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的前世今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黄历的前世

第一节 古代天学和术数

一、天学是术数的理论基础

根据现代宇宙全息论、生命全息论的观点,所有天体运动都会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地球生命,地球生物是地球演变而成的,演变的过程在地球生物体上留下了信息。人体信息与天体信息在某些方面息息相通,密切相关。古人所谓“天人感应”其实就是天体信息对人体影响的体现。

中华民族的先祖早就注意到了这种“天人感应”现象,并对人如何与天共处,即如何知天之意,得天之命,循天之道等,组织专门人士如天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门特殊的学科,中国天文学史称之为天学。

“天道”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宇宙的规则,是通过天体的运行,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的。在中国传统天学系统中与五行文化有重要关联,即“五星”—与地球一样,围绕太阳进行运转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易传·系辞上》记载了中华民族先祖对“天”研究的过程和结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先人们观察研究“天”的首要对象是北斗星和“五星”。

《史记》记载了中国古代先人研究北斗七星的成果:“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当为“向”。。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其与政事俯仰,最近大人之符。此五者天之感动,为天数者,必通三五指“三辰”、“五星”。“三辰”,指日、月、星;“五星”,指金、木、水、火、土。。终始古今,深观时变,察其精粗,则天官备矣。”在这段话中,司马迁提到了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星”与中华文明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论证天人关系的著作还有很多,比如《大正藏》中的论七曜七曜,即日、月以及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唐代高僧释不空译《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谓:“北斗七星者,日月五行之精也。囊括七宿,照临八方,上曜于天神,下直于人间,以司善恶而分祸福,群星民朝宗,万灵所仰。”唐僧亦精通七曜术,他的释注之作保存在上述《大正大藏经》卷二十一中,与此有关的,至少有四种:《宿曜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工生护摩法》、《梵天火罗九曜》。

江晓原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天学在术数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术数的理论基础。他指出,古代中国天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星占,其二为历法。《吕氏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记·月令》,以及《淮南子·时则训》中所论述的学说,就属于古代历法之学的范畴,而这套学说又是古代术数之学的理论基础。

比如术数的基础符号十二地支,是由木星运行周期所决定的。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古代天官“保章氏”的职责包括:“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江晓原先生解释说:“十有二岁”指太岁,十二年一周,与当时人们所知的木星岁星。运行规律相同,现知实际为11.86年一周。古人就沿岁星所行方向划分为“十二辰”,用十二地支表示。

先秦时期,阴阳家分为两途,一类为星占、历法之天学,另一类是以邹衍为代表的“五德终始”说之拥护者。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数术略”,下分:天文(22家419卷)、历谱(18家566卷)、五行(31家653卷)、著龟(15家485卷)、杂占(18家312卷)、形法(6家122卷)。其中,五行类如《四时五行经》、《阴阳五行时令》、《转位十二神》、《文解二十八宿》等,从名称上就能看出其与天学密切相关。综上可见,星占学与择吉推卜之术在义理上有其内在相通之处,概括言之,皆为寻求行事吉、凶与“时空点”之间的关系。比如术数中的“神煞”。

中国古代天学中的神煞—每日每时都有不同的“当值”,后成为中国术数,尤其是择吉术判断吉、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说明择吉术与天学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天学中“每日、每时都有不同的神煞‘当值’,则该神煞对此时降生之婴孩造成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

江晓原先生主要研究天文科学,他的这部《天学真原》,从天文学的角度,阐明了天上的行星,尤其是“五星”与天学,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在古代天学与择吉术等各种其他术数义理相通。这样,择吉术的基本符号天干、地支,择吉术的主要推理依据之一的神煞,在当时的人看来就理所当然地与天学,继而与天上的“五星”,有了完全符合逻辑的关联。

“五行之起源,依于北斗、‘五星’。”三千年来历代的帝王师,他们相信五行是宇宙之规则,人是宇宙的缩形,即五行—出于五行星运换的轨迹。包括《河图》、《洛书》—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乾之策,坤之策。他们认为人是很渺小的,根本不可能完全了解宇宙的真相,不过可以透过“神人”施与他们一些基本的知识。

上文所提及的古人对五行的认知,具体来说即是对金、木、水、火、土—这五个行星,它们的运转轨道—以地球时间、空间来量度的认知,这就是五行的根本来源。这一问题,伏羲、神农、轩辕等“三皇”,算是集成者。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天上那么多星星,为什么我们的祖先独独对“五星”感兴趣呢?究竟是历经千万年自己积累的朴素经验主义认知,还是如传说中所言得到了一些天外的启示呢?

