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人生荣辱,看淡世间潮起潮落
改变人生的一句话
1871年的春天,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在一本书中读到一句对他前途有很大影响的话。
当时,这位梦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正对生活充满了忧虑,不知道怎样才能通过眼下的期末考试,不知道未来该做什么,也不知道将来自己会在什么地方,创立什么样的基业,更不知道明天该怎么生活。
正是从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改变了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使他后来成为最有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举世闻名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并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特聘教授——这可是学医的英国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同时他还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这是多么崇高的荣誉!他因此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一生,到他死后,人们用了1466页的两大卷书记述他传奇的一生。
这个幸运的年轻人就是威廉·奥斯勒。你不免好奇,1871年的春天,威廉·奥斯勒到底看到一句什么样的话,怎能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这是汤玛士·卡莱里写的一句话:“对我们大家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遥望将来,而是动手理清自己手边实实在在的事。”
42年后,一个温馨的春夜,当郁金香开满校园的时候,威廉·奥斯勒爵士给耶鲁大学的学生作了一次演讲。他说,像我这样一个曾在四所大学当过教授、撰写过畅销书的人,大家以为我会有“特殊的头脑”。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脑袋是再普通不过的了。
也许你要问了:“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威廉·奥斯勒爵士认为,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怎么理解?当他给耶鲁大学的学生演讲的前几个月,他乘巨轮横渡大西洋,看到船长站在舵房里,按下一个按钮,就传来一阵机械运转的声音,船身被隔成几个完全防水的隔舱。
因此,奥斯勒爵士对耶鲁大学的学生说:“你们每一个人,身体构造都要比那艘巨轮精细得多,航程也更远。我要对你们说的就是,你们要学习船长控制一切的能力,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这样才能确保人生航程的绝对无误。作为人生的船长,你们会在舵房里发现,那些大的隔舱至少都可以使用,你只需按下按钮,倾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同时把未来也隔断,这相当于隔断已经死去的明天,然后你就安全了。因为切断过去,意味着埋葬已经死去的无价值的东西,否则昨日的责任、明天的重担,会成为你今天成功的最大障碍。所以要把未来和昨天一起紧紧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根本不存在明天这个概念,就把今天当成耶稣救难的日子。否则,只有白白浪费精力,遭受郁闷。同学们,把你大船上船前船后的大隔舱都关上吧!养成一个完全活在今天的良好习惯,这就是我要对你们说的话。”
奥斯勒爵士的话并不是让我们不要为明天而下工夫准备,他说:“最好的准备方法,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把今天的工作做到完美无缺,这才是应付未来唯一可靠的方法。”
所以呢,我们大家为明天着想是不错的,可以小心地考虑,严密地计划和准备,但不必担忧。
嘿,又是一个独立的今天
战争时代,将军必须为将来作打算,但却不会有任何的焦虑感。美国海军上将厄耐斯特·金恩说:“我把我们最好的装备供应给最好的士兵,再交给他们最拿手的工作,我能做到的就是这些。”“如果我们的一只船沉了,我不能把它捞上来,它要是再沉,我也没办法。我的时间是要花在解决明天的问题上,没时间为昨天的问题而后悔不已。况且,要是我为这些无意义的事情烦恼的话,我也不会坚持很久的。”
