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商教育的实践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乐商教育最基本的渠道,最终目的是培养“乐学”的学生群体。“乐学”既体现学生完善与健康的自我,也体现出学生个体与教师、同学以及校园集体生活的和谐。因此,乐商教育的实施,需要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以校本课程为切入点,依托“乐教”的教师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一、和谐课堂

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实施乐商教育的必要条件,它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和谐自然地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

(一)气氛融洽:优化人文环境,创设快乐课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生动活泼地获得发展,这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情趣,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使其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地开展学习活动,就需要创设快乐和谐的课堂环境。

一方面,通过优化的课堂“硬环境”,从生理、心理上给学生以影响,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优化“心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将“乐”作为教学楼和课堂布置的主题,以学生作品、艺术剧照为载体打造“乐学园”,并通过平阳名人画像,让学生了解家乡名人、熟悉家乡文化。再如,为了营造和谐的课堂,通过控制班级规模,降低班级密度,采用马蹄形、弧形、扇形、圆形等课桌排列方式,利于师生沟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从而避免产生课堂教学“死角”,并能有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软环境”的打造,能创造一个自由开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师生共同参与、彼此合作,快乐成长。快乐课堂“软环境”的创设可借助游戏和探究合作等亲历活动的形式进行。例如,在科学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蜗牛的运动,在进行小组观察之后,可让学生模仿蜗牛的爬行,并评选出模仿得最像的一位。这类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既可以充实教学过程,更可以作为“导火线”,点燃学生“心灵的力量”,激发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形成“情、趣、乐、活”的特色,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以达到“课堂乐园”的最佳境界。

(二)师生和睦:转变师生角色,优化民主关系

创设轻松、愉悦、民主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乐学”精神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主张的“师道尊严”,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下是昆阳一小吴老师与一位“后进生”的交流情况。

曾有一个“后进生”常旷课,只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来,听完就走。他还骗钱、打架,欺负其他班的学生。吴老师找到他,诚恳地对他说:“你是个好孩子。”他疑惑地看着吴老师,以为刚刚接班的吴老师不知道他干过什么。吴老师说:“我知道你欺负人、打电游,但你还是个孩子,分辨是非能力不强,是学着别人干的,老师知道你绝不是一个坏孩子。”“老师,您说的是真话吗?”吴老师点点头,说:“你有很多优点,比如,你的集体荣誉感很强。运动会上,你拼命跑,为班级挣了那么多分,真了不起!”说到这里,这位学生眼睛湿润了,他开始跟吴老师诉说。吴老师读出了学生那写满醒悟的表情,他感到,学生已经向他敞开了心扉。吴老师说:“我非常感谢你信任我,今后该怎样做,我相信你肯定明白。改掉不良做法是不容易的,我和你共同努力。”

正如上述案例所述,愉悦的课堂环境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师生交往的点滴开始的。教师要带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愉快心情投入课堂教学活动,把微笑、爱抚、鼓励带进课堂,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乐教”心境的流露,会在学生身上自然产生“移情效应”,引发学生的愉快体验。“亲其师,信其道”,便能使学生产生“乐学”情绪,激发起积极的学习动机,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方法有趣:改革教学方法,学会主动探索

由于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密切、相互作用的双边互动活动,因此,在“乐群”“乐学”这一校训的指导下,乐商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倡导“乐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心理科学为基础。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这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客观要求;二是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调情感、情绪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以激发其兴趣、强化动机、促进内化。为了帮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学校组织了各类讲坛和沙龙活动,为教师探讨心理科学、把握学生心态提供良好的对话平台。借助相互间不同的背景和经验,教师们围绕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相互学习、共同探讨,以寻找较为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第二,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例如,学校在课堂中结合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获得启发与成长,使其更善于学习、更善于研究。同时,学校鼓励学生把优秀的小课题改编成“情景剧”进行班级演出,更是锻炼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让学生学会学习。乐商教育追求学生的“乐学”品质,要尽可能地保持接受型学习与创造型学习、知识型学习与转化型学习、观念学习与方法学习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得人类文明成果,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逐步形成认识新事物的能力,架构起从已知世界通往未知世界的桥梁。同时,乐商教育强调对学生“乐学”精神的培养,其主要标志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学会运用观察、记忆术、想象力和逻辑思维来学习;是否具有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能否独立思考;对于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方法是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否具备认知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等。例如,学校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学会用数学意识去看待问题。学生在开展“操场跑道起跑点的位置”“不同样式停车位最优化使用”“自己家里客厅面积测量”“一年级学生一个学期所用铅笔”“装修一间房间所需的费用”等数学小课题活动过程中,能用数学思维看待问题,做到主动探究、积极验证。

