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圣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道德的傧相——傧相,也有画了一张大花脸的

1.三行绝命诗

大人物的故事不能多说,且说小人物。

台北市在五十年代之末还有很多简陋的房屋,矮矮的房顶,小小的门窗,地上铺着粗糙的水泥。从四乡入城谋食的人多半租这种房子容身,房子虽然狭小,却有自己的门单独出入,很是方便。

话说这天有个男子带着一个少妇前来租屋,晚上两人就同宿在室中。第二天,男子出门去了,不见少妇露面。晚上,另外一个不同的男人来此过夜。

第三天,少妇割腕自杀,幸而被邻人发觉了,报警急救。这本是很寻常的一条社会新闻,可是那企图自杀的少妇在墙上留下三行新诗:

明天,太阳说他不来了。

他今天从我面前匆匆走过,

我来不及留下自己的影子。

三行绝命诗使这条新闻起了“画龙点睛”式的变化,有两家报纸拿它做了社会版的头条。那年代,政治新闻忌讳多,公式化,国际新闻距离远,大家不关心,报纸锐意搜集犯罪和风化事件,有闻必录,而且挖掘放大。

第二天,新闻追到医院的病房,把她的名字登出来。当夜,护士查房时发现这个自杀遇救的新闻人物不辞而别。她从此失踪了。

2.一条模糊的线索

那时代,能吟诗的乡村女子不多,她沦落台北,背后一定有故事。新闻记者发愤要把这个故事找出来。

据说这故事的主角,这个少妇,是某县某镇某单位某职员的妻子。各报记者差不多同时得到消息,同时赶到某单位,谁也不甘落后一步。

那是一个大衙门,大观园,所有媒体的记者都来了也不拥挤。大群记者把某单位的主管围在中间,要他说出某职员的住址,主管矢口否认,坚持本单位没有这个人。双方由中午僵持到下午,记者们只好怏怏离去。

可是,有一个人,一个记者,他在走廊上静观,他没有逼问主管,他也不走。

他人散尽,这唯一剩下来的记者伸手拦住了送递公文的小妹,小妹捧着一大叠卷宗,在各办公室之间行走,穿梭经过走廊。那记者向前一步,在小妹胸前的卷宗上放了一张钞票。

“你有什么事吗?”小妹不慌不忙,她显然见惯不惊。

记者问某某人住在哪里,小妹一笑。“你可不能说是我告诉你的哟!”她抓起钞票,握在手掌心里。

3.第一个谎言

记者找到了那个地址,大门紧闭,加一把牢牢的大锁,敲了半天门,也没个回应,看来像是一座空屋。

那记者在门外路旁踱来踱去,踱到一个香烟摊旁边,买了一包上等好烟,先敬一支给卖烟的老头儿。

老头儿注意他很久了。这时他问:“您找人?”

“我来找×××,他家怎么没人?”

老头儿一惊:“你不是新闻记者吧?”

“新闻记者?我是规规矩矩的人,怎么会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记者慨然。

“真是伤天害理,搞得人家快要家破人亡了。——你找他有事?”老头儿放松了戒备。

“我是孩子的舅舅,看报知道他家出了事,老远跑来,没想到见不着。——他能到哪里去呢?”

“是啊,他能到哪里去?他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点点,何况他还有两个孩子!他只有整天躲在家里。今天你这位舅爷来了,那是再好也没有,他现在只有靠你了。”老头儿很愉快,他有机会做一件好事。“你到右边第二家,找一位何太太。何太太每天替他买菜,门是何太太替他锁的,钥匙也在她手里。”

4.第二个谎言

何太太正戴着眼镜低头看报,听见有人喊她。

“你怎知道我是何太太?”她疑惑地望着这个陌生男子。

“我姐夫写信告诉我的。”记者伸手向左一指。

何太太立即发挥她的想象力。他是你姐夫?他写信叫你来?你也看见报上的新闻了?——唉!

记者顺势迎上去。这几天多亏何太太照顾。俗语说千金买屋,万金买邻,真是一点不假。多亏有你这位好邻居!

何太太非常快乐。当她听见对方说:“我姐夫信上说你有他家的钥匙”,毫不怀疑也毫不迟疑。“这钥匙,我是皇帝来了也不给的,你是他家舅爷,当然不一样啦!”

5.第三个谎言

轻轻打开大门,通过小小的院子,进入起坐室,只见一个两眼失神的男子,坐在藤椅上,上身披着中山装,下面穿着睡裤,一个流着口涎露着屁股的婴儿在他脚前爬来爬去,啃咬他脚下的木屐。

陌生人闯入,惊得那男子跳起来:“你是什么人?”

“我是新闻记者。”回答得坦率。

“你滚!你滚出去!”男子羞怒交加。

“我是记者,可是,我不是来采访的,我来帮你的忙。”

男子愕然。你来帮我的忙?你能帮我什么忙?