实际上,不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好想法和坏想法都是一样的,区别都是前者通过前因后果产生有意义的规划,后者前思后虑则让一个本该清醒的大脑紧张甚至崩溃。
我曾有幸访问到世界上最有名的《纽约时报》的发行人亚瑟·苏兹伯格先生。他对我说,当“二战”的战火燃过欧洲时,自己很吃惊,也很担心未来的日子,以至于寝食难安,不得不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找出颜料和画布,对着镜子画下自己的肖像。那时候他对绘画还一无所知,但依旧坚持画自己,目的是转移注意力不再担惊受怕。最后,他在一首赞美诗里发现了自己的座右铭,从此,他消除了忧虑,心灵上得到了安宁。这段话是:
“只要一步就好,
指引我,仁慈的灯光……
请你常在我脚旁,
我并不想看到远方的风景,
只要一步就好。”
差不多是同一时间,一位年轻的士兵也学到了这样一课,他就是住在马里兰巴铁摩尔城的泰德·班哲明诺,一度曾经忧虑得丧失了勇气的士兵。
泰德·班哲明诺写道:“1945年的4月,我的忧愁使我得了结肠痉挛病,这种病极为痛苦。要不是当时战争结束的话,恐怕我早已经垮掉了。”
“当时的我在第94步兵师担任士官,工作内容就是建立一份在作战中死伤和失踪者的人名记录,并帮助寻找那些在战争中被打死的、被草草掩埋的士兵,同时收集那些人的私人物品,准确地将他的物品送到他的朋友和家人手中。我整天精疲力竭,担心我能否撑到明天,担心自己不能活着回去抱一抱我唯一的儿子——这个16个月的孩子出世以来我还从来没见过面呢。
整天劳累的工作,紧绷的神经,让我憔悴不堪,足足瘦了34磅。即便如此,仍然疯狂地担心、忧虑。眼看自己瘦的皮包骨头,却毫无办法。我不能想象,我怎么可以这样瘦弱不堪地回家面对我的妻儿,因此我哭得浑身发抖,像一个孩子,可就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直到德军最后大反攻开始不久,我还经常这样哭泣,几乎丧失正常人的生活能力。”
“不得已,我被送进了医院。一位军医为我作了一次彻底的全身检查,然后告诉了一句可以改变我一生的话。他说:‘泰德,你没有什么不好,你的问题纯粹是精神上的。我希望,你能把自己的生活想象成一个沙漏,沙漏的上一半装满了成千上万粒的沙子,它们毫无例外地慢慢而均匀地穿过中间的窄缝。我们无法让两粒以上的沙子同时通过那条窄缝,除非弄坏这个沙漏。我们每一个人,就像这个沙漏。每天早上都会看到很多的事情要做,我们知道,我们得在这一天完成。但是我们只能一次做一件事情,顾不了其他,就这样慢慢而均匀地过完了这一天,就如沙粒通过窄缝一样。否则不如此的话,我们一定会让这些事情损害到我们的身体或精神。'”
“从那以后,我就一直记得这位军医的话:一次只流过一粒沙……一次只做一件事,这就是我之后的人生哲学。它不但挽救了当时我非常糟糕的状态,也对我以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我在一家手艺印刷公司的公共关系及广告部工作,我发现,生意场也像战场一样,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就没法一次将几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有时候,出现材料不够、新表格需要处理、地址有所改变、分公司要增开或关闭等等意外事件,我就不再忧虑不安。因为我时刻牢记那位军医的话:‘一次只流过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工作。’我经常在心底默念这句话,我的工作也越来越有效率,越来越得心应手,再也没出现过战场上那种令我混乱和崩溃的状态。”
今天的生活,最可怕的事就是医院里有的神经或者精神上有问题的病人,都是被无数个令人担忧的昨天和明天打垮的,而他们只要奉行耶稣的话:不要为明天忧虑,或者听从威廉·奥斯勒爵士的建议: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他们就能跟正常人一样,开心地逛街和购物了。
把每天都当做新生
我们每一个人,在任何一瞬间,都可能站在两个永恒的交汇点上,这一点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并延伸到无穷的未来。但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两个永恒中间,连一秒的持续时间也没有。要是想做到这一点的话,就会摧毁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所以,我们可以做到的,即是为生活在这一刻而自豪。