二、传说中的“三皇”文明

现代研究表明,宇宙有138~156亿年的历史,据最新考古学“千僖人”的发现,人类的历史已经达到600万年。

历史学的研究指出,人类文明史和“史前史”之间,有一段“上古史”,属“神话传说”阶段的历史,但主流学说认为这些并没有正式的史书记载,也没有有力的考古证据,故只能作为一种“传说”,不足为凭。但基于“神话传说”的记载,正是这一阶段的历史,奠定了我国古代天学的理论推演基础。

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公元前2500年左右,据传说,伏羲、神农、燧人“三皇”,在《河图》、《洛书》等神秘现象的启示下,通过观察理解,感悟到天上“五星”对人类居住的地球万物的不可忽视的影响,于是将之演绎为五行八卦。

但是关于带有“天道”信息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产生的具体情况,传说中亦无具体的详述。但现今笔者认为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文字方面的线索就是《黄帝内经》;实物方面的线索,就是藏传佛教的图腾“曼荼罗”。具体如下:

1. 古代天文学家推演“五星”对地球的作用,并合于五行。

据《内经·素问》所载古人对于宇宙星辰的认知为浑天说浑天说,始于战国时期,主要记载于东汉张衡《浑天仪注》中。该学说认为:天是椭圆的球,像一个鸡蛋。其中一半贮有水,圆形的地球浮在水面上,“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和宣夜说宣夜说,始于战国时代,主要记载于《晋书·天文志》中,该学说认为天是无边无涯的空间,空间中充满了气,日月星辰飘浮在气中,它们的运动受到彼此的制约,有一定规则。的集合,古代天文学家并从中推演出了干支以及天上“五星”,对地球的影响:


金星:乙庚对位,发出白色光圈。

木星:丁壬对位,发出青色光圈。

火星:戊癸对位,发出赤色光圈。

水星:丙辛对位,发出黑色光圈。

土星:甲己对位,发出黄色光圈。


依此为基础而形成五行。

至于阴阳家所指的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是“五星五行”透过“数五行”过五而合,再延伸至月令五行,而成化气五行,而再持续延伸至具体的人事本身。

《汉书·三统历》中也有相同的线索记载。三统历为“五星”会合的周期演化:原始月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为十,成“五体”。据此将“五星”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岁星;土,合于震星。是故五辰(“五星”)相经纬,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气以五生土。

2. 曼荼罗,古代朴素天文论中的宇宙模型的描写。

曼荼罗,梵文意译“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聚集”等。原是印度教中为修行所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小土台,后来也用绘图方式制作。这个传统被藏传佛教密宗所吸收,形成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曼荼罗(如人们所熟知的唐卡)。今天我们解读曼荼罗的各种含意可知:它就是各个宗教,为了描述其体系中的宇宙模型;或者说是显现其宗教所见之宇宙,所做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用以表达宇宙真实“融通内摄的禅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透过“形、色、数”的布局,在追述、描绘“人神交合”的宇宙信息,这一“天人合一”的宇宙信息认知,正是五行学说产生的基础。

三、黄历因择吉而产生

综上,从“天道”到天学,从天学到术数,从朴素的宇宙观到“五星”合于五行,从五行的认知到推演干支,这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路径。

至此,古代的人们开始用天干、地支来纪日和占卜,后来发展到纪年、纪月、纪时,于是形成了“干支历”。随着各种阴阳术数技的产生,它们的推演需要时间的参数,黄历便应运而生了。

当时,黄历,为择吉择吉是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狭义上的择吉,是指以干支历法为基础,根据年、月、日、时所值吉、凶神煞进行计算,综合参考,选择吉日吉时;广义上的择吉,则扩展到整个古代传统术数体系,如命理、占卜、风水。及所有术数技提供基本的时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