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用价值观引领管理制度建设
三十年来,华为一路发展壮大,将全世界十几万名人才凝聚在一起,其中近四万人是外籍员工,聚集在华为这面大旗下,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前进。这里面,华为的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价值观是国家、民族、企业或任何组织的凝结剂。在任正非看来,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华为公司一无所有,只有将自己的企业文化通过知识、技术和管理传承下去,华为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1.赋予员工追求的意义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的著作《管理行为》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尤其在全世界著名的企业圈中。赫伯特·西蒙认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统一所有人的价值观。他说,一个企业最为关键的任务,就是如何能够团结所有的人做出有效的决策。
因此,他把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拍板的过程和商议的过程。通过有效的协商,参与这件事情,然后决策层一起来做出决策,最后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做出的承诺和共同的选择做贡献,这样企业就有未来。如若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就很难形成有效的协商,也无法做出有效的决策。
任正非指出,建立共同愿景是华为团队建设的核心要素。华为公司现在面对的员工群体与创业早期的有很大的不同,老员工通过多年的奋斗已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大部分新员工的家境也不像二十年前的新员工那么贫寒,单纯依靠物质激励,效果甚微。因此,华为要通过确立公司愿景,明确目标和追求,用共同愿景来凝聚员工,激发员工持续艰苦奋斗。
单东方是华为知识产权部一名专利工程师,作为一名没有法律背景的工科生,他对知识产权并没有很深的了解。但是,当他了解到专利产生的巨大影响之后,尤其是华为向他详细阐述了这一岗位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前景之后,他加入了这一行。
“专利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今,许多企业都会通过交叉授权的方式进行合作。但有时也会导致企业滥用专利权,或者违规使用专利权等问题。因此,对专利工程师来说,专利检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目的就是验证目标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一次专利案,负责人交给单东方检索任务,同时也告诉他,已经咨询过相关的技术专家,检索结果希望渺茫。但单东方不轻言放弃,殚精竭虑地进行检索工作,终于在案件截止日之前找到了影响新颖性的对比文件,也让华为从这一专利案的不利境地走了出来。
检索过程无疑是单调而枯燥的。在进行检索任务时,单东方一天可能要看近百件文献的技术方案,但他却兢兢业业地做着这项工作。他不断地理清目标文件的逻辑思路,通过分析和检索,一步步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材料。
单东方说:“经过前辈们的努力,公司的知识产权已经在全球占据了一席之地,华为的产品也得以在全球顺利销售。为公司的知识产权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任正非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只以利益来驱动,这样是建立不起强大的队伍的,也是不能长久的。”因此,企业必须使员工树立远大的目标,使员工感到他的奋斗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去激发员工的潜力。
2.让奋斗行为与个体欲望相融合
在一次接受西方记者的采访时,有人问:“华为的‘奋斗者文化’是否会让外籍员工产生困惑?”任正非坚定地说:“在过去30年信息产业发展史上,我们不断看到一些创新型小企业迅速崛起,成长为巨无霸,也看到老牌巨头企业迅速衰落、垮台。长期艰苦奋斗的文化不会变化,不仅是中国人需要奋斗,全人类都要奋斗。一个企业要生存,需不断奋斗,而创新也需要奋斗,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
华为提倡艰苦奋斗、集体奋斗,注重将员工的奋斗行为与个人需求相结合,使他们在实现华为的大目标同时,也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华为在非洲大概有六七千名员工,非洲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有些国家还疾病肆虐。比如,在南非的华为员工不少人都得过疟疾,但他们一直坚守在那里。因为支撑他们的是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
华为一位HR曾走访非洲,与那里的华为员工进行交流。HR问他们为什么来非洲。大多数人都说为了赚钱。有的员工来非洲,开始的目标是三年赚100万元,然后去美国留学,但是到了第二年就不这样想了,因为第二年被提拔了,工资也增加了。还有的员工在非洲呆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对他们来说,在如此落后的一个国家,参与他们的通信网络建设,让几千万人可以通过现代通信工具进行信息交流,这种成就感在别的地方无法体会到。
华为曾做过一次内部调研,发现许多身在艰苦地区的华为员工并不愿意去欧洲、北京、上海等发达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华为的内部文化,华为营造了“以去艰苦地区为荣”“以去艰苦地区为榜样”这样一种氛围。如此一来,虽然非洲条件艰苦,但正是这种荣誉感和成就感满足了许多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因此激励着无数华为人砥砺前行,坚守一线。
华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各个层次的需求,包括财务自由、职位晋升、成就感、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让他们投身华为的事业,投身集体奋斗,从而既实现了华为的大目标,也实现了员工的个人小目标,将奋斗与个人追求紧紧结合起来。
3.价值观必须通过行为显化出来
所谓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企业或组织中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组织和管理的制度理性,必须要首先确定基本的原则,然后安排在制度和规则上,最后再落实到行动上,实现“知行合一”。
由于成立晚、技术积累薄弱,华为在2G领域一直处于追赶状态。为了紧跟产业步伐,在3G时代彻底摆脱落后于人的被动局面,在20世纪90年代末,华为将目光转向了3G。
华为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从公式到模型仿真再到关键技术验证,初步估计需要投入两百人,花三年做出产品来。但华为实际上投入了近两千人,相当于当时华为一半的人数。
上海金茂大厦是当时华为3G团队的所在地,见证了华为3G大团队的作战场面。2000年,3G网络上的终端、基站、控制器等数个设备进入研发冲刺阶段,为此,华为从深圳、北京等地调集上千名员工来到上海,齐聚金茂大厦,华为员工以“百团大战”来形容当时的场面。
一年之后,这支团队打赢了这场规模浩大的战役,整网解决方案顺利打通,华为推出3G产品,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第一次与业界巨头同步。就在华为人欢欣鼓舞、满怀憧憬之时,全球“IT泡沫破灭”席卷电信业,电信厂商纷纷裁员,国内3G牌照迟迟不发。华为的3G业务几乎没有任何收入,陷入了窘迫的困境。
“那个时候天天期盼中国发3G牌照,研发队伍一千来人,每等待一天,就要多支出300万元,心急如焚。”当时掌管华为3G研发的万飚说。
而在同一时期,国内“小灵通”市场迅猛发展,国内数家通讯厂商及时跟进投资“小灵通”市场,赚得盆满钵溢。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华为决策层坚定地认为3G必定代表未来主流趋势,从未降低在3G上的大力投入——几千人的队伍,几年下来,研发成本消耗数十亿元。
尽管坚守3G使华为付出了相当高昂的成本,但是华为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即坚守自己的“主航道”,抵住诱惑不偏离航向。终于在数年后,守得云开见月明,在3G时代到来时大获全胜,成为全球通信设备供应商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