二、校本课程

学校“乐商”品牌的打造,不仅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和“乐学”的氛围,还需要通过课程这一实施载体来实现。一是构建乐商课程体系;二是学校应积极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三是还要大力开发和使用“乐商”校本课程。

(一)构建童乐课程体系

童乐课程统整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形成了乐学、乐博、乐己、乐行——“四乐”课程体系(见图3.1)。

图3.1 童乐课程体系

(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

为更好地实施乐商教育,我校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基本精神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创造性地改造国家课程。其中,颇具特色的主要有“快乐排球”“数学乐园”“绘本阅读”等。现择要介绍如下。

1.快乐排球

排球教学是体育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学生学习排球,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心肺功能,并能够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交往与合作,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学校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基础上,开发“快乐排球”课程,并设置有初级水平(一、二年级)、中级水平(三、四年级)、高级水平(五、六年级)三个水平段。该课程实施与考核评价主要如下。

●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排球运动、学习和健康生活的方法、技能,能根据自身需要,发展学生的弹跳、速度、耐力和爆发力,提高身体灵活性、协调性,为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3)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进取,培养集体荣誉感。

●课程内容

(1)一年级:原地左、右手拍球,面对面抛接球。

(2)二年级:原地双手自垫球,行进间往返排球运球。

(3)三年级:行进间双手自垫球,原地双人垫。

(4)四年级:行进间双人垫球,下手发球。

(5)五年级:传球技术,正面上手发球技术,正面扣球技术,单人拦网技术。

(6)六年级:复习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技术,学会“中一二”“边一二”进攻战术,学会无人或单人拦网情况下的防守阵式,教学排球赛。

●课程实施

(1)授课形式: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观教学与启发思维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2)组织形式:讲授,训练,欣赏,实践活动。

(3)活动安排:①课内讲解;②课外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排球活动,去感受排球运动的魅力。

(4)上课时间:每周1课时。

●考核评价

(1)考核方式:制定了关于学生的出勤表、参加活动记录表、学业成绩评价表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

(2)考核形式: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功实践考核、排球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丰富的评价方式。

(3)考核结果:学期末评选快乐排球“优秀学员”和“校园小明星”。

(4)考核标准:学期末,全勤、参加活动情况是3个小笑脸的学生定为“快乐排球优秀学员”;学习情况总评是优、学业成绩为4个A的定为“一小球星”。

2.数学乐园

为了传承学校数学文化,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我校立足自身实际,从“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入手,开发出具有“乐学”元素的学校课程——数学乐园。该课程同步于新课程数学教学,一方面对教材进行不同程度的拓展与开发,为学生提供多个主题数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努力为学生架设起沟通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间过渡的桥梁,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乐园里,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计算和应用题,而是一门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提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问题并生动进行解答的一门科学。

●课程总目标

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结合我校办学实际,确定以下目标:通过课程实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卓越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备一个朴实的学习理念(学习是一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听、说、写、算、审、查、问、思等10个方面)。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思考中感受数学的无限魅力。

●课程具体目标

(1)通过各种智慧乐园教程,进一步普及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志趣,领略数学的无限美妙,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挖掘。

(2)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解释生活现象为主线,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以思维专项训练为核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走向社会能发现问题的本质,能积极概括、探索周围世界的规律。

●课程内容

(1)“智慧乐园”:将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游戏,师生共同参与,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拉近数学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2)“思维体操”:将小学数学知识分成若干专题,配合课堂教学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技术、技巧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补充,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掌握解题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3)“百科知识中的数学”:分层次为学生提供富含数学原理的生活情境和社会现象,带领学生逐步解析生活现象,感受数学无穷的思考魅力与美感。

