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中国和东盟贸易及产业比较优势研究11

本章采用UC 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1分位行业数据,研究了中国贸易对东盟贸易的影响,并针对东盟各国如何提高贸易竞争力给出建议。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的影响既存在互补效应,又存在替代效应。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区域合作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增加会促进东盟国家同行业的出口。然而,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的增加则会挤出东盟各国同行业的出口。近年来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既给东盟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使得中国和东盟的区域合作面临挑战。东盟国家可通过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增加R&D投资和培训更多的熟练工人等,来提高其出口和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节 引言

除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在过去20年中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和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增长速度最高。尽管在全球金融危机时,发展中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它们在2011年依然维持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亚洲生产了世界上50%的汽车、62%的液晶显示屏、86%的智能手机以及100%的数码相机(Hiratsuka,2013)。21世纪,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大多数国家的外贸往来中与中国的贸易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GDP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和第三大经济体分别是美国和日本。中国在过去30年中维持高速增长,其近十年的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2013年中国的GDP是9.2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同期GDP(16.8万亿美元)的一半。此外,2013年世界银行估计的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估算的GDP为16.2万亿美元,非常接近于美国的同期水平值。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渐向东亚转移,新兴的东亚经济体已经做好准备从亚洲经济增长中受益。2013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总GDP为20.5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的GDP占总额的55.7%。2012年,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为7.6%。在过去20中,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在内的新兴东南亚经济体经济飞速增长。2000—2011年,这些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5%。2011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5%、5%和5%。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柬埔寨和老挝在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4%和8.5%。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在内的新兴东亚经济体在未来的十年中甚至能够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一些东亚国家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实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并维持了30年以上超过6%的经济增长。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也在中国和大多数东盟国家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中国和东盟实现了工业化和高速增长。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年化出口增长率约为13.7%,其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82年的8.4%一直增长到2007年的39.1%。而东盟十国在过去十年平均出口增长率为7.9%。自1975年以来,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在内的六个相对发达的东盟国家12的出口占GDP的比重平均为73.6%。其中,新加坡的出口占GDP的比重甚至接近200%。1993年以来,包括柬埔寨、缅甸、老挝和越南在内的四个不太发达的东盟国家的出口占GDP的比重约为38.4%。

自中国和东盟自贸区谈判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的贸易额迅速增加。2014年,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东盟是中国第三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和美国。如图2-1所示,2000—2011年,中国和东盟的双边出口迅速增加。2000年,中国出口到东盟和东盟出口到中国的部分分别仅占其出口总额的6.94%和4.96%。而到2011年,中国的总出口额为1.90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到东盟的部分占8.96%。东盟的总贸易额为9285亿美元,其中出口到中国的部分占到15.32%。此外,中国和东盟双边进口额也稳步增长。2011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额为1930亿美元,占其总进口额的11.1%。与此同时,东盟从中国进口了1530亿美元的商品,占其总进口的13.4%。很多研究发现中国和东盟的工业结构互补性较强,中国和东盟的区域合作使得一些产品能够以更低成本进行生产。

图2-1 中国和东盟的双边总出口额

资料来源:CEIC数据库。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西欧国家的需求疲软,进而导致中国出口的增势放平。此外,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攀升,其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改变——相比投资和出口将更多地依赖消费,相比工业更多地依赖服务业。这为东南亚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扩大其经济水平提供了机会。那么中国的贸易如何影响东盟的贸易?更重要的问题是,东盟国家如何抓住中国增长放缓的机会,进一步提升其贸易竞争力?本章将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将利用SITC 1分位行业数据,通过计量方法研究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的影响,并区分了中国出口到东盟以及中国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东盟出口的异质性影响。其次,我们计算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并在行业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比较。最后,我们将研究东盟各国如何提高其贸易竞争力,并给出政策建议。本章余下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本章主要使用的数据和主要变量的衡量;第四部分提供中国贸易对东盟贸易影响的实证证据;最后为结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中国和东盟双边关系在国际关系特别是亚太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Wong and Chan,2003;Ba,2003;Leong and Samuel,2006;Acharya,2014),而贸易关系则是我国与东盟双边关系的重要方面。随着2010年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本章主要和三个方面的研究相关。首先,本章与中国崛起对那些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影响的研究相关。尽管中国崛起对其他经济体的威胁是普遍的,但考虑到中国和东亚、东南亚国家具有相似的文化和出口结构(Wong and Chan,2003;Shafaeddin,2004),不少研究预期中国崛起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是最大的(Lall and Albaladejo,2004)。一些研究强调中国崛起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同时存在竞争和互补效应,而并非一个零和博弈(Felker,2003;Shafaeddin,2004;Ravenhill,2006;Coxhead,2007;Coxhead and Jayasuriya,2010)。

