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钧学术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昙无谶与所译《大般涅槃经》前分

现存《大涅槃经》有二本,皆题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一旧本四十卷,一刘宋沙门释慧严、慧观同谢灵运再治之南本三十六卷。南本虽较旧本少四卷,然旧本有十三品,南本则有二十五品,盖将旧本之《寿命品》分出为四,《如来性品》分出为十,特为子目之增加,文字之润饰而已。余今所欲研究者,非译本之内容,乃译本之来处。

昙无谶,无亦作摩,谶亦作忏,似是Dharmaksema之对音。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四,慧皎《高僧传》卷二皆有传。祐传较简略,与皎传文几尽同,然亦有不见皎传之文。此二书撰作年代相距不远(一在515年后,一在518年后),其文似同本一源。皎传既较详,兹先言皎传。

皎传所记灵异最多,今暂置不言。据云:昙无谶,中天竺人,幼随母佣织为业,十岁学小乘,后专业大乘。已而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取道罽宾,东适龟兹。顷之进到姑臧。河西王沮渠蒙逊闻谶名,呼与相见,接待甚厚。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请出经本。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值其宣出经藏,深相推重。转易梵文,嵩公笔受。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嵩、朗等更请广出诸经,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余万言。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还外国究寻,值其母亡,遂留岁余。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还姑臧译之。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于是续译为三十卷。以玄始三年(414)初就翻译,至玄始十年(421)十月二十三日三袠方竟,即宋武永初二年(421)也。谶云此经梵本本三万五千偈,于此方减百万言,今所出者止一万余偈。后魏主拓跋焘闻谶有道术,遣使迎请,逊留不遣。义和三年(433),谶固请西行,更请《涅槃》后分,逊遣刺客于路害之,春秋四十九。

祐传则以所赍《大涅槃经》本前分有十二卷,后于于阗得经本,复还姑臧译之,续为三十六卷。亦云殁年四十九,然未言何年被害。此外无多异文,惟有一事较皎传所录为详。两传皆言谶明解呪术,随王入山,王渴乏须水不能得,谶乃密呪石出水。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以下皎本言去罽宾。祐本多四十余字云:“谶怒曰:‘我当以水诣池,呪龙入,令天下大旱。王必请呪,然后放龙降雨,则见待何如。’遂持造龙。有密告之者,王怒捕谶,谶悔惧诛”,乃赍经本奔龟兹。由此可见祐录传文虽简,尚有不见皎传之异文,皎传之本旨似在隐恶而扬善。所以读皎传文,只见谶为一有道行之沙门。仅据此二传,则知谶为385至433年间人,自中天竺历罽宾、龟兹而至姑臧。沮渠蒙逊呼与相见,请译经本。始译所赍来之《大涅槃》初分十卷或十二卷,后自于于阗得中分,又遣使于阗得后分,续译为三十卷或三十六卷。其死也,乃因蒙逊密遣刺客害之。

然若检阅他书之文,其人其事皆与此两传所志不符。《魏书》卷九九《沮渠蒙逊传》云:“始罽宾沙门曰昙无谶,东入鄯善,自云能使鬼治病,令妇人多子。与鄯善王妹曼头陁林私通,发觉,亡奔凉州。蒙逊宠之,号曰圣人。昙无谶以男女交接之术教授妇人,蒙逊诸女子妇皆往受法。世祖闻诸行人言昙无谶之术,乃召昙无谶。蒙逊不遣,遂发露其事,拷訉杀之。”观此文,可见谶之死非刺杀,离龟兹后曾至鄯善也。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亦识其事云:“先是,沮渠蒙逊在凉州亦好佛法。有罽宾沙门昙无谶习诸经论,于姑臧与沙门智嵩等译《涅槃》诸经十余部。又晓术数、禁呪,历言他国安危,多所中验。蒙逊每以国事谘之。神(428—431)中,帝命蒙逊送谶诣京师,惜而不遣。既而惧魏威责,遂使人杀谶。”

此文言谶死于神中,与僧传所识延和二年(433)之说独异。初视之似误,细审之或为事实。盖僧传侈陈灵异,蒙逊殁于延和二年四月,故将谶死之年移后数年,而证实蒙逊之死乃因杀谶而受神殛也。

释道朗,曾参加凉州译场者也,《出三藏记集》卷八所录道朗撰《大涅槃经序》有云:“天竺沙门昙摩谶者,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先至燉煌,停止数载。……大沮渠河西王……开定西夏,斯经与谶自远而至。……谶既达此,以玄始十年(四二一)岁次大梁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劝请令译。谶手执梵文,口宣秦言。……”据此文,又知谶离鄯善后先至燉煌,并未径至凉州。西凉之亡在玄始九年(420),次年下燉煌。逊之得谶,应在是时。然则皎传“玄始三年(414)初就翻译,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袠方竟”,记录误矣。谶抵凉州之时,最早应在421年,是年十月二十三日乃逊劝请译经之日,非必翻译开始之日,盖皎传有“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之语也。则开始翻译之时应在玄始十三年(424)以后,今再以别一记录证之。