罗勃·史蒂文生写道:“从现在一直到我们上床,不论任务有多重,我们每个人都能支持到夜晚的降临,不论工作多么艰苦,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当天的工作,都能很开心、很纯洁、很有爱心地活到日落西山,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他的话很有道理,生命对我们的要求就像他描述的那样。但是,住在密歇根州沙支那城的薛尔德太太,在不知道“只要生活到上床为止”之前,确实精神极度颓废、崩溃,差点自杀。薛尔德太太对我说:“1937年我的丈夫死了,我又几乎身无分文,这令我十分恐慌。我给以前的老板奥罗区先生写信,请求他能让我做我以前的工作。我有必要告诉你的是,以前我的工作是靠推销《世界百科全书》之类的书籍生活。两年前,我丈夫病了,我卖了汽车。现在,我勉强凑足了分期付款的钱买了一辆旧车,打算重操就业,靠卖书为生。”
“本来我以为,繁忙的工作会抵消我的颓废和不安。可丈夫毕竟不在了,我要一个人驾车,一个人做饭吃,一个人生活,这所有的一切令我无法忍受。况且,有些地方根本就卖不出去书,哪里还有什么业绩。虽然分期付款买车的钱数并不多,但我却很难付清。”
“1938年的春天,我开车来到密苏里州的维沙里市。这里的路很不好走,学校又都很穷,业绩更少了。我一个人在那里孤零零地,十分沮丧。我觉得生活没什么希望,根本看不到成功的出路。每天早上还要面临分期付款的车钱、房租、食物,万一有个病啊灾啊什么的,那无异于天塌下来了。我绝望得差点自杀。之所以最终没有自杀,那是因为担心我的姐姐会难过,而且她又没有钱再支付我的丧葬费。”
“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就是这篇文章让我有勇气活了下来。这句话我永远感激:‘对一个聪明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人生。’这句话足以令我精神振奋,我把这句话打印出来,贴在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上,为的是我开车的时候能随时看见它。我发现,每次只活一天一点都不难,忘记过去,不想将来。每天早上起床时,我都对自己说:‘今天又是一个新的人生。'”
“就这样,我很快摆脱了孤寂和恐慌。现在我很快乐,算得上成功,也对生命充满热情和关爱。我知道,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我都不会再害怕。因为,每次我只要活一天,‘对一个聪明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人生’。”
你能看出来下面这几句很现代的诗是谁写的吗?
这个人很快乐,也只有他快乐,
因为他能把今天看成是自己的一天;
他在今天里能感到安全,能够说:
“不管明天有多么糟糕,我已经度过了今天。”
这几句充满现代精神的话语,却是基督降生的30年前古罗马诗人何瑞斯所说。
人性最可悲的地方在于,人人都不去生活,却梦想着天边奇幻的玫瑰园,而无视窗口的玫瑰在悄悄绽放。
把时间和热情都用在今天
史蒂芬·李高克写道:“生命的历程是多么奇怪啊。当人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说:‘等我是个大孩子的时候……’可当他成了大孩子时,他又说:‘等我长大成人后……’待到他长大成人了,他又说:‘等我结婚之后……’等到他结婚之后,他又说:‘等到我退休之后……’结果,他退休了。回首往事,似有冷风吹过,所有的一切都一去不复返,而他错过了一切。人们总是没有及早明白这个道理。”
而底特律城已故的爱德华·依文斯先生,在不明白“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一天中,每一刻里”之前,也几乎要忧虑的要自杀。
爱德华·依文斯出身贫苦,最早以卖报为生,后来成为一家杂货店的店员。因为家里有七张嘴等着他来养活,他又谋到一个助理图书管理员的职位,这个工作薪水并不高,但他却不敢辞职,只能这样拮据地维持家庭的各项开支。八年后,他终于有勇气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的事业,是靠借来的55美元起家的,后来做成一年赚两万美金的大事业。
没想到,福兮祸之所伏,爱德华·依文斯遭到了十分可怕的厄运。他为一个朋友背负了一张面额很大的支票,那位朋友却破产了。屋漏偏遇连阴雨,又来一次,存着他大笔财产的银行垮了。直接结果就是,他不但损失了所有的钱,而且还负债16000美元。他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他对我说:“我寝食难安,不断地生病,就是因为整天的担忧。一天,我昏倒在路边,此后再也不能走路了。人们让我躺在床上,我的全身都开始溃烂,并逐渐往身体里面烂,以至于我躺在床上都很难受。我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这时候医生告诉我,你最多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了。我吓了一跳,写好遗嘱,然后拖着溃烂的身体等死。在我看来,担忧和挣扎已毫无用处,只有放弃。眼看一切灾难将离我而去,我也无所谓了,剩下的日子里我反而放松下来,像个孩子似的睡得香甜。随着令人崩溃的忧虑渐渐淡去,我的身体却也开始恢复了,体重也明显增加。”
