙权,刘晔又苦口婆心地来劝谏,说:孙权刚刚打了胜仗,士气高涨,上下一心,而且占据长江天险,现在讨伐他恐怕没那么容易。曹丕不听,就是不听,调兵遣将,兵临长江,还问大家:我都来了,孙权会不会来呢?大家赶紧说:您天威降临,孙权哪敢不亲自上阵迎战呢?刘晔又唱反调,说:孙权是这么想的,您来的目的就是吸引他的注意力,然后另外派将领渡江进攻。所以,孙权肯定会严阵以待,静观其变,不会自己带兵来迎战的。事态发展果然如刘晔所说,孙权没来,曹丕自己玩了几天,感觉没意思,就打道回府了。这时候,他才服了刘晔。“还是你算得准,你要好好考虑怎么为我灭掉两个冤家对头,不行的话让我知道为什么就可以了。”
曹丕去世,曹叡继位后,辽东那个爱惹事儿的公孙渊夺了叔叔公孙恭的位置。刘晔说:公孙家占据辽东,天高皇帝远,不如趁公孙渊立足未稳,将其铲除,否则就会留下后患。由于曹魏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后来公孙渊果然反叛了。凡此种种,证明刘晔的聪明是没的说了,不过这人聪明过头了,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作为三朝元老,曹叡是非常信任他的。曹叡琢磨着讨伐蜀汉,可是大家都觉得蜀汉不可伐。刘晔这次聪明过头了,见曹叡的时候,他就说可以讨伐蜀汉,跟大臣们聊的时候,又说不可以。当时的中领军杨暨坚决反对伐蜀,拜访刘晔的时候,刘晔就附和他的观点:“对对对,不能这么干!”
一次,杨暨又向曹叡进谏,曹叡烦了,说你一介书生,军事你不懂。杨暨把刘晔搬出来了,说我不懂,刘晔是先帝的谋士,他也说不能伐蜀啊。曹叡有点晕,不对啊,刘晔跟我说可以伐蜀。于是,曹叡把刘晔叫来,当面对质,窗户纸被捅破了,刘晔没办法,干脆不说话,曹叡和杨暨也拿他没办法,只好作罢。刘晔继续耍小聪明,两面讨好,回头跟曹叡说,讨伐蜀汉这种大事儿,我做梦都怕泄露出去,怎么敢跟别人说呢,所以我才跟杨暨说不能伐蜀。您逮谁跟谁说,我怕蜀汉早就得到消息了。曹叡恍然大悟,还是刘参谋考虑得周到啊,“对不住,对不住”。等见了杨暨,刘晔又是另一番说辞:“钓鱼的人遇到大鱼上钩,都是先放纵它在水里挣扎,等它疲惫了再拖上来。这就是欲擒故纵的道理。你呢,脾气太直,提建议老板不愿意接受,自个好好想想吧。”杨暨听了,也感谢刘晔。
刘晔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有人看着不顺眼,就跑到曹叡面前给他挖坑,说:“刘晔这个人善于揣摩、迎合您的心思。您不信,可以验证一下,故意跟他说反话,如果他反对,就说明他跟您心有灵犀;如果他赞同,就说明他曲意迎合。”曹叡依计而行,果然如此,便疏远了刘晔。刘晔弄巧成拙,自尊心很受伤,竟然发狂了,后来忧郁而死。
四朝元老:孙资与刘放
孙资是个孤儿,被他的哥哥嫂子抚养长大。后来,他的哥哥遇害,孙资替兄报仇,为了避难,带着家人背井离乡。之后,他投奔曹操,与刘放一起担任曹操的机要秘书,为曹操出谋划策。曹丕时,孙资官拜中书令,与中书监刘放一起掌握大权。孙资的心胸比较宽广。曹叡时,护乌桓校尉田豫被鲜卑酋长轲比能包围在马城的时候,曹叡找孙资出主意,孙资说:“上谷太守阎志是前任护乌桓校尉阎柔的弟弟,阎柔跟轲比能关系铁,阎志也深得轲比能的信任,可以让阎志劝说轲比能,解田豫之围。”曹叡采纳了孙资的建议,阎志亲自到轲比能的军中做轲比能的思想工作,加上田豫和护鲜卑校尉牵招的有力反击,轲比能终于撤兵了。按理说,孙资对田豫有救命之恩,田豫应该知恩图报,可是田豫觉得孙资、刘放专权,就说两个人的坏话,但孙资没跟田豫计较。后来,有所醒悟的田豫向孙资道歉:“我这人糊涂,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别跟我一般见识。”孙资大度地原谅了田豫,还让儿子娶了田豫的女儿,负责照顾已经退休的田豫。
刘放这个人也是汉室宗亲,后来投靠了曹操,担任中书监。刘放是个笔杆子,曹操、曹丕、曹叡的文件都让他起草。有一次,诸葛亮与孙权联手北伐,孙权给诸葛亮写的信被魏军截获了。刘放动起了歪脑筋,他把信上面的文字进行了改动,意思变了,但上下文还衔接连贯。这封信变成了给魏将满宠的,意思是要投降魏国,然后这封信又被送到了诸葛亮那里。诸葛亮纳闷啊,就复印了一份,交给孙权一方求证。孙权更郁闷,只好低三下四地跟盟友解释,消除误会。
曹叡去世后,司马懿再度成为顾命大臣,乃至最后司马家独揽曹魏大权,踢开曹家闹革命,建立晋王朝,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孙资和刘放。其实,曹叡最初没打算将身后事托付给司马懿,一方面司马懿是他的父辈,都花甲老头了,年纪确实有点大;另一方面,司马懿位高权重,之前就有人给他上眼药,让曹叡提防司马懿展翅高飞,曹叡对这位三朝元老不会没有猜疑之心。曹叡最初拟定的辅政大臣名单上全是自己家的人,包括燕王曹宇(曹叡的叔叔)、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曹真子)、屯骑校尉曹肇(曹休子)、骁骑将军秦朗。这里面除了姓曹的,就是姓夏侯的,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后来随了养父大宦官曹腾的姓。而秦朗则是曹操的养子。看来,关键时候还是自家人信得过啊!
但曹叡后来怎么又改主意了呢?问题就出在曹叡的两个亲信——刘放、孙资身上,他们是三朝元老,也是曹叡身边最受信任的幕僚和高参。这两人跟曹肇、夏侯献不对付,说白了,曹肇、夏侯献是嫉妒刘放、孙资得到曹叡宠信,身居要职,大权独揽。嫉妒心膨胀的人喜欢说风凉话,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当时皇宫中有供公鸡打鸣报晓的“鸡栖树”,曹肇和夏侯献两个人站在树底下,阴阳怪气地说:“公鸡霸占这棵树很久了,我倒要看看你还能在这个位置上待多长时间!”他们说这话的时候,刘放、孙资应该就在附近,不然风凉话说给谁听啊?所以,刘放、孙资不想让他们掌权,否则自己能有好果子吃吗?
刘放、孙资撺掇曹叡重新安排辅政大臣,说那个曹宇难当大任,曹爽还凑合,还有那个曹肇、秦朗,您生病期间,他们偷偷跟您的女人打情骂俏,鬼混在一起。这事儿哪个男人受得了啊。曹叡决定重新安排辅政大臣,刘放、孙资建议把司马懿吸收进来,让他跟曹爽搭班子,曹叡原来的计划被打乱,无奈接受了。第一拨拟定的辅政大臣,除了曹爽外,其他人都被撤职,轰出皇宫。就这样,司马懿捡了个漏,再度当上顾命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