●课程实施

本课程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低段主要是“智慧乐园”,中高段是“思维体操”与“百科知识中的数学”。每学期开设总课时18节,每周1节,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安排,也可以在周课时中安排。

●课程评价

课程学习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各占一定的比例。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评价(学习态度、质疑反思,发言质量等情况)、作业评价、单元测评、平时家长与教师观察等。终结性评价是通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卷面成绩确定为优、良、合格等层次。

3.绘本阅读[48]

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然而,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书目阅读能力较弱,阅读积极性不高。为了激发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欲望,使他们热爱阅读并享受阅读,学校开发了“绘本阅读”课程。该课程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精美的画面、有趣的情节,将原有的文字作品视觉化,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绘本阅读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主要如下。

●课程目标

一年级:

(1)让学生喜爱绘本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让学生明白绘本阅读中通过细心观察、展开想象,能享受到更多的阅读乐趣,让学生学会看图说话。

(3)使学生增长认知,无形中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

二年级:

(1)通过导读绘本,让学生学习与体验绘本的阅读技巧;明白阅读图画书要充分欣赏图片,细心观察、展开想象,再通过图文结合了解故事内容。

(2)增进语言学习,透过绘本的朗读,孩子从中体会语言之美,并丰富语汇。促进孩子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书的热爱,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程内容

一年级:

爱的感染力、用我的方式表达、想象也快乐、寻找自信、快乐成长。

二年级:

童真童趣、关于友情、行人生路、爱的表达、寻找梦境、寻找快活林。

●课程实施

一年级:

以听老师大声朗读的方式为主,课内师生阅读与课外亲子阅读相结合。

二年级:

课内师生共读;课外亲子阅读,生生互读;课外推荐,学生选读。

●课程评价

(1)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方共同评价。

(2)阅读存折评价方式。通过阅读存折的点数换取,评出学生相应的书香等级——铜钻级、银钻级、金钻级。每个学生都有一本阅读记录册和一本阅读存折,每月读书后由家长或老师签名,每四个星期评价一次,根据学生的阅读记录册和阅读存折的填写记录给予学生一定的书香等级。

(三)开发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及其校本化为学生“乐学”品质的养成奠定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为“乐学”群体的打造提供了现实的路径。学校以新课程为契机,着力开发各学科校本课程,通过引入、改编、整合、拓展、创编等策略,多角度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各学科校本课程资源。其中,“成长乐园”和“欢乐的木偶”两套校本课程最具特色。

1.成长乐园

为了传承学校百年沉淀的乐商教育,让学生快乐地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我校立足于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着眼于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开发了“成长乐园”——德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该课程是以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展开,融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挖掘出学校和家乡资源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具体如下。

●课程总目标

按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我校办学实际,“成长乐园”——德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课程总目标是:

(1)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

(2)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3)培养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课程具体目标

(1)让学生了解平阳的文化,了解平阳名人的生平事迹,从而增强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

(2)让学生了解平阳美丽风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和知难而进的探索精神。

(3)通过调查,采访,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体验在校生活,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做一些安全、有趣、健康的游戏和运动。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护的安全保护意识。

(6)使学生在调查与走访中体验感悟,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

(7)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达到自我超越、自我成长的目的。

●课程内容

“成长乐园”——德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设计框架的建构,就是以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和自然、社会、自我等三大主线为课程设计的总体框架,融合、改造非指定领域,如班(队)会活动、少先队的体验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将其有序纳入学校校本课程计划,开放性地建构德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内容实施框架。

我们从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三个角度出发,将德育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具体落实,使之更生动。

(1)让学生走向自然。让学生用心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静,大自然神秘的力量。

(2)让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3)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辛酸、体验快乐、体验成功,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重视主体性、发展性和现实性。主体性即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完善本课程;发展性即本课程定位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现实性一方面指课程开发要考虑到本校的校情、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指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本校学生。因此,学校通过完善课程实施管理架构、制定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加强师资培训和基地建设等途径,以确保德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课程评价