记者说,我们同病相怜!他说,五年前,他的太太跟人家跑了,也被人家骗了,流落在外,至今去向不明。记者的口吻非常诚恳。

记者对那男子说,我那时恨死了她。我知道她在外面走投无路,也不去帮她。我知道她后悔了,也不给她一个机会,孩子哭着要妈妈,我就打孩子。我恨不得她在外面冻死饿死。我恨不得亲手把她杀死。我宁愿她在外面做小偷做婊子。这是五年前的事情,这件事情我一直想了五年。五年的粮食不是白吃的,我有经验,现在我知道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

男子默然,他递过来一支烟,又去泡了一壶茶。

6.你有全家合照的相片吗?

轮到那男子诚恳了。“依老兄看,我该怎么办?”

五年前,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现在我知道了,宽宏大量,既往不咎,让她回家!

让她回家?

你可以不要妻子,孩子不能没有妈妈。

她肯回来?

她可以不要丈夫,不能不要孩子。

我是说,她有脸回来?

只要你包容她,接纳她。对她,你比全世界的人都重要。

男子离座,在小小的起坐间里茫然四顾。不行!她有这个脸,我没有!报上的字这么大,天下人都知道了!

记者微笑。报上天天有这么大的字,可是报上登过的事你记得多少?他们今年记得你,明年还记得不?他们明年记得你,后年还记得不?你们还有三十年四十年夫妻好做哪!

可是这个小镇里头……

你可以搬个家,你可以换个工作,嫂夫人可以换一换发型,只有你们夫妻母子不可以分开。

一番长谈,那男子完全接受了新闻记者的意见。记者说,现在,你亲口对我说你完全原谅她。你要求我,要求一个新闻记者,把你的话写下来,登出来。你说孩子可怜,需要母亲,要她赶快回家。——你有没有全家合拍的照片?

要照片做什么?

我拿去登在报上,她看见照片,还能不赶快奔回来吗!

7.最后一条诡计

那记者顺利取到照片,起身告辞。他必须赶乘这一班北上的快车,才赶得上报社的发稿时间。

照片和新闻必须明天见报,以防失去时效。问题是那时由采访地到火车站只有长途的公共汽车可乘,其他交通工具都还没有。他必须乘公共汽车到达火车站,接着赶乘北上的快车,不能有一分钟耽搁。

那记者对自己说:“没奈何,我只好用这最后一计了。”

那时记者都有一张“戒严通行证”。他跳上公共汽车,掏出通行证朝司机眼底一晃,低声说:“直开火车站,中途不要停车。”说完,站在司机背后,两眼直瞪着前方,并不就座。

戒严通行证是一张白色的卡片,上端横印一行字:“台湾省警备司令部”。中间直印一行字:“戒严通行证”。两行字呈丁字形。长方形的大印盖在中间,正好把“戒严通行证”五个字压住,再隔一层微微泛黄的塑胶套,这五个字需要仔细看。

司机来不及仔细看,也来不及仔细想,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只是为那显赫的名衔所震慑,赶快踩下油门。

全车乘客面色肃然,静待发展。

公车超速直达,一路不停,无人抗议。赶到火车站,那记者一跃而下。公共汽车原路折回,把一车乘客分送到他们原本打算下车的地方。

8.天下岂有白吃的客饭

火车票是来不及买了,好在站务人员认识他,任他闯过收票口上车,上车时又是一跃。分秒不差,火车就在他站定时蠕蠕开动。

找个座位坐下,想在车上把稿子写好,忽然饥肠辘辘,这才想起午饭没吃,晚饭的时间也快错过了。车上有餐饮,可是他口袋里没有钱。那时记者待遇菲薄,入不敷出。我还记得我的同事广播记者王大空曾在办公室自言自语:“中广公司,有本事你饿死我!”

新闻记者交游广阔,乘客中必有熟人。他起身察看,接连穿过三节车厢,但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黑社会老大,捧读武侠小说的厅长处长,对花枝招展的随车服务小姐进以游词的总经理,这些人他都认识,但是,说什么也不能向这些人要一个客饭。

最后看到一个同行,另一家报馆的记者,几乎天天跟他抢新闻,此时相见竟觉得分外亲切。新闻记者相识满天下,知心无一人,最后能做朋友的人还是自己的冤家同行,他一把拉住对方:“来,陪我上餐车!”

开门见山,请对方替他要了一客蛋炒饭,埋头大嚼。对方不是泛泛之辈,冷眼观察,不发一言。等到清茶端上来,他开口了:

“我这次出师不利,两手空空,回去简直没法交代。可是看样子你老兄是钓到大鱼了,老朋友嘛,露点口风好不好?”

