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乐商教育最基本的渠道,最终目的是培养“乐学”的学生群体。“乐学”既体现学生完善与健康的自我,也体现出学生个体与教师、同学以及校园集体生活的和谐。因此,乐商教育的实施,需要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以校本课程为切入点,依托“乐教”的教师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一、和谐课堂
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实施乐商教育的必要条件,它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和谐自然地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生动活泼地获得发展,这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情趣,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使其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地开展学习活动,就需要创设快乐和谐的课堂环境。
一方面,通过优化的课堂“硬环境”,从生理、心理上给学生以影响,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优化“心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将“乐”作为教学楼和课堂布置的主题,以学生作品、艺术剧照为载体打造“乐学园”,并通过平阳名人画像,让学生了解家乡名人、熟悉家乡文化。再如,为了营造和谐的课堂,通过控制班级规模,降低班级密度,采用马蹄形、弧形、扇形、圆形等课桌排列方式,利于师生沟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从而避免产生课堂教学“死角”,并能有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软环境”的打造,能创造一个自由开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师生共同参与、彼此合作,快乐成长。快乐课堂“软环境”的创设可借助游戏和探究合作等亲历活动的形式进行。例如,在科学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蜗牛的运动,在进行小组观察之后,可让学生模仿蜗牛的爬行,并评选出模仿得最像的一位。这类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既可以充实教学过程,更可以作为“导火线”,点燃学生“心灵的力量”,激发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形成“情、趣、乐、活”的特色,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以达到“课堂乐园”的最佳境界。
创设轻松、愉悦、民主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乐学”精神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主张的“师道尊严”,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下是昆阳一小吴老师与一位“后进生”的交流情况。
曾有一个“后进生”常旷课,只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来,听完就走。他还骗钱、打架,欺负其他班的学生。吴老师找到他,诚恳地对他说:“你是个好孩子。”他疑惑地看着吴老师,以为刚刚接班的吴老师不知道他干过什么。吴老师说:“我知道你欺负人、打电游,但你还是个孩子,分辨是非能力不强,是学着别人干的,老师知道你绝不是一个坏孩子。”“老师,您说的是真话吗?”吴老师点点头,说:“你有很多优点,比如,你的集体荣誉感很强。运动会上,你拼命跑,为班级挣了那么多分,真了不起!”说到这里,这位学生眼睛湿润了,他开始跟吴老师诉说。吴老师读出了学生那写满醒悟的表情,他感到,学生已经向他敞开了心扉。吴老师说:“我非常感谢你信任我,今后该怎样做,我相信你肯定明白。改掉不良做法是不容易的,我和你共同努力。”
正如上述案例所述,愉悦的课堂环境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师生交往的点滴开始的。教师要带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愉快心情投入课堂教学活动,把微笑、爱抚、鼓励带进课堂,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乐教”心境的流露,会在学生身上自然产生“移情效应”,引发学生的愉快体验。“亲其师,信其道”,便能使学生产生“乐学”情绪,激发起积极的学习动机,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由于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密切、相互作用的双边互动活动,因此,在“乐群”“乐学”这一校训的指导下,乐商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倡导“乐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心理科学为基础。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这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客观要求;二是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调情感、情绪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以激发其兴趣、强化动机、促进内化。为了帮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学校组织了各类讲坛和沙龙活动,为教师探讨心理科学、把握学生心态提供良好的对话平台。借助相互间不同的背景和经验,教师们围绕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相互学习、共同探讨,以寻找较为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第二,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例如,学校在课堂中结合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获得启发与成长,使其更善于学习、更善于研究。同时,学校鼓励学生把优秀的小课题改编成“情景剧”进行班级演出,更是锻炼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让学生学会学习。乐商教育追求学生的“乐学”品质,要尽可能地保持接受型学习与创造型学习、知识型学习与转化型学习、观念学习与方法学习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得人类文明成果,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逐步形成认识新事物的能力,架构起从已知世界通往未知世界的桥梁。同时,乐商教育强调对学生“乐学”精神的培养,其主要标志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学会运用观察、记忆术、想象力和逻辑思维来学习;是否具有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能否独立思考;对于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方法是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否具备认知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等。例如,学校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学会用数学意识去看待问题。学生在开展“操场跑道起跑点的位置”“不同样式停车位最优化使用”“自己家里客厅面积测量”“一年级学生一个学期所用铅笔”“装修一间房间所需的费用”等数学小课题活动过程中,能用数学思维看待问题,做到主动探究、积极验证。
二、校本课程
学校“乐商”品牌的打造,不仅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和“乐学”的氛围,还需要通过课程这一实施载体来实现。一是构建乐商课程体系;二是学校应积极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三是还要大力开发和使用“乐商”校本课程。
童乐课程统整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形成了乐学、乐博、乐己、乐行——“四乐”课程体系(见图3.1)。
图3.1 童乐课程体系
为更好地实施乐商教育,我校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基本精神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创造性地改造国家课程。其中,颇具特色的主要有“快乐排球”“数学乐园”“绘本阅读”等。现择要介绍如下。