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是校本课程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校本课程的终结内容,而且要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及时公正的评价能指导活动的展开,活动的终结评价又能促进学生在成果分享及思考中,审视反思自己的行动,进而自我改进。

我校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主要评价方式有观察评价法、问卷调查法、谈话评价法及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对于学生参与“成长乐园”学习,我们主要采用星级评价机制。主要从情感、态度、习惯,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表现四方面综合考查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实践探索素质(见表3.1)。

表3.1 昆阳一小学生参与“成长乐园”学习星级评价表

2.欢乐的木偶

平阳县的木偶戏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就已在平阳民间流行,近几年平阳木偶戏更是频繁走出国门,享誉海外,是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地区文化,提高小学生欣赏美、展现美的能力,突出学校的艺术特色,昆阳一小将木偶戏引进校园,全力创建学校的“欢乐的木偶”非物质文化校本课程。学校遵循校情及学生身心特点,旨在通过“欢乐的木偶”课程的学习,构建学校德育教学新模式,在多元化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展现学生自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课程总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大致如下。

●课程总目标

(1)通过对“欢乐的木偶”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体验和感受蕴含其中的特色文化。

(2)使学生在认知和践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参与操作,体验合作和创新,提高交往技能,锻炼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

(3)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家乡、学校以及自我的热爱,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4)在多元化、多维度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自觉参与保护传承家乡文化行动,以家乡为荣,保护热爱家乡、祖国的文化遗产。

●课程内容

(1)木偶戏的起源。

(2)平阳木偶戏。

(3)木偶的种类。

(4)提线木偶“三线八法”。

(5)手偶的制作。

●课程实施

为了普及木偶戏课程,我们采取了以“点”带“面”的策略。这里的“点”和“面”具有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木偶戏课程所涉及的学生和教师的范围。这两类主体所涉及的范围是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第二,木偶戏课程内涵的延展,如由单纯的木偶戏活动扩展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我们在实现木偶戏课程知识普及的基础上,同时对部分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进行技能技巧重点辅导,让他们领先其他学生一步。

(1)从少部分学生到大部分学生。

(2)从个别教师到部分教师。

(3)推广普及再提高。

为了满足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学校成立学生社团——木偶戏表演社团,并招收了一批学生学员,在征得家长同意的基础上,利用平时的课外时间、双休日、寒暑假,对这批活动特长生进行强化训练,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让他们先行一步。

●课程评价

(1)学习评价。

在开展评价实施时,我们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的行为表现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整体发展进行考查。在评价过程中,采用考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竞赛等多种方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学评价。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管理者与评价者。课程内在的质量及实施的效果与教师息息相关。学校行政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对开发和实施工作做得好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成果直接与教师晋升职称、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挂钩。教学评价实际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3.童乐校园剧

校园剧,是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从编到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可教会学生编写剧本,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既可以通过表演与评论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智慧;既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激活课堂气氛,繁荣校园文化、达到育人的目的等。因此校园剧的教育价值非常重要。我校秉承“乐群”“乐学”校训,挖掘学校课程资源,充实校本课程内容,建设“童乐校园剧”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课程目标

(1)探索与表现:使每位学生能自我探索,感受环境与人文的关系,运用媒体与形式,从事表演活动,以丰富生活与心灵。

(2)审美与理解:使每个学生能通过审美及表演活动,深入理解文本,与作品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体验各种校园剧的艺术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了解舞台表演艺术,并热忱参与多元化的艺术表演活动。

(3)实践与运用:使每位学生了解校园生活与校园剧的关系,通过表演活动增强对校园生活的感受,拓展艺术的视野,尊重与了解校园剧乃至艺术表演创作,并能身体力行地进行舞台表演,实践于生活中。

●课程内容

校园剧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极为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与校园生活的内容都可以纳入校园剧的范畴,因此需要对它进行筛选、改编、整合,将一些有特色、适合表演的、学生有兴趣的内容选入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表演技能、语言训练、剧目编演等方面。剧本内容一是根据课本内容改编,二是根据校园生活及地方的真实事件改编,三是根据童话寓言故事改编。