本章的研究还与垂直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方面的文献相关。亚洲国家在全球化生产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Feenstra,1998;Gereffi,1999;Ber-gin et al.,2009;Koopman et al.,2014;Yu,2015)。作为东亚和东南亚区域贸易的一部分,中国的崛起将会增加其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中间品需求(Chirathivat,2002;Mcdonald et al.,2008)。Percival(2007)指出东南亚国家在缓解中国巨大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危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尽管东南亚国家在出口最终产品上难以和中国竞争(Weiss and Gao,2004;Greenaway et al.,2008),但它们能够从对中国出口中间品的增加中获益。此外,随着全球化生产系统的发展,中国和东盟将在垂直化贸易中技术密集的产业上共同发展(Wong and Chan,2003;Lall and Albaladejo,2004;Coxhead and Jayasur-iya,2010)。

本章还与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研究相关。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普遍认为一个有效的贸易协议将会促进亚洲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并提高其经济福利(Wong and Chan,2003;Shafaeddin,2004;Antkiewicz and Whalley,2005;Lee and Park,2005;Urata and Kiyota,2005;Lee and Shin,2006;Mcdonald et al.,2008)。中国和东盟自贸协议也将会为贸易双方带来正的净贸易收益(Chirathivat,2002;Wong and Chan,2003;Tongzon,2005)。

第三节 数据和主要变量衡量

东盟和中国行业层面的贸易数据均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库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商品贸易数据库,它提供了世界各国细化到行业层面的商品贸易数据。关于行业分类,UN Comtrade数据库提供三个标准:国际公约协调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编码)、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以及按经济大类分类(BEC)。本章主要使用1分位的SITC行业数据13来识别中国贸易对东盟同行业贸易的异质性影响。而国家层面的贸易数据则来自CEIC数据库14

此外,GDP、制造业附加值、劳动人口、城镇人口、简单平均的关税以及东盟各国对美元的汇率的数据都来自CEIC数据库。其中,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等于其附加值和制造业劳动人口的比值。值得一提的是CEIC数据库中的数据为从其他统计机构搜集和整理而来,包括各国的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总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此外,由于CEIC数据库中缅甸的GDP数据均为截止到每年3月底而并非12月底,本章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数据库中搜集了缅甸截止到每年12月底的GDP数据。

一、出口额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出口迅速增加。东盟对中国出口的增长率在2003年达到顶峰,约为41.8%,随后逐渐下降,并在全球金融危机时变为负值,近年来则迅速反弹。由表2-1可知,2011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是2000年的8.7倍。此外,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加。而全球金融危机时,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减少了7.1%。除了2009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的增长速度都要快于其GDP和总出口的增长速度。如表2-1所示,2011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15的15.3%,占其总GDP的6.4%。

我们将东盟十国根据经济实力分成两组,分别为六个相对发达和四个较

不发达的东盟国家。2000—2011年,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在内的六个相对发达的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逐年增加,贡献了超过90%的东盟对中国的总出口。尽管其他四个较不发达的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仅占东盟对中国总出口的一小部分,但是近年来它们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十分迅速。2002年以来,柬埔寨、缅甸、老挝和越南对中国的出口逐渐增加。此外,它们对中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或者GDP的比重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全球金融危机时有所减少,但是在2009年后便迅速反弹并一直上升。

表2-1 东盟对中国的出口

资料来源:缅甸的GDP数据来自IMF的全球数据库。除特殊说明外,其他数据均来自CEIC数据库。如果原始数据为按照本币标价,则本章采用当年汇率的平均值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美元数值。此外,东盟总的贸易额不包括东盟各国内部的贸易。