排球教学是体育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学生学习排球,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心肺功能,并能够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交往与合作,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学校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基础上,开发“快乐排球”课程,并设置有初级水平(一、二年级)、中级水平(三、四年级)、高级水平(五、六年级)三个水平段。该课程实施与考核评价主要如下。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考核评价
为了传承学校数学文化,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我校立足自身实际,从“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入手,开发出具有“乐学”元素的学校课程——数学乐园。该课程同步于新课程数学教学,一方面对教材进行不同程度的拓展与开发,为学生提供多个主题数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努力为学生架设起沟通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间过渡的桥梁,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乐园里,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计算和应用题,而是一门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提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问题并生动进行解答的一门科学。
●课程总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然而,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书目阅读能力较弱,阅读积极性不高。为了激发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欲望,使他们热爱阅读并享受阅读,学校开发了“绘本阅读”课程。该课程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精美的画面、有趣的情节,将原有的文字作品视觉化,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绘本阅读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主要如下。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国家课程及其校本化为学生“乐学”品质的养成奠定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为“乐学”群体的打造提供了现实的路径。学校以新课程为契机,着力开发各学科校本课程,通过引入、改编、整合、拓展、创编等策略,多角度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各学科校本课程资源。其中,“成长乐园”和“欢乐的木偶”两套校本课程最具特色。
为了传承学校百年沉淀的乐商教育,让学生快乐地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我校立足于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着眼于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开发了“成长乐园”——德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该课程是以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展开,融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挖掘出学校和家乡资源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具体如下。
●课程总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表3.1 昆阳一小学生参与“成长乐园”学习星级评价表
平阳县的木偶戏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就已在平阳民间流行,近几年平阳木偶戏更是频繁走出国门,享誉海外,是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地区文化,提高小学生欣赏美、展现美的能力,突出学校的艺术特色,昆阳一小将木偶戏引进校园,全力创建学校的“欢乐的木偶”非物质文化校本课程。学校遵循校情及学生身心特点,旨在通过“欢乐的木偶”课程的学习,构建学校德育教学新模式,在多元化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展现学生自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课程总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大致如下。
●课程总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校园剧,是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从编到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可教会学生编写剧本,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既可以通过表演与评论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智慧;既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激活课堂气氛,繁荣校园文化、达到育人的目的等。因此校园剧的教育价值非常重要。我校秉承“乐群”“乐学”校训,挖掘学校课程资源,充实校本课程内容,建设“童乐校园剧”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学习评价
三、乐教善导
“晨夕群居乐于斯,春风教泽化无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是乐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打造乐教善导的教师群体,点燃其教育激情,以快乐的教师培育快乐学生。教师乐教善导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乐学会学,把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教师的乐教善导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厚生乐教、精研善导。
“厚生”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中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体现了一种关爱民生、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在教育环境中,“厚生”引申为热爱学生,对学生兼爱的情怀,具体表现为:用优雅的言行影响学生,用广博的知识指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乐教”则是儒家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如《论语·述而》中的“诲人不倦”,又如孟子曰:“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因此,“乐教”体现的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乐于奉献、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
昆阳一小的一位教师在日记中如此写道:
为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厚生乐教的情感,学校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开展和谐师德教育,以树立教师厚生爱生的良好风尚。一方面,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紧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做到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用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进行“三观”教育、爱校爱岗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环境有利于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能干成事,使党政一心、干群一心、师生一心。要求教师做到“三要三不”: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后进学生;教育学生要耐心、细致,不简单粗暴;接待家长要和颜悦色,不训斥指责。