●课程实施

一是通过课堂实施,这是实施校园剧课程的主阵地,可以将丰富多彩的校园剧课程与现有的部分学科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这个层面的校园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要求达到一定的标准,并计入学科成绩。二是通过“开心广场”大课间活动。活动形式是学生自选活动内容,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三是通过艺术节活动。学校成立乐群社团,这是最高层次的课程实施,学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学校统一选拔,将最优秀的苗子集中起来训练,培养较高水平的表演特长生,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使之终身受益。

●课程学习评价

(1)评价的内容。

①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积极性、参与程度等。

②结果评价:以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展示,优秀作品录像,并利用教室多媒体播放。

(2)评价的方式。

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观众评价的多维评价。

(3)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

三、乐教善导

“晨夕群居乐于斯,春风教泽化无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是乐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打造乐教善导的教师群体,点燃其教育激情,以快乐的教师培育快乐学生。教师乐教善导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乐学会学,把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教师的乐教善导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厚生乐教、精研善导。

(一)厚生乐教

“厚生”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中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体现了一种关爱民生、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在教育环境中,“厚生”引申为热爱学生,对学生兼爱的情怀,具体表现为:用优雅的言行影响学生,用广博的知识指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乐教”则是儒家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如《论语·述而》中的“诲人不倦”,又如孟子曰:“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因此,“乐教”体现的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乐于奉献、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

昆阳一小的一位教师在日记中如此写道:

我的世界在哪儿呢?我的才能,我的尊严,我的价值在哪儿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在我的教学天地里。是这平凡的教育工作带给我内心万分的镇定从容,十二分的饱满愉悦,我怎么可以动摇呢?课堂上那些孩子殷殷渴求的目光,书本上那些神奇的阿拉伯数字,都已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她们是我生命中最痴迷的东西,构成了我内在精神的宝贵财富,是我快乐生命的源泉。

为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厚生乐教的情感,学校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开展和谐师德教育,以树立教师厚生爱生的良好风尚。一方面,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紧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做到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用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进行“三观”教育、爱校爱岗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环境有利于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能干成事,使党政一心、干群一心、师生一心。要求教师做到“三要三不”: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后进学生;教育学生要耐心、细致,不简单粗暴;接待家长要和颜悦色,不训斥指责。

另一方面,学校给予教师最大限度的展示空间,为其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理念提供平台,以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业的热情。学校鼓励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教学内容的包容性,让启发式、讨论式、研究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教学特长,促进课堂的和谐融洽。同时,学校为教师提供开设学生社团、指导学生兴趣活动的机会,为其在课堂之外寻找新的发挥教育才能的空间,真正激发教师“快乐教育”之源。

(二)精研善导

“精研”就是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与学的规律,对某个专业领域进行深思和研究,并最终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精研”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还可以丰富教师的经验。“善导”源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指善导有方,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精研”的基础上灵活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并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了培养一支精研善导的教师队伍,学校采用下列各种方式。

1.“沙龙式”校本教研

“沙龙”源于法文Salon,意为会客室、客厅,之后逐渐发展为一种开展活动的载体,并以其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的对话,尊重参与者的个性与兴趣,成为学术界常见的研讨活动形式。主题“沙龙式”教研是以教学中所遇到的课堂典型问题为主题,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落脚点,由教研组教师共同开展的一系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沙龙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沙龙式”校本教研主要由“四阶十环”组成(见图3.2)。

图3.2“沙龙式”教研活动流程示意图

第一阶段:合作备案。同学科或同年级教师组成小组,确定一位上课教师、一个教学课题,并重点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如“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组内成员围绕相关课题查找教学资料,制订初步方案,全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说辨”,共同探讨,权衡优劣,并最终达成共识,形成最优化方案。

第二阶段:跟踪实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全体教师集中听课,并通过现场录像,全方位察看课堂的生成动态,及时获取课堂中各种信息,还原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第二个环节为师生访谈,通过访谈、作业、问卷等多种形式反馈学生的感受与心得。

