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佛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慢慢走,欣赏吧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育问题的研究者,我深知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其次才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再次才是传授学生以知识。不幸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发展能力,更忽视发展学生的人格。于是,我看到不少成年人兴趣狭窄,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和抱负,缺乏审美能力。

“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年轻人能否在眼花缭乱的现实世界中找到方向,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两代人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一代”能否获得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多年来,这样的忧虑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成功、地位、享受,整个社会宣扬的价值观就是一夜成名,然后宝马香车豪门大宅。不要说他们表现得太软弱或者太反叛,这个世界强加给他们的各种理念和选择已然超出他们自身的承受能力。只是生命,本来就应该一路前行、一路做减法,扔掉所有不必要的贪欲,最后留下的才是生命的真纯。

直到看到这本书稿,我的心情才不禁为之一振。

在陕西法门寺,作者在思考那些曾经的高僧大德为什么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古寺青灯、寒袈素食,他们的选择是否有价值,他们的人生是否有意义?

在大慈恩寺,作者在追问玄奘、鉴真们的“云游”与今人的“旅游”有什么不同。从这种追问开始,她思考着不同时代、不同追求的人们各自以怎样的视角观察着自己所处的大千世界。

在宁夏的石空寺,作者在追忆一位给自己留下深深童年记忆的、来自宁夏的养蜂老人,忽然明白了在那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眼中,为什么放射出动人的神采,忽然明白了那神采为什么曾经打动了童年的自己。

在贺兰山的岩画前、在与山谷的风进行对话的同时,作者体悟着艺术的真谛和精髓。

在祁连山麓的“祁连坟”旁,作者低吟着“英雄骑马呀,骑马归故乡”的曲调,缅怀着那些埋骨边陲的战士们,体验了一种莫名的感动。

在敦煌莫高窟前,作者听导游讲述着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常书鸿先生的故事和敦煌研究院现任院长樊锦诗夫妇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留在了她的记忆中。

在榆林窟,作者听到那些关于“象牙佛”的神秘传说,听到历代僧人舍命保护佛像的故事。信仰、虔诚、贪婪、血腥、残暴,所有这些使她陷入困惑之中……

我认为,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正确”、“全面”,而是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身体去感觉,说自己的话。终有一天,当他们真正明白自己是谁而不是由别人告诉他们应当是谁,当他们真正明白自己不想要的远比想要的要多得多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成熟,也真正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人人争言“致富”满街鼓吹“成功”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为了寻找自己内心的宁静,为了找到人生的真谛,独自背起行囊,走向了荒凉的西部。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英国残疾人科学家霍金曾经谈到,由于人的基因中的贪婪本性,200年后,很可能地球上不会再有人类。霍金是极其聪明的人,他的话并非毫无道理。我想,如果我们指望200年后这个星球上还侥幸存在人类,那么,我们只能寄望于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知道,在金钱之外,人世间还有其他的价值;在名利之外,人还可以有其他的追求;在成功之外,人生还可以有其他的乐趣。

谢小庆(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

丝路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