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建筑业与建筑技术
中世纪早期,欧洲的建筑业处于衰落状态,由于战乱的原因,西欧的建筑技术严重下滑,与古希腊、罗马帝国相比,建筑技术发展缓慢,光辉的拱券技术失传了,建筑业一度陷入混乱状态,直到9世纪以后才开始复苏,复兴了罗马风建筑,主要应用拉丁十字式的巴西利卡,在城堡和教堂的建筑上都有所体现。
中世纪早期的建筑是以土木结构为主的,这是因为西欧的木材资源丰富,砍伐和加工比较容易,因此它被广泛用于工场、桥梁、教堂和贵族的厅堂,其中有些厅堂相当大。从10世纪开始,建筑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石头建筑开始复兴,主要用于城堡和教堂的建设。大约在10世纪,欧洲领主使用泥土和木料建造土木结构的城堡。11世纪以后,许多领主的城堡都改用石头建造。城堡的格局一般是中间有一个精致的主体建筑,围绕它的两侧有四座塔楼,其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半圆形和从古罗马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筒形拱顶。筒形拱顶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一般都交叉应用于壁柱和封闭拱廊上,既坚固又有艺术性。还有圆形的塔楼,使得塔楼不易被破坏。城堡内部构造一般为地上三层,地下两层,一楼为大厅,其他的建筑特点有利用狭小的窗户、半圆形的拱门、粗矮的柱子、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来做装饰。整栋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顶而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和的美学效果,使得城堡内部光线暗淡,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城堡的庭院内设有大谷仓、养鱼池、铁屋、木工房等。
教堂建筑的建造也大多采用罗马式风格,它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时期的拱顶和梁柱相结合的结构,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教堂建筑俯视时呈十字形,半圆形屋顶置于中央。从外观看显得坚实、庄严和肃穆,没有希腊式建筑那种细纤、流畅的美感。这种建筑以教堂居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意大利的圣安布罗索教堂、比萨大教堂及周围建筑群;法国的阿耳大教堂和普瓦提埃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教堂。其中,比萨大教堂作为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始建于1063年,全部建筑群完成耗时288年,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比萨城的标志性建筑。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比萨斜塔是教堂的塔楼,但与教堂本身是分开的。
从12世纪末起,西欧的建筑风格出现了变化,哥特式代替罗马式成为建筑的主流。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的特点为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并饰有彩色玻璃图案;用尖形拱门代替罗马式的半圆拱门,力求增加建筑物的高度,减少内壁、内柱和支柱的厚重感;外部有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薄,室内光线充足,门前饰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采用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整个建筑以直的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的空间,使教堂更显得富丽、威严,别具韵律。尖塔最高可达百米以上,把人的目光引向苍天,使人产生向上升华、天国神秘莫测的幻觉。哥特式风格的代表性建筑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兰斯大教堂和亚眠教堂;德国的科伦大教堂;英国的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空间升高、光线充足,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从14世纪起,哥特式建筑开始衰落,在建筑方面出现了以希腊的柱廊和罗马的圆顶板结合的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15世纪以后,城堡的建造让位于石头建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现了这种转变,人们仍然需要大量的木材,用于脚手架、建构拱形结构、门、屏风和隔离物,在不采用穹隆顶的地方则用于横梁和屋顶的其他部分。
中世纪的市镇与后来的不同,贵族与上层人住在小型城堡,有仓库和庭院。当时,城市的最大特色是聚集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同行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街道两边的房屋没有建造在一条直线上,由此造成街道有宽有窄,参差不齐。城市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筑,都位于市场附近。[13]镇四周被堡垒和石头墙包围着,城墙上建有形状各异的城楼,既可以作为一种景观,又起着防守保护城市的作用。中世纪中期以后,许多城市有了商店。13世纪又出现了第一批医院,它们都建造在紧靠教堂附近的地方,大多数是由骑士团经营的。[14]欧洲各国的皇家宫殿也逐渐建造起来了。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公元742—814年)曾把罗马城的一些石柱雕饰运到法国修建宫邸,后来法国修建了欧洲最宏大、最华丽的宫殿——凡尔赛宫,这些反映了当时欧洲建筑业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