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根据李嘉图模型,一国的贸易模式和其比较优势密切相关。关于一国比较优势的衡量有很多方法,本章采用的是Balassa(1965)中提出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t时期国家c行业k的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EXkctt时期国家c行业k的总出口。RCA指数在控制出口总额的情况下,衡量了国家c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出口优势。如果RCAkct大于1,则国家c在行业k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反之,则国家c在该行业上具有比较劣势。

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故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的影响也应该在行业上具有异质性。因此,本章衡量了2000—2011年中国和东盟在SITC 1分位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根据表2-2,东盟在动物和植物油、脂肪和蜡行业上具有十分强的显示比较优势,其RCA指数平均在5.7左右。此外,东盟在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上具有弱比较优势。2000—2011年,东盟逐渐失去其在制造机械和运输设备方面的比较优势。然而,东盟包括十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因而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我们将采用每一个东盟国家在SITC 1分位上的RCA指数。

表2-2 中国和东盟的RCA指数

注:表中东盟的RCA指数为所有在UC Comtrade数据库中有出口数据的国家的RCA指数的算数平均。

2000—2011年,中国在食品和活畜、饮料和烟草、除燃料外不可食用的原材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物和植物油、脂肪和蜡、化学品及相关产品行业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些行业的RCA指数均小于1。其中,中国在动物和植物油、脂肪和蜡这一行业上最不具备比较优势,其RCA指数平均为0.08。然而,中国在制造业上始终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在各杂项制造业产品生产上的RCA指数均保持在2.2以上。此外,中国在机械和运输设备制造这一行业的RCA指数逐渐从2000年的0.8增加到2011年的1.45。

第四节 实证结果

由于中国和东盟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贸易结构,因而文献中普遍认为中国贸易对东盟贸易的影响既存在替代效应又存在互补效应。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出口结构一方,使得中国崛起对东盟的威胁最大,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国和东盟的区域合作。此外,中国的经济增长在2012年之后逐渐放缓,这为东盟各国提供了发展机会。在考虑中国和东盟各国行业比较优势差异的基础上,区分了中国贸易增加对东盟贸易的竞争和互补效应。具体而言,我们从三个方面研究中国贸易对东盟贸易的影响。首先,计算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并在行业和时间层面进行了比较。其次,利用行业数据,将中国的出口分成对东盟和对其他国家出口两个部分,并分别研究了它们对东盟出口的影响。最后,探讨了东盟各国如何能抓住当前的发展机会提升其贸易竞争力。

一、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的影响

为了分离中国出口增加对东盟出口的竞争和互补效应,在实证回归中考虑了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和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这两个指标。若东盟从中国进口更多的产品,则其可以选择更多种类的中间品进行生产,并可从进口中间品中学习新的生产技术,这些能够帮助东盟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最终产品质量。因而,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加将会促进东盟的出口。本章将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的这一影响定义为互补效应,反映了中国和东盟的出口的互补性。另外,东盟和中国出口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相互竞争。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的增加将会挤出同行业东盟的出口,即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存在替代效应。

为了区分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的竞争和互补效应,本章考虑以下形式的回归方程。

其中,EXkct表示t时期东盟国家c行业k的总出口;CEX_ASEANkct表示t时期中国行业k对东盟国家c的出口;CEX_ROWkt表示时期t中国行业k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Xkct表示其他控制变量,如国家c简单平均的关税以及其对美元的汇率等;αkc和εt分别表示行业、国家以及时间层面的固定效应;ωkct表示异质性冲击;β1估计了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互补弹性,因而文章预期其回归系数为正;相反,β2则估计了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的替代弹性,因而文章预期其回归系数为负。

表2-3考虑了四种回归形式,且所有回归均控制了时间层面的固定效应。然而,仅(2)及(4)列控制了国家和行业层面的固定效应,仅(3)和(4)列考虑了其他控制变量。如(1)列所示,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增加将会促进东盟的出口,即互补效应。而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的增加则会挤出东盟的出口,即替代效应。此外,所有时间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且随时间逐渐增大,这和2000年以来东盟出口逐渐增加的事实相吻合。在控制了国家和行业层面固定效应之后,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对数的回归系数有所下降,而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对数的回归系数略微增加。和(1)列的结果相比,(3)列中两个主要回归系数的大小有所下降。和(2)列的结果相比,(4)列中互补效应略微变弱,而替代效应有所增强。且这两个回归系数均在统计上显著。具体来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加1%,东盟同行业的出口显著增加0.22%;而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增加1%,东盟同行业的出口将显著减少0.45%。