《出三藏记集》卷八载阙撰人名《大涅槃经记》云:“此《大涅槃经》初十卷有五品。其胡本是东方道人智猛从天竺将来,暂憩高昌。有天竺沙门昙无谶,广学博见,道俗兼综,游方观化,先在燉煌。河西王宿植洪业,素心冥契,契应王公,躬统士众,西定敦煌,会遇其人,神解悟识,请迎诸州,安止内苑。遣使高昌取此胡本,命谶译出。此经初分唯有五品,次六品已后,其本久在燉煌。……有胡道人,应期送到此经。……今现已有十三品,作四十卷。……”僧祐后有注云:“祐寻此序与朗法师序及谶法师传,小小不同。未详孰正,故复两存。”此文言蒙逊得谶于燉煌,与道朗序合,惟独以所译《涅槃》初分五品,乃智猛从天竺将来,而非谶自赍之本。其后八品乃取自燉煌,而非来自于阗,与上引诸说皆不合耳。智猛,《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高僧传》卷三皆有传,略谓智猛以弘始六年(404)招结同志沙门十有五人,自长安西迈。在华氏城得《泥洹》胡本一部,又寻得《摩诃僧祇律》一部。以甲子(424)岁发天竺,惟猛与昙纂俱还凉州,译出《泥洹》本得二十卷。以元嘉十四年(437)入蜀。则似此本为猛自译。检《出三藏记集》卷二,亦著录有《般泥洹经》二十卷(下注云:阙),《摩诃僧祇律》一部(下注云:胡本未译出)。后云:“右二部,定出一部,凡二十卷。宋文帝时,沙门释智猛游西域还,以元嘉中于西凉州译出《泥洹经》一部。至十四年(437)赍还京都。”嗣后诸经录录有此经,皆有目无本。惟自《历代三宝记》始,多云“见《宋齐录》”。按此录道慧撰,其人卒年(481)早于僧祐三十七年,亦恐因传闻致误。余以为猛译经文恐无其事,盖猛既与昙无谶同在凉州,同出《涅槃》猛译本不应独阙,不应未留有经序与题记。《出三藏记集》卷八固引有二十卷《泥洹记》,然谓出智猛《游外国传》,而所引传语已并见《智猛传》中,仅有“得《泥洹》胡本,还于凉州出得二十卷”二语。细考传语,似仅言在凉州译出此本,未明言为猛译抑为谶译也。余以为谶所译者即猛将还之本。猛于玄始十三年甲子(424)发自天竺,本年或次年行抵高昌。时高昌郡属北凉,且为当时佛教东渐之一大站。蒙逊遣使取此经本,命谶译出。原造传者不察,误以谶自赍《涅槃经》本而来。观上引《魏书》之文,其人盖一无行方士,攘智猛将归之本为已有,亦意中或有之事。猛于元嘉十四年(437)入蜀,后二年(439)北凉亡,译场由凉州移至高昌,而猛亦无在彼译经之事也。

余且疑《智猛传》中偕猛俱还凉州之昙纂与昙无谶为一人,盖“昙无”、“昙摩”、“昙谟”均为dharma之对音,亦常省译为“昙”;“谶”与“懺”形近,而“纂”字音近,南人撰录与传者传闻不实,因误以其人与智猛同还凉州。此类讹误在《释藏》中常见有之,而在正史中尤甚,兹试举一例以证之。

《隋书》卷三五《经籍志》云:“初晋元熙(419—420年5月)中,新丰沙门智猛策杖西行,到华氏城,得《泥洹经》及《僧祇律》。东至高昌,译《泥洹》为二十卷。后有天竺沙门昙摩罗谶复赍胡本来至河西。沮渠蒙逊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参验,未还,而蒙逊破灭。姚苌弘始十年(408),猛本始至长安,译为三十卷。”

此条舛误不止一点。智猛于弘始六年(404)西迈,而此误作晋元熙中,疑元熙为义熙(405—418)之误。名昙摩谶曰昙摩罗谶,《释藏》偶亦有此写法,然不常见,应衍一“罗”字。沮渠蒙逊亡于433年,后六年北凉始为元魏破灭,则蒙逊应为牧健之误。弘始十年(408)智猛尚在印度,此传至长安之猛本何自来?既云东至高昌,译《泥洹》为二十卷,何必又在长安重译为三十卷?此处后秦弘始十年,应为北凉玄始十年(421)之误,而此玄始十年根本亦误,已详前说也。

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笔受讫

(原载北平中法汉学研究所《图书馆馆刊》1945年第1卷第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