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经济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5 工业与工业组织

中世纪的工业就数量而言虽然远低于农业,但在经济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在当时流行的自然经济与庄园经济条件下,工匠的工作与农民区别不大,而工业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庄园内。在庄园内部设有最基本的设施,包括磨坊、面包坊、酿酒坊等,农奴中有一部分人从事专门的手工业活动,如铁匠、木匠、鞋匠等。通常由领主和教堂管理这些设施,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庄园生活中,工业的作用是极其微小的。

从10世纪以后,手工业[10]是随着城市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商品交换、货币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那些有熟练手艺的农奴越来越不愿承受庄园对他们的束缚,他们借机逃出庄园,在交通便利而又较为安全的地方聚居起来进行生产。他们将手工业品卖给农村,再买进农村的粮食和原料。这样,独立的手工业开始在城市及其附近发展起来,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也不断成长起来。11世纪以后,工业组织发生了一些变化,商业经济的兴起刺激了手工业的复兴。商人作为中间人,不仅为手工业者提供了资金和原料,还为他们开辟了市场。这种工业首先出现在城市和城市周围。此外,商业的复苏开始带动工业的发展。西欧的工匠相继到东方的城市学习工艺技巧,再回到西欧生产制造。随着消费和交换范围的扩大,在城市里出现了手工业作坊。最初的工匠在家庭中从事某些不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生产,随着订货的增加,有的工匠开始雇工,这样就产生了作坊。中世纪手工业的组织形式以手工作坊为主。在作坊内部基本上没有分工,每一件产品都由一个手工业者独立完成。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的复杂化是通过分工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行业分工发达后,有越分越细的趋势。

从13世纪起,工业的规模开始扩大,在少数特殊行业中和国际贸易发达的地区,如意大利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工业。这些工业不少是为国际市场而生产产品的,例如佛罗伦萨的织布工业、威尼斯的丝织品工业等。有些企业家或行会出面对工业进行指导,将这种工业发展提高到较高的水平。例如英国托斯卡纳的羊毛工业公会,在12—13世纪垄断了英国的羊毛和来自佛兰德斯的纺织半成品,并进行加工、染色,然后出口到地中海市场进行销售。

这时,企业内部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出现了简单的管理者和专门管理者。此外在这一时期,工业扩展到采矿业、冶金业、皮革业以及造船业等部门。

在中世纪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纺织业是欧洲最大、最普及的工业,到11世纪,欧洲的一些地区成为专业生产地区。这些重要的地区有佛兰德斯、法国北部的周边地区、意大利北部、英国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因不同地区生产的布料种类和质量不同,广泛的贸易才在欧洲发展起来。除了羊毛制品外,许多地方还生产亚麻布。丝绸和棉织品仅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穆斯林。纺织业作为这一时期西欧最主要的手工业,它的发展与纺织技术方面的革新是分不开的。踏板织布机的发明使普通布的生产速度大大加快,以致一个织布工能使好几个纺纱工忙于供应棉纱,还出现了靠水力发动的漂洗作坊,这时的劳动力生产效率与古代相比提高了数倍。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把水力运用到手工业生产的各个行业。在水力被广泛运用的同时,机械设计方面也有了显著的进步。杠杆、滑轮、齿轮机构、传动装置等机械构件在这一时期被欧洲的工程师们极为精巧地组合利用,创造出一系列令人称叹的机械装置,从而使得“自然力”成为一种主要的动力来源,进而对欧洲工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欧洲工业的发展是靠更为强大的风力和水力引擎驱动的。这场机械革命的巅峰可以说是机械钟表的出现,计时的精确化对工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采矿和制铁也是中世纪手工业的龙头。在中世纪后期,冶金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尽管它们的规模比纺织业小。那时英国已有较大规模的铁矿,尤其是诺丁汉一带。铁矿刚挖出来时是成块状的,把矿石连同褐煤扔进大坑,点火燃烧,熔化的铁水从槽子流出。燃烧的过程中,增加了铁的硬度,成为半铁半钢的海绵铁。铁器制品在中世纪以后越来越便宜,用途也越来越广泛,除了加工武器外,还可用于加工工具和其他实用物品。冶金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水力带动的风箱和大型杵锤的使用。14世纪初期出现了第一代的现代鼓风炉,替代了所谓的加泰罗尼亚锻炉,大大提高了冶铁的生产效率。