另一方面,学校给予教师最大限度的展示空间,为其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理念提供平台,以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业的热情。学校鼓励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教学内容的包容性,让启发式、讨论式、研究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教学特长,促进课堂的和谐融洽。同时,学校为教师提供开设学生社团、指导学生兴趣活动的机会,为其在课堂之外寻找新的发挥教育才能的空间,真正激发教师“快乐教育”之源。
“精研”就是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与学的规律,对某个专业领域进行深思和研究,并最终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精研”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还可以丰富教师的经验。“善导”源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指善导有方,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精研”的基础上灵活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并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了培养一支精研善导的教师队伍,学校采用下列各种方式。
“沙龙”源于法文Salon,意为会客室、客厅,之后逐渐发展为一种开展活动的载体,并以其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的对话,尊重参与者的个性与兴趣,成为学术界常见的研讨活动形式。主题“沙龙式”教研是以教学中所遇到的课堂典型问题为主题,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落脚点,由教研组教师共同开展的一系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沙龙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沙龙式”校本教研主要由“四阶十环”组成(见图3.2)。
图3.2“沙龙式”教研活动流程示意图
第一阶段:合作备案。同学科或同年级教师组成小组,确定一位上课教师、一个教学课题,并重点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如“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组内成员围绕相关课题查找教学资料,制订初步方案,全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说辨”,共同探讨,权衡优劣,并最终达成共识,形成最优化方案。
第二阶段:跟踪实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全体教师集中听课,并通过现场录像,全方位察看课堂的生成动态,及时获取课堂中各种信息,还原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第二个环节为师生访谈,通过访谈、作业、问卷等多种形式反馈学生的感受与心得。
第三阶段:微格反思。这是“沙龙式”教研的重要环节。教师畅谈听课感受,明晰问题,深入探寻,并利用电脑回放实录,针对教学环节、课堂提问、教学语言等深入地分析、质疑,从而走进教师真实的课堂教学世界。此外,全方位收集学生参与、问答、解题、合作等的课堂表现,结合师生回访,深入分析现状背后的根源,从另一个角度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
第四阶段:再度实践。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汇总的信息进行调整,重新实践,并与前一次实践进行检验、对比。最后,将整个过程中的信息素材、反思体会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合,形成教案、随笔等形式的总结性文章,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草根捉虫”式赛课活动是以优化教师课堂教学为目的,以团队建设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一种团队赛课的形式,能够优化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草根捉虫”式赛课以教研组为单位,一般由3~5人组成磨课团队,包括主持人、执教手、解说手、磨课手和反思手五个角色,通过团队的智慧经历“草根课”—“健康课”—“精品课”的实践过程。其中,主持人是团队的小组长,主持本团队选手上课,并在课后组织教研对话活动;执教手即上课手,主要任务是上课;解说手的主要任务是阐述教材、学生以及教学设计意图等;磨课手则主要负责阐述几次磨课的历程,通过对比分析,让听课教师分享一节课逐步成熟的研究过程;反思手主要针对最后一次课堂执行的情况,进行赏析与反思。“草根捉虫”式赛课主要由“草根演绎”—“集体捉虫”—“合作亮相”三个步骤组成,每个步骤又分三个小环节,共同形成“三步九曲”的赛课模式(见图3.3)。
图3.3“草根捉虫”式赛课活动流程示意图
第一步:“草根演绎”。要求参赛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在“封闭”状态下单独完成备课,随后进行赛课,并由学科专家全程听课,定出等级。赛课全程摄像,但此阶段的比赛成绩不进行公示,只告知参赛本人他的分数以及所处的等级。
第二步:“集体捉虫”。参赛团队以赛课课堂实录为素材,畅谈“观课”感受,共同探讨,发挥“沙龙教研组”的集体智慧,进行“捉虫诊治”。这一步也是经历集体“磨课”的过程。
第三步:“合作亮相”。决赛由三道程序组成,首先是赛课教师再度上课,其次是教研组代表阐述磨课历程和教学设计意图,最后教研组所有成员接受专家和听课老师的提问。决赛不设一、二、三等奖,而设置如下六个奖项:最具创新奖、最具潜力奖、最具合作奖、最具有效奖、最具启迪奖、最具个性奖。
乐群讲坛是一个展示风采、交流经验、研究问题、相互学习的大平台、大课堂,发言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教育教学的经验或教训、成功的做法或案例,也可以是学习的心得、研究的成果,等等。乐群讲坛的主讲人主要有以下三类:校内教师、校外辅导员、校外专家学者。
通过乐群讲坛,校内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经验、案例的分享,并采用对话的形式,与其他教师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分享、深度会谈和专题研讨,大家相互丰富着彼此的思想,不断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更新和扩展教育教学经验和知识。邀请校外辅导员进行主讲,为教师分享实践活动经验,做到校内教师与校外辅导员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无缝覆盖的工作机制,为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打下铺垫。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等的讲解,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促进教师更加规范、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教师沙龙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科研兴趣与科研水平的活动,它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具体困惑与热点问题为主题开展深入研讨,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交流表达意识及科研意识。使教师在自由交流中集思广益,拓宽研究视野;在对具体教学问题的成果分享中每个人都能汲取成果,提高教学问题的研究能力;在尽情分享成功的喜悦中获得成长与提高。
在组织教师沙龙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坚持直抒胸臆、各抒己见、广开言路、求同存异四项原则。在活动过程中首先倡导各抒己见,各圆其说,强调教师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重在对自己观点的解释与论证。其次,广开言路,注重观点碰撞,鼓励教师不同观点的争鸣交锋。最后,求同存异,因为沙龙活动没有明确的结论,鼓励教师各取所需,在对自身认识、体验、批判和思考的基础上,保留不同意见,保护不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