第三阶段:微格反思。这是“沙龙式”教研的重要环节。教师畅谈听课感受,明晰问题,深入探寻,并利用电脑回放实录,针对教学环节、课堂提问、教学语言等深入地分析、质疑,从而走进教师真实的课堂教学世界。此外,全方位收集学生参与、问答、解题、合作等的课堂表现,结合师生回访,深入分析现状背后的根源,从另一个角度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

第四阶段:再度实践。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汇总的信息进行调整,重新实践,并与前一次实践进行检验、对比。最后,将整个过程中的信息素材、反思体会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合,形成教案、随笔等形式的总结性文章,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2.“草根捉虫”式赛课

“草根捉虫”式赛课活动是以优化教师课堂教学为目的,以团队建设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一种团队赛课的形式,能够优化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草根捉虫”式赛课以教研组为单位,一般由3~5人组成磨课团队,包括主持人、执教手、解说手、磨课手和反思手五个角色,通过团队的智慧经历“草根课”—“健康课”—“精品课”的实践过程。其中,主持人是团队的小组长,主持本团队选手上课,并在课后组织教研对话活动;执教手即上课手,主要任务是上课;解说手的主要任务是阐述教材、学生以及教学设计意图等;磨课手则主要负责阐述几次磨课的历程,通过对比分析,让听课教师分享一节课逐步成熟的研究过程;反思手主要针对最后一次课堂执行的情况,进行赏析与反思。“草根捉虫”式赛课主要由“草根演绎”—“集体捉虫”—“合作亮相”三个步骤组成,每个步骤又分三个小环节,共同形成“三步九曲”的赛课模式(见图3.3)。

图3.3“草根捉虫”式赛课活动流程示意图

第一步:“草根演绎”。要求参赛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在“封闭”状态下单独完成备课,随后进行赛课,并由学科专家全程听课,定出等级。赛课全程摄像,但此阶段的比赛成绩不进行公示,只告知参赛本人他的分数以及所处的等级。

第二步:“集体捉虫”。参赛团队以赛课课堂实录为素材,畅谈“观课”感受,共同探讨,发挥“沙龙教研组”的集体智慧,进行“捉虫诊治”。这一步也是经历集体“磨课”的过程。

第三步:“合作亮相”。决赛由三道程序组成,首先是赛课教师再度上课,其次是教研组代表阐述磨课历程和教学设计意图,最后教研组所有成员接受专家和听课老师的提问。决赛不设一、二、三等奖,而设置如下六个奖项:最具创新奖、最具潜力奖、最具合作奖、最具有效奖、最具启迪奖、最具个性奖。

3.乐群讲坛

乐群讲坛是一个展示风采、交流经验、研究问题、相互学习的大平台、大课堂,发言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教育教学的经验或教训、成功的做法或案例,也可以是学习的心得、研究的成果,等等。乐群讲坛的主讲人主要有以下三类:校内教师、校外辅导员、校外专家学者。

通过乐群讲坛,校内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经验、案例的分享,并采用对话的形式,与其他教师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分享、深度会谈和专题研讨,大家相互丰富着彼此的思想,不断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更新和扩展教育教学经验和知识。邀请校外辅导员进行主讲,为教师分享实践活动经验,做到校内教师与校外辅导员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无缝覆盖的工作机制,为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打下铺垫。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等的讲解,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促进教师更加规范、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4.教师沙龙

教师沙龙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科研兴趣与科研水平的活动,它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具体困惑与热点问题为主题开展深入研讨,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交流表达意识及科研意识。使教师在自由交流中集思广益,拓宽研究视野;在对具体教学问题的成果分享中每个人都能汲取成果,提高教学问题的研究能力;在尽情分享成功的喜悦中获得成长与提高。

在组织教师沙龙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坚持直抒胸臆、各抒己见、广开言路、求同存异四项原则。在活动过程中首先倡导各抒己见,各圆其说,强调教师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重在对自己观点的解释与论证。其次,广开言路,注重观点碰撞,鼓励教师不同观点的争鸣交锋。最后,求同存异,因为沙龙活动没有明确的结论,鼓励教师各取所需,在对自身认识、体验、批判和思考的基础上,保留不同意见,保护不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