这一时期,采矿业的发展也较快。在低地国家的煤矿或者某些英国北部矿井里,采矿越来越普遍,深度都达到46米左右。更深的坑道——在卡尼奥拉的伊德利亚和西班牙的阿尔马登都挖到了122米深,为的是采集朱砂[11]。虽然中世纪晚期工业的发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采矿方面并没有取得巨大的突破。尽管如此,矿产量仍有大幅度增加,因为新的浅矿层仍然不断被发现。采矿业首先在中欧的工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铅矿如萨克森的施内贝格堡,矿产量在15世纪80年代达到了顶峰。大多数采矿地区在16世纪初期繁荣起来。采矿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限于中欧,在瑞典和阿尔萨斯,尽管银产量小于萨克森、波西米亚,甚至匈牙利,但增长速度和它们相当。意大利则在新兴的明矾制造工业方面领先,主要作坊分布在托尔法。

14—15世纪西欧的手工工场开始出现,它们基本上是通过两条途径产生的。一条途径是在行会制度发展的基础上,从行会手工业中分化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行会组织的建立,其目的原本是为了避免竞争和防止分化。但是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却使行会手工业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分化,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得以产生。手工业者不断分化之后,少数富裕起来的行东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开始突破行会的规章制度,他们设法添置生产工具、增加雇工人数、使用新技术、极力扩大生产,并且按照自己的需要采用更有利的销售形式。此外,他们还吸收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使这些劳动者成为自己的雇工。这样,原先行会作坊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资本家使用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这就是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萌芽。

由于手工工场的产生有不同的途径,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手工工场形式。大致说来,手工工场可以分为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14—15世纪,尼德兰南部的佛兰德尔分散的手工工场较为普遍。以毛纺织为例,在这种分散型手工工场,商人们先到市场购买大宗的羊毛原料,然后交给分住各处的家庭手工业者梳洗纺线、织成毛呢;收取成品后,再组织染色和包装以及出售。这些分散型的手工工场,由于生产者经常从事某一生产环节的劳动操作,技术日益熟练,因而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而这一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毛纺织手工工场大多具有集中型的特点。集中型手工工场由于劳动分工和协作的具体形式不同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不同工种的劳动联系起来的手工工场;另一类是同一工种的劳动,只是按工序的差别而分工联合的手工工场。这些手工业工场在集中生产的基础上,也往往将部分工序分散给破产的手工业者进行加工。

另一条途径是商人资本控制小生产者,把他们变成为雇佣工人,从而形成由商人掌握的手工工场。中世纪城市的手工业者一般都被组织在行会之中,但在城郊及广大农村地区还散布着许多小手工业者。这些手工业者的生产规模小,生产又不是很稳定,生产效率低下。为此,在城乡之间逐渐产生了包买商人。这些包买商人直接从乡村的手工业者手中收购产品,同时向他们供应原料。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包买商人不但提供原料、收购产品,而且为乡村的手工业者提供生产工具、资金以及生活必需品,以保障生产稳定进行,从而逐渐把原料、手工业者与市场的联系完全切断。这样,小手工业者实际上已成为领取原料、计件领取报酬的劳动者,包买商则成为控制生产和销售的资本家。这种分散的家庭手工业的性质同样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16世纪以后,西欧的手工业生产继续向前发展,且速度大大加快,但在手工业发展的地区分布上却有了显著的变化。这是因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美洲的发现和到东方的新航路的开辟所造成的西欧对外贸易扩大,以及西欧本身的人口增长,而城市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西欧手工业产品的市场大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