“没想到几周之后,我就能下地拄着拐杖走路了。6周后,我就可以继续工作了。以前我一年能赚两万美元,现在我也能找到一份周薪30美元的工作,足够养活我自己了。当时我的工作是推销运送汽车的轮船上轮子后面的挡板。经此一病,我已经不再忧虑,不再为以前的蠢事而懊悔,也不再为将来的事而担心。我的所有时间和热情,都放在推销挡板这份工作上了。”
没几年,爱德华·依文斯就晋升为依文斯工业公司的董事长。这家公司还是一家纽约股票市场交易所的公司。如果你乘飞机去格陵兰,很有可能会在依文斯机场降落,这个机场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所以,如果爱德华·依文斯至死也不明白“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这样道理,绝不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取得辉煌的成就。
向黎明致敬
白雪皇后说过:“我们这里的规矩是,明天可以吃果酱,昨天可以吃果酱,但今天不能吃果酱。”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为昨天的果酱发愁,为明天的果酱担忧,却不知道将厚厚的果酱涂抹在今天要吃的面包上。
甚至法国伟大的哲学家蒙田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他说:“生活中曾经充满许多的不幸,而这些不幸都是从前所没遇到过的。”你我的生活,也是这样。
大诗人但丁说:“这一天永远不会再来了。”我们的生命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飞速流逝,时间如白驹过隙,唯有今天才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这也是我们唯一能真正把握的一段时间。
我的朋友劳维尔·汤姆斯也是这样认为的。前不久,我到他的农场里与他同度周末,我看到他把《圣经》第118篇的句子装在镜框中,挂在收音机旁的墙上,以便可以经常看到。这句话是:
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
我们要在其中,
快乐欢喜。
另一位朋友约翰·罗斯金,则在他的书桌上放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今天”两个字。
我的书桌上虽然没有放石头,也没有镜框挂在收音机上,但是我的镜子上贴了一首小诗,这样我每天刮胡子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它。
这首诗是正是威廉·奥斯勒爵士放在他桌子上的那首诗,作者是印度著名的戏剧家哈里达沙,我在此把他献给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向黎明致敬
注目黎明!
它就是生命,生命中的生命。
在它短暂的时间里,饱含着你所有的幻想与现实:
成长的福佑,行动的荣耀,和成功的辉煌。
昨日如梦,
明日如影,
但活在美好的今天,
能使每个昨天变成快乐的梦,
使每个明天都充满希望的幻影。
好好看着这一刻吧,
这就是你应该对黎明的致敬。
所以,对于忧虑,我们首先要知道的一件事就是,不让它骚扰到我们的人生。
站起来,自己走回家去
众所周知,玛丽·贝克·艾迪是基督教信仰疗法的创始人。但开始时,她认为生命只包括疾病、痛苦和不幸。她结婚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后来她又结婚,但第二任丈夫却跟一个已婚女人跑了,虽然他最后死在贫民收容所里。她曾生过一个儿子,可由于贫困和疾病,不得不把孩子在四岁那年送人了,从此儿子也没了音讯,在此后长达31年内失去了踪影。
由于自身健康状况差的缘故,她一开始就对“信心治疗法”很感兴趣。在一个很冷的日子里,影响她生命的重大转折开始了,充满了戏剧性。街道上都结了冰,路上很滑,她走着走着就摔倒了,昏死过去。醒来后,她的脊椎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以至于她不停地痉挛,医生说她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他们宣布:“即使奇迹出现让你活下来的话,你也再无法走路了。”
