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的变革:中国的市场化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长三角地区企业家和企业调查

鉴于这种多样性,任何尝试系统地研究长三角地区民营资本兴起背后的制度基础和机制的努力,既不能建立在个案研究上,也不能只关注一个独立的行业部门或特定产业集群。为了探究在地区发展过程中,不同地理条件及结构和制度因素的潜在影响,我们从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选取了7个(见图3.3)。这些城市是本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当地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图3.3 7个被调查城市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中国数据在线(密歇根大学,www.chinadataonline.org)。

被调查城市的选取充分地反映了改革初期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和经济的初始条件,具体包括:有长期民营商业文化的城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地方的民营企业就已兴起,如浙江省的温州和宁波;传统上强烈地依赖公有制企业的城市,如浙江省的杭州、江苏省的南京和常州;拥有大规模国外直接投资流入和大型国有企业的城市,如江苏省的南通,以及上海。

具有民营商业文化的城市

距东海18英里的温州是一个港口城市,位于瓯江南岸,通过瓯江水路可达浙江省南部的内陆山区。温州陆地面积有4550平方英里,其行政区域占浙江省的10%以上,全市96%被划定为农村,超过60%的居民生活在村庄和乡镇。温州的商贸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960—1279年),当时温州专业从事各种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生产,商人们精于长途贸易。1401867年,温州成为通商口岸,开始出现对外贸易。

然而,改革开放前,这个曾经繁荣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意料不到的经济衰退。中央政府的政策有意忽视了温州。由于靠近台湾,易受潜在战争的威胁,温州基本没有得到公共投资资金的支持。改革开放前,尽管这里居住着全省15%的人口,但温州只获得了1%的浙江省固定投资。1411949—1981年,温州总计获得的公共投资约为6.55亿元,还不及同期宁波所获投资的25%。结果就不令人意外了: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人均收入165元相比,温州的人均收入只有55元。142

面对地理位置不佳、贫穷、有限的公共资金支持,温州人民只能依赖本地资源,以自助的方式改变命运。甚至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商贸模式再次出现。在计划经济外,广泛存在着个体经济活动、黑市交易、长途贸易和活跃的易货贸易,越来越多的私人种植、家庭作坊、地下工厂逐步取代了集体企业的消费品生产。143据估计,1979年该地区活跃的小微企业已有1844家。144面对1978年人均财政收入仅有区区23元的窘境,当地政府几乎无法维持其核心职能,只好无奈地接受并支持民营企业的活动。145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建设了当地的交易市场,帮助这种自下而上的自助行为。1461986年,温州正式成为试验区后,出现了更多的地方改革试验活动。甚至在1988年中央政府首次给予民营经济合法化地位之前,温州在1987年就出台了一个类似的市级临时规定,承认当地民营企业的经营方式。而此时,民营企业这种经营方式已在当地盛行多年,早在1984年家庭企业(个体户)数量已高达10多万户。147

当1990年温州开设第一个出口加工区(龙湾出口工业区)时,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温州发展的支持力度。2000年,122775家工业企业中有120555家是民营的,这个比例相当于温州每5个家庭中,就有1个在某类民营企业持有部分或全部所有权。正如前面提到的,许多生产是由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完成的。中国20%的鞋、60%的剃须刀、90%的打火机和80%的太阳镜均来自温州。148

宁波,一个承载着550多万居民的城市,位于长江口以南浙江省沿海的宁绍平原。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宁波悠久的海上贸易史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21—207年)。11世纪时,宁波是当时中国沿海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即使是在明朝(1368—1644年),海上贸易被禁时期,宁波仍保持了作为一个贸易中心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宁波作为进奉朝廷贡品的唯一进入口岸,由此保持了该市的对外贸易关系。到了清初,随着海洋贸易解禁,宁波重振并进一步扩大了国际贸易,航线从日本一直延伸至东南亚地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殖民主义帝国将宁波作为主要进口港。今天,宁波的建筑仍有当时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商人进行商业活动的痕迹,这些建筑在当时作为现代银行和贸易场所帮助宁波成为最早的通商港口之一。

