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与旅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旅行与旅游

→旅行(Travel)

旅行指人徒步或通过交通工具进行的“长距离”位移,也指包含此位移的活动。旅行的核心是长途的移动,行走伴随人类一起来到世界,旅行的历史也从此开始。

有一种说法是,大约在120万年前,非洲直立人就开始了他们漫长的环球旅行壮举。从大裂谷东支出发,在经历了旷日持久达几十年的跋涉后,终于奠定了地球的人种分布格局,铸就了今日世界闻名的基本面貌。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旅行活动的兴起时间同样居世界前列。早在公元前22世纪,大禹为了疏浚九江十八河,行走于神州大地,成为最早的旅行家。之后,春秋战国时,老子传道,骑青牛西去;孔子讲学周游列国。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波斯,即今伊朗和叙利亚。唐时玄奘取经到印度,明时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非海岸,还有大旅行家徐霞客经30年考察撰写成《徐霞客游记》。人类旅行的动因各不相同,但无一不利于文明之间的交融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旅行”可谓是人类“文明之母”。

旅行是一个文化概念,全世界的文人墨客也更乐于将自己的“移动”称为“旅行”,而非“旅游”。于丹在接受《中国旅游报》专访时,提出旅游(这里称“旅行”更恰当些)之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邂逅了一个未曾到过的旅游目的地,在这种全然陌生的旅游过程中获得一种惊喜。比这更高的一层境界是在一个旅游目的地获得一种生活方式。邂逅一处风景只是外观,但是邂逅一种生活方式,会让人们反思现有的生活方式。我所企及的最高一层境界是,在旅游中终于邂逅了全新的自己。因为穿越了景观与生活方式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可以像孩子一样烂漫天真,像诗人一样多愁善感……所有这一切,实际上是通过旅游,找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未发现的生命特质。

因此,于个体而言,旅行的意义在于对我们内在生命的唤醒,发现“新我”以及在“新我”引领之下的“新的生活”。

→旅游(Tourism)

如果说“旅行”最大的收获是对生命意义新的诠释,“旅游”收获的则是轻松愉快的心情。1980年,世界旅游组织在菲律宾马尼拉通过的《世界旅游宣言》中特别强调,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所有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旅行概念多与文化现象相关联,旅游则是一种经济现象,旅游业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产业。如2008年全球累计接待9.22亿国际旅游者,旅游收入达9440亿美元。为统计上的便利,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召开的旅行与旅游国际统计会议上,将旅游认定为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选定这一天为世界旅游日,一是因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于1970年的这一天在墨西哥城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此外,这一天又恰好是北半球的旅游高峰刚过去,南半球的旅游旺季刚到来的相互交接时间。每年的世界旅游日都有不同的主题口号(见表2-1),通过这些口号所反映的旅游精神与世界遗产的目标与价值有着惊人的一致,这也再一次印证旅游是传承世界遗产价值的最佳载体。

表2-1 部分世界旅游日主题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