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实务操作问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如何起草法律法规案?

法案的起草十分重要,草案是法律法规的坯子,起草质量基本决定了最后出台的法律法规的质量。根据实践经验,如果一开始草案的质量“先天不足”,靠人大的后天努力是很难使审议工作顺利进行的。草案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常委会组成人员、法律委员会、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会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行反复论证,期间会形成很多意见,法律委员会和法工委会据此进行认真修改,有时修改幅度会很大,甚至会推倒重来。但由于思维定势、信息占有、时间精力、人大自身能力等因素影响,对大部分法律法规草案,修改幅度有限。因此,如果起草的质量不好,很大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立法的质量。我们认为,要提高起草质量,应着重从方向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把关。

(1)方向性。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把握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方向,三是把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方向,四是把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

(2)实效性。首先要强化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客观需求为前提,加强制度创新,地方立法还要体现出地方的特色,增强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要明确具体。一是要明确规定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宏观性、倡导性、宣示性的话尽量少写。二是要做到具体精细,改变“立法宜粗不宜细”的传统观念,推进精细化立法,能具体的尽量具体,能明确的尽量明确。尽量避免使用“有关规定”、“有关部门”等模糊用语。

(3)科学性。起草法案要体现科学性,既是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是做好深入调研,充分了解情况。二是人大提前介入起草工作,通过充分沟通协调提升立法科学性。三是建立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互动制度,为委托起草提供信息来源保障。

起草具体条文时,应当遵循“先法意,后法条”的工作顺序。法意,是法律规范的灵魂。起草者要搞清楚法律法规要解决哪些问题,将这些问题列出来后,针对每个问题确定一个解决方案,如果拿不准的可以准备两到三个,甚至更多的方案,但必须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法条,是法律法规的外在形式。弄清楚法意后,起草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再据此设计结构布局和具体条文。起草伊始,条文写得粗一点没关系,但要表达清楚意图,在工作中再加以推敲斟酌,逐渐使行文变得更加规范。实践中,如果不讲究“先法意,后法条”的工作顺序,就会导致起草者缺乏应有的问题意识,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透,进而导致篇章结构和条文涉及的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