改革开放前,宁波失去了贸易港口的地位。与温州一样,因为国家没有将宁波作为工业发展的投资重点,其制造业基本处于休眠状态。149然而,1984年被列入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后,宁波迅速重新振兴了商贸传统。截至2009年,宁波是中国第二大、也是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同时也经手上海很大一部分的外贸量。150杭州湾大桥的落成,使两地间的距离缩短了75英里,由此带来的交通便捷,进一步加强了两地间原本就十分密切的商贸联系。

宁波的产业结构已很好地适应了全球贸易的需求。民营企业大都专注于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出口,特别是纺织品、小商品和家用电器。许多宁波民营企业作为国际大公司的分包商,为其提供零部件和初加工产品。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宁波是一个适合商务旅行的城市。造访宁波时,外国商人需考虑的问题包括计划做什么贸易以及在接触当地不熟悉的供应商时是否需要帮助等。宁波在出口上的成功着实令人印象深刻。2005年,中国190个最重要的出口品牌中,有20个出自宁波。151

宁波地方政府一直努力支持经济发展,并尽量避免官僚作风,以促进商贸活动和国际贸易。例如,2000年,需要政府行政审批的项目数量从647项减少到227项。又如,同年“阳光政务投诉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强调了政府应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和透明度,促进企业的发展。152

不具有民营商业文化的城市

杭州,一个承载着660万居民的城市,位于上海以西约110英里。杭州被群山环绕,坐落于西子湖畔、京杭大运河之南。它是中国最古老的聚居地之一,有着近5000年的历史,而中心城区建于约2200年前的秦朝时期。13世纪末,杭州的人口规模可能已经超过100万,由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53

改革开放前,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得到了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从而造就了杭州经济中国有和集体工业部门一枝独大的局面。改革开放后,杭州市政府起初试图维持并扩大原有的国有和集体工业部门。因此,其民营企业的发展晚于温州和宁波两地,并遭遇更强大的阻力和歧视。杭州市政府构建了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不让其获得土地租赁和厂房。此外,还向民营企业收取高额水电费,使其进一步处于弱势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即使在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已成为中央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后,民营企业在杭州的进展依然缓慢。当时,不断被公开曝光的杭州地方政府官员渎职和贪污案件,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154

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这些城市更加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因而杭州的经济发展局面始终处于劣势。区域竞争上的失利,最终迫使杭州领导层采取了更为友好的民营经济政策。从此,杭州政府做了大量努力以改善整体经营环境,并大力简化政府办事流程。在本地商业环境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办事流程的更高透明化和投诉热线的设立,发挥了突出作用。35所大学和学院位于杭州,有这样强大的教育支持作为后盾,新战略很快取得了成功。早在2004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杭州就已列居首位,并且已连续五年保持这一名次。155

南京,如今承载着750万居民,位于长江下游,且由宁镇山脉环绕,距上海以西大约180英里。南京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遗址之一,它是六朝古都和“中华民国”的首都。经济上,南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南京及周边地区发现了40多种不同的矿物质,其中铁、硫的储量最大。明朝(1368—1644年)时期,南京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达到顶峰,成为东亚的纺织、印刷和造船等商贸中心。约1400年,南京是中国乃至全球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其人口规模也超过了杭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成为江苏省省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大量的投资将南京建设成了一个重工业基地。工业建设的重点是电力、机械、化工和钢铁生产,这使南京成为国家的重工业中心。如今,大型国有企业(如熊猫电子、金城摩托和南京钢铁)仍然是南京的主要工业基地。南京市政府不愿采纳和推行市场化改革,而且长久以来形成了严重的官僚作风。156当长三角其他地区的高速公路旁,到处充斥着玻璃和钢筋结构的现代化高楼大厦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时,南京的郊区仍以大型石化和钢铁集团为主,表明该市长期以来一直偏重于重工业。虽然南京市政府已设立了四个大型工业园区以吸引非国有企业,但仍无法与更早引入民营资本与外国直接投资的苏州和无锡竞争。国有企业产量规模下降及其带来的裁员,对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总体而言,南京仍然是一个富有传统气息的二线城市。157南京,如同江苏省的其他大城市,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的城市居住小区的快速发展,可以证明其富庶程度。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的人均GDP处于中国的最高水平。这些城市的街道两旁配备太阳能热水器和其他现代化设施的公寓及联排别墅整齐划一;连接省内各地、部分民营的现代化高速公路系统,无论是分布密度还是设计标准,都足以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相媲美;搭乘往返于南京和上海的高铁列车,可轻松实现一小时通勤。