表2-3 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的影响

注:EXkct表示t时期国家c行业k的总出口。所有线性回归的标准误均为异方差稳健的标准误,并注明在回归系数下方的括号中。*、**、***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度水平。

此外,本章还研究了中国出口对东盟同行业显示比较优势的影响。尽管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增加依然导致东盟同行业出口的增加,但是其对东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影响并不是确定的。中国出口的增加是否会使得东盟同行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提高取决于中国和东盟出口增加的相对大小。然而,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的增加将会挤出东盟的出口,进而导致东盟同行业的比较优势降低。尽管回归中,两个主要回归变量的系数都和表2-3一致,但它们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可能因为回归同时控制了时间、国家和行业层面固定效应以及其他变量,而回归的样本相对较小。

二、出口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根据文献和实证分析,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既存在互补效应又存在替代效应。那么面临中国近期增长放缓的现状,东盟各国如何才能提高其出口和贸易竞争力呢?本章将利用CEIC数据库提供的国家层面贸易数据,在引力模型16的背景下回答这一问题。根据引力模型,文章进一步控制了东盟国家的GDP和世界GDP中扣除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的部分。此外,为了研究东盟国家如何能提高其贸易竞争力,文章还控制了劳动人口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表2-4中所有回归均控制了时间层面固定效应,但仅回归(2)控制了国家层面的固定效应。如(1)和(2)列所示,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正。和表2-3(4)列相比,其数值略增大。而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的对数的回归系数依然为负,但并不显著。此外,东盟GDP和世界GDP中扣除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部分的对数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但并不显著。17(1)和(2)列中,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人口对数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具体来说,东盟国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其出口显著增加0.9%。因而,东盟各国可通过提高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其出口和贸易竞争力。

表2-4 东盟出口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注:所有线性回归的标准误均为异方差稳健的标准误,并注明在回归系数下方的括号中。*、**、***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度水平。

三、出口、贸易自由化和城镇人口

东盟各国可以通过提高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其出口和贸易竞争力。那么它们又如何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呢?文献中通常存在两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贸易自由化和内部提升机制。贸易自由化包括关税减免和自贸区协议等,使得本国企业面临更强的进口竞争,进而使得只有较高生产率的企业能够存活下来,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会被迫退出市场,因而本国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水平提高,其出口竞争能力也会上升。内部提升机制则是指东盟国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其出口和竞争力水平,如增加R&D投资、雇用或培训更多的技术工人等。

表2-5中(1)列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东盟国家出口的影响,(2)列则考察了城镇人口数目对其出口的影响。所有回归均控制了年份及国家层面固定效应。由(1)列,关税减免将导致东盟国家的出口显著提高。具体来说,一国的平均关税下降1个百分点,其出口将显著增加0.04%。由(2)列,城镇人口增加1%,东盟国家的出口显著提高1.24%。随着城镇人口数目的增加,预期技术工人数目也会增加,因而东盟出口的竞争力也会提高。此外,(1)和(2)列中,中国对东盟出口对数的回归系数和表2-3类似,均显著为正。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的回归系数尽管为负,但其在(2)列中并不显著。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对数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正。此外,文章还考虑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关税以及城镇人口数目的交互项的影响,但可能由于样本相对较小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

表2-5 关税、城镇人口和劳动生产率

注:(1)和(2)列中还控制了GDP,但其回归系数并未列示。所有线性回归的标准误均为异方差稳健的标准误,并注明在回归系数下方的括号中。*、**、***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度水平。

第五节 小结

为研究中国贸易对东盟贸易的影响,本章计算了中国和东盟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并使用1分位的SITC行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的影响,进而为东盟各国如何增加出口、提升贸易竞争力提供建议。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对东盟出口既存在替代效应,又存在互补效应。作为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会促进东盟同行业的出口。相反,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则会挤出东盟同行业的出口。中国经济增长变弱为东盟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东盟各国可通过提高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其出口和贸易竞争力。具体而言,东盟各国可通过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和内部提升机制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出口。贸易自由化包括关税减免、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和加快自贸区谈判等;内部提升机制则包括增加R&D投入、雇用或培训更多的技术工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