他只好说他找到了当事人,拿到了照片。

“照片是你独家,你又出了个大风头。我有个不情之请:让我看一看照片,只要五分钟,马上还给你。”

看在蛋炒饭的份上,他答应了。

9.结局:个个称心如意

第二天打开报纸,那吃蛋炒饭的记者所写的专访图文并茂,纸贵一时,不在话下。

那个出钱买蛋炒饭的记者,也写了一篇访问记,说是他和那痛苦伤心的丈夫谈了两个小时。他有想象力,所以编织了曲折的对话。他看过照片,所以写出了被访问者的容貌神情。他没有照片,只有尽力在文字上表现,有两段对话真要感人下泪呢。

那躲在陋巷里的少妇丢下报纸,直奔车站,满脸是泪。她正为了孩子寝食不安呢,这一脸眼泪不算数,她要回去搂着孩子哭上一天一夜呢。

10.余波:道德迷思

向送公文的小妹行贿,道德家怎么说?

冒充舅爷打开新闻当事人的大门,道德家怎么说?

为了采访新闻,自称太太跟人家跑了,道德家怎么说?

他使用戒严通行证冒充治安官员,道德家怎么说?

在我们的想象中,道德重整会理事一定大摇其头,连说:“要不得!世风败坏,人心不古!”

可是最后,一篇专访挽救了一个家庭,感动了启发了千万个家庭,道德家又怎么说?

这时,道德家发现,最后的道德效果,竟然靠前面一连串不道德的行为来支持来酿造,人为了实践道德的目标,竟要靠若干不道德的手段来达成。

这是不是一个孤例?

11.“替死”的原型

不是,不是孤例,德不孤,“不德”亦不孤,自古已然。

今人的故事是不能说的,且说古人。

就说春秋时候吧,晋国的权臣屠岸贾杀了赵朔,灭了赵族。赵朔的妻子是公主,住在宫里,屠岸贾不能杀她,但是,他知道赵朔的妻子怀孕待产,他绝不放过这个孩子。

赵朔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婴,由医生装在药箱里带出宫外,屠岸贾得到消息,全面展开搜索,检查一切可疑的男婴,务必斩草除根,断绝赵家的后嗣。

赵朔的遗腹子取名赵武,由赵氏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秘密抚养,以屠岸贾搜查甚急,两人定下一条“替死”之计。他俩先安排一个假赵武,公孙杵臼带着假赵武住在山中,程婴则出面告密。屠岸贾把假赵武杀了,把公孙杵臼也杀了,自以为深谋远虑高枕无忧,却不料程婴悄悄地把真赵武养育成人。故事的结局是:屠岸贾被杀,灭族,赵武继承他父亲的爵禄,做了晋国的大夫。

据《圣经》记载,耶稣降生之日,希律王下了一道残酷的命令,把这一天在伯利恒出生的男婴全部杀死,以阻止“犹太人的王”出现,他以为他成功了,其实耶稣早走了一步。这个“替死”的故事被视为一个原型,衍生脱化出许多作品。

中国那个替死的故事,比耶稣早三四百年。

12.道德——一条华丽的地毯

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义烈令人肃然起敬,因之,其中不道德的部分就姑置不论了。

制造一个假赵武去送死,好像无人提出异议。这个假赵武的来历,京戏“搜孤救孤”说是程婴舍子,牺牲了他的与赵武同龄的孩子,这已经发生道德问题。史书则另有说法,谓公孙杵臼“取他人子”冒充赵武。取他人子?怎么个取法?买来的?抢来的?骗来的?你能说这不是罪恶吗?

程婴告密卖友,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有天下,不为也。”程婴和公孙杵臼如果有这般道德境界,一定救不了赵武。他们为了使故主宗祀不绝,沉冤得雪,也就是为了道德,必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而且在道德目标的掩护下不受谴责。

这等事可谓史不绝书,如果允许我扩张篇幅,我可以到图书馆抄他个百来万字。

倒也不用抄,读书人随时看得到。

13.“不道德”为道德服务

社会上充满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多少是为道德服务的呢,我们不知道。

恐怕上帝也不知道,所以上帝要到末日才裁判世人。

道德只可律己,所以“忠厚是无用的别名”。有用的人叫“能人”,能人长于使用不道德的方法。“选贤与能”就是两种人都要,“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是前者指挥后者,前者掌握原则,后者运用技术。

老板所望于部下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达到目标的能力。他不是开修道院。

即使是修道院,“盖世太保”来敲门的时候,也要一个会说谎的修女去应付。

世上有好人,有坏人,还有一种“能人”,鼎足而三。

生活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还能希求什么呢?只要“不道德”能为道德服务,也就算是盛世了。怕只怕“道德”总是为“不道德”服务。怕只怕道德是技术,是工具,是权宜,是兵不厌诈的那个“诈”,是粉饰太平的那盒“粉”。

我们但愿,把“不道德”撕开,露出道德来,我们再也不希望,把道德撕开,露出“不道德”来。

我们曾经见过,不道德的后面还是不道德,……后面还是不道德,……后面还是不道德……最后直通地狱。只要不是这个样子,就好!

大人物,小人物,无非如此。

今人,古人,往往如此。

所以,我们要圆通一些,达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