常州,是一个承载着350多万居民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东面与南京接壤。常州的经济史可追溯到公元609年,当时常州发展为大运河上的一个中转站和农贸商业中心,主要产品有大米、鱼、茶和丝绸。20世纪20年代,棉花产业开始成长,随后常州成为纺织品生产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州增加了工程和机械行业。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依靠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常州在消除农村贫困的问题上曾一度非常成功。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经营的大型集体企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原动力。对集体企业发展的关注,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不受欢迎,而且普遍受到政府管理上的轻视。只有当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企业以混合组织形式逐渐失去其相对优势时,民营企业的发展才开始加速。

常州地方产业政策随之快速调整,开始关注外资和民营高科技企业。1992年,常州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常州民营企业如今都位于该区。常州的人均协议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在2002年甚至超过了省会城市南京。158由于改革起步较晚,常州市政府能够提供颇具吸引力的土地租赁合同,而那时江苏省早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土地市场(如苏州)已经被严格限制。毗邻省会进一步扩大了常州的优势,它位于上海—南京铁路沿线,到达这两个城市都很容易。此外,常州规划近期将扩展苏沪高速公路,使其直接连接上海。

深受外来影响的城市

南通是一个承载着750多万居民的江苏省地级市,位于长江北岸。从历史上看(可追溯到公元958年),南通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仅起着很小的作用。南通的商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盐业、水稻和棉花;到20世纪初,也有一些纺织业。

南通是中央政府于1984年指定为国际贸易和投资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在南通的整个经济改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通毗邻上海、且坐落于长江岸边、拥有港口等优势,使其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基地。2008年,随着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使南通和苏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长江两岸边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相连接,南通至上海的旅行时间从4个小时减少到1个小时。如今,南通是经济增长最快的沿海城市之一,新产业建设占据了该市3000平方英里的土地。2003—2006年,南通的协议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增长了3倍,达69亿美元;同时,其工业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230%以上。159南通的纺织业仍保持着传统优势,新增的优势产业还包括机械、电子和化工。

2010年,南通仍处于已火爆10年之久的住宅和商业地产建设浪潮。整个城市街区都在建设中,到处是一排排模仿上海21世纪城市轮廓的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工地是如此庞大,一切都被隐藏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中,以至于老城中心已经难觅踪迹。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行政区域占据了2430多平方英里。上海地处黄浦江入海口,南北长约70英里,东西宽约60英里;上海市区面积约为总面积的12%,其余地区包括城郊乡镇和长江冲积平原上的广大农村地区。如今,上海有1860多万居民,其中470万属于流动人口。

上海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960年。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1年)时期,上海发展成为一个贸易港口,拥有长三角地区与北京和日本间的棉花运输航线。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上海与欧洲列强进行贸易,逐渐成为地区商业中心。英国、法国、美国及日本企业和投资者的涌入,刺激了上海制造业和贸易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上海成为一个重工业基地。从事化工、石化和钢铁生产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主导着上海的经济。改革开放早期,国有部门提供的稳定税收使上海能够进一步投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160作为1984年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上海迅速恢复了外商投资和贸易的传统地位。仅在改革开放的头几年,通过积极推动与鼓励,上海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大型中外合资企业。如今,这座城市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

