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部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区域的优先级判别研究:以玛曲县、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现有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项目补偿政策资料的搜集及调查,发现现有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项目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这在选题背景中已作叙述)。本研究认为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项目并未将效率目标,即生态保护效率和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实现考虑在内。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项目中,将不同微观补偿区域(本研究将其界定为县域)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空间差异性考虑在内,依据这种空间差异性实行差别化的补偿政策。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效率目标,从补偿资源和资金的有限性出发,针对案例区,从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展开了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区域的优先级判别研究。

1.2.1.1 理论探讨

本研究在对现有研究文献及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凝练出了相关科学问题。首先,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思想,对草原生态建设补偿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概念性基础;其次,从生态建设补偿所需要处理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出发,分别对人地补偿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人际补偿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对进行优先级判别的重要性、准则、概念内涵、模型设定及相关参数解释、在草原生态建设补偿中所处的阶段、工作步骤等进行了相关阐述和界定,为案例区的优先级判别研究提供了总体的理论规范和指导。

1.2.1.2 实证研究

为了实现对案例区的研究,本研究以理论探讨中的相关内容为整体的理论规范和指导,以部门访查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数据为基础,按照优先级判别的工作步骤针对案例区展开了具有逻辑推进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部门访查获取的案例区现有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政策资料为基础,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评价。首先,从人地补偿和人际补偿两个方面分别对补偿主体、补偿客体和补偿标准等进行了分析,以便清晰地认识相关利益者构成及补偿标准所应涵盖的内容;其次,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针对现有草原生态建设补偿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牧民等相关利益者,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牧民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了分析,以便清晰地认识现有补偿政策存在的不足及不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现有补偿政策并未考虑不同微观补偿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空间差异,补偿标准的不足,并未实行差别化的补偿)。

第二,基于第一个方面的分析,以部门访查所获取的二手资料和问卷调查所获取的一手资料为基础,从现有补偿政策中包含的禁牧补偿和草畜平衡补偿出发,制定了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补偿标准,同时从现实的角度验证不同微观补偿区域确实存在补偿的空间差异性,为优先级判别提供了现实基础。首先,运用最小数据方法,借助MALAB R2014a软件,模拟禁牧补偿与禁牧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目标(针对案例区,本研究选取草地水源涵养服务来表征生态系统服务,下文不再赘述)之间的关系,证明对不同微观补偿区域实行不同的禁牧补偿标准所获取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贡献量是不同的,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其次,借助牲畜机会成本法,以不同微观补偿区域需要核减的超载牲畜数量为基础数据,综合考虑母畜比例、成年牲畜死亡率、繁殖成活率、每只可生育的母畜每年繁殖的后代数、羊单位的市场价值等,分析不同微观补偿区域在草畜平衡补偿方面存在的空间差异性。

第三,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证明现有补偿政策存在的不足及不合理性,证明现实中不同微观补偿区域确实存在补偿的空间差异性。从不同微观补偿区域存在的空间差异性出发,基于效率目标,为了弥补现有补偿政策的不足,将有限的补偿资源和资金分配到生态保护效率较高和补偿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的地方,必须对不同微观补偿区域的优先级进行判别,划分不同的补偿等级。因此,本研究以理论探讨中对优先级判别模型的设定为基础,针对案例区展开了优先级判别。首先,对优先级判别模型中所包含的相关参数变量进行估算,如草地水源涵养理论量(针对案例区实际,借助水量平衡法估算)、草地退化风险(以MOD13Q1卫星数据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基础数据,运用构建的模型估算)、直接成本、机会成本(禁牧机会成本和草畜平衡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其次,依据理论探讨中的优先级判别模型(草地水源涵养贡献量与参与成本之比)进行优先级判别,将不同的微观补偿区域划分成不同的补偿等级,并以此为依据,将有限的补偿资源和资金优先分配于判别系数较高的微观补偿区域,再分配于判别系数较低的微观补偿区域;最后,运用构建出的相关公式(验证标准)对判别出的结果进行效率分析。

1.2.2 研究技术路线

图1-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方法。按照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相关文献资料,在综述的基础上,全面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甄别、筛选、归纳和总结,凝练出进行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跨学科研究方法。从多学科角度审视本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博弈理论、契约理论等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观察法和调查法。首先运用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观察了调研对象(自然地理情况、草原沙化退化情况、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等),以增加感性认识、启发思维,其次运用调查法对研究(调查)区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部门访查,以搜集研究中所需要的一手资料、二手资料和参考资料。

第四,个案研究方法。针对调研对象的某一特征(如草原沙化退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弄清造成研究区域草原退化沙化的特殊原因。

第五,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草原生态建设补偿的基本属性、主体和客体的界定及相互之间的博弈、补偿标准所应涵盖的内容等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过程中获取的一手资料、二手资料和参考资料,对补偿标准的制定、禁牧草地水源涵养量目标与其补偿标准的关系、草畜平衡补偿与区域受偿差异性、补偿区域的优先级判别等进行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