躺在床上,等着死亡的逼近,她无聊地打开《圣经》,看到《马太福音》里的一句话:“两个瘫子躺在担架上被抬到耶稣面前,耶稣说:放心吧,上帝已经赦免了你们的罪过……可以起来拿着你们的褥子回家了。于是那两个人就站起来,自己走回家了。”
她说,就是这几句话给了她力量,让她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并能“就站起来,自己走回家了”。
艾迪说:“这种感觉就好像引发牛顿思考的那只苹果一样,灵光一现,我发现自己就好起来了。我想,别人也能做到这些的……现在我敢说:一切根源都是你的思想,一切影响力都是心理作用的结果。”
也许你会怀疑:卡耐基是不是为基督教信心治疗法打广告。不是,绝对不是,我并不是这个教派的信徒,也没有传教的想法。可时间越久,我就越觉得思想力量的伟大。长达35年的成人教育事业,让我懂得,任何人都能消除忧虑、恐惧和种种疾病,只要肯改变自己的思想,思想就能改变生活。我亲眼见过几百次这样的转变,见的多了,也就不奇怪了。
再举个跟我学生有关的例子,也是通过转变思想而改变生活的。这个学生曾经因为忧虑处于崩溃的边缘,他后来告诉我:“当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忧虑,担心自己太瘦,担心自己不断掉头发,担心没钱娶妻,担心无法成为一个好父亲,担心自己不受人欢迎,担心得了胃溃疡无法找到工作,等等。我心里整天紧张,身体就像一个没有安全阀的锅炉,压力随时都要爆发出来。事实上确实爆发了,我彻底崩溃了——你不知道精神崩溃是什么滋味,多谢老天保佑,你千万不要知道这种滋味,没有任何一种肉体上的痛苦能超越精神上的折磨。”
“到后来,我这样的精神状态已经无法再跟家人交流了。我没法控制自己思想,内心极度恐惧,一点点声音都会惊得我跳起来。我逃避所有的一切,经常毫无理由地暗自哭泣。”
“我整天都生活在痛苦中,感到自己被所有的人抛弃了,甚至上帝的仁慈也降临不到我身上。有时我真想一了百了,跳河死了算了。”
“换个环境可能会好些,于是我到佛罗里达州旅行去。临行前,父亲给我一封信,叮嘱我到达后再拆开看。我到佛罗里达时恰好是旅游旺季,已没旅馆可住,我就住到一间汽车旅馆里。当时我准备在迈阿密一艘不定期航行的货船上找一份工作,但没找到,于是我大部分空闲时间都消磨在海滩上了。”
“这里的日子更难过,我拆开父亲的信。信上说:‘亲爱的,现在你离家一千五百英里,并没觉得有什么变化是不是?我知道你会这样觉得的,因为烦恼的根源依然跟着你,那就是你自己。实际上你身体和精神都没毛病,也不是周围的环境让你难过,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你心里想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你明白了这些,你就好了。快回来吧,亲爱的,我们等着你。'”
“父亲的信惹恼了我。我想要同情,可不是教训。我决定以后再也不回家了。晚上,我行走在迈阿密的小街上,看见教堂里正在举行礼拜。我漫不经心进去听他们讲道,他们正在讲‘征服精神强于攻城略地’这个话题。我在这里听到了跟父亲信中类似的话。在神圣的殿堂里,我头脑里那些乱七八糟念头渐渐远去了,头脑中渐渐有了清楚理智的思想。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怎么这么蠢,我为自己的发现而震惊。曾经我还幻想着改变世界呢,实际上唯一需要改变的就是我自己。”
“第二天一早,我就收拾东西回家了。一周后,我又回到工作岗位。四个月后,我娶了心仪已久的女孩子。现在,我的生活很幸福,养育了五个孩子,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我都觉得上帝格外地关爱我。我精神崩溃时,那时我只不过是一个小部门的夜班工长,只有18个下属。现在我已经是一家纸箱厂的厂长,属下有450多名员工,生活反而更充实、更开心。我认为现在我已经了解了生命的价值。一旦发现自己又想忧虑,我就好好审视自己的思想。”
“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很荣幸有这次精神崩溃的经验,它让我发现身心的控制力,发现思想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损害自己的。我终于明白父亲的话,真正让我烦恼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我在自寻烦恼。了解了这一点,我的病就完全好了,我坚信从此我再也不会犯病。”这就是那个学生的经验和教训。
医生说:“这可能会让你花一些钱,不过我觉得这是值得的。我为你开的药方是:不要烦恼。”
——作家 卡梅龙·西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