1990年,当上海决定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时,外商投资驱动的现代化战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此,上海成为中国吸引外商投资规模最大的城市,拥有上千家外国企业,外来影响无处不在。上海无疑是全国最西化的、最能容纳外来文化和商业模式的城市。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对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却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20世纪80年代,上海仅有少量机会向国内创业者开放,民营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其他沿海城市。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只能吸引那些在公有企业找不到工作的人。20世纪90年代初,尽管民营企业的数量激增,但是大多数仍为小型、家庭作坊式企业。直到90年代中期,民营企业才慢慢合法化并获得社会认同。161即便如此,上海仍被视为一个“国有主导、抑制创业”的城市。上海通过地方立法,支持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而民营企业则受到歧视性政策的限制。162

在上海,民营企业地位不高的境况仍较为明显。市中心和黄浦江对岸的浦东新区,均被跨国公司和国有大企业集团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占据。163相比之下,在上海的中心地区,几乎看不到民营企业。它们经常在郊区租赁倒闭的国有企业的场地,在那些堆积废弃机器的空旷昏暗的车间中,划出一片区域开展生产。

然而,沿着上海外围乡镇布满灰尘的道路,常常可以看到大型民营企业的新工厂。在低的土地租赁和劳动力价格的吸引下,大多数民营企业选址在与江苏省或浙江省接壤的上海郊区。上海市中心以北约12英里、毗邻江苏省的嘉定区,现已成为汽车配件供应中心。青浦区最西端,与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民营企业贡献了超过该地区50%的税收收入。青浦区拥有30多个专业化工业区,是上海民营企业发展的领头羊,其经济增长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初创企业周边起初没有公共交通配套或通往市区的像样的道路;但短短几年内,配套完善的成片产业集群区已成规模,并不断向外扩展。

经济概观

表3.1比较了我们进行第一轮调查时,7个被调查城市的总体经济状况,它们对所在省份的经济均做出了重要贡献。江苏省生产总值的28%来自所列的3个被调查城市,浙江省生产总值的约52%来自所列的3个被调查城市。

表3.1 2006年7个被调查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

注:民营企业仅包括在国内注册的民营公司,不含外国公司。

资料来源:数据结果基于《上海统计年鉴2007》《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浙江省统计年鉴2007》计算得出(中国数据在线,http://chinadataonline.org/);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局。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之处。虽然民营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能代表每个城市的地方经济,但民营企业的规模却差别很大。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上海的民营企业往往规模较小,平均只有9名员工;而江苏省南通注册的民营企业的规模最大,平均有38名员工。

产业多样性

如今,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类型涵盖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造船业),以及技术和研究密集型产业(如生物医药领域)。根据当地历史传统、地方比较优势及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调查中,我们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了反映长三角地区不同制造技术水平的企业样本。为了缩小范围并控制行业多样性,我们根据以下原则选取了五个不同的制造行业:第一,所选取行业应对中国整体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二,由于高集中度行业较之相对低集中度行业可能涉及不同的市场进入和营销策略,因此所选取行业应代表不同的行业集中度水平;第三,所选取行业应反映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专业化程度;第四,所选取行业应涵盖不同的生产技术类型。

纺织行业和普通机械行业代表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国前十生产商的集中度分别为6.5%和7.8%。整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代表着资本密集型产业,集中度高达20%,自1989年中央政府颁布首部国家产业政策意见以来,它也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制药行业和电子行业代表着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两个行业的集中度分别为10%和20%。2006年,这五个行业的累计产值约占中国工业总产值的28%。在我们的调查中,这五个行业的分布大致符合该地区内这些行业的地位。纺织行业、汽车行业和机械行业各占总样本的25%,制药行业和电子行业分别占12%和13%。

表3.2表明了三个省份中各行业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相对份额。长三角地区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医疗和医药产品行业的24.4%到纺织品行业的近50%不等,表明了这些行业在该地区的重要地位。

表3.2 2006年各省份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比重(按行业)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行业年度数据,中国数据在线,www.chinadataonlin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