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北京水生态理想模式初探》是两个跨时序研究的成果。一个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JDJG144)“北京水资源短缺与对策研究”,这一课题已在八年前完成;另一个是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zd2013004)“水资源在北京生态文明链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策”,该项目于2015年完成并通过了专家评审。研究内容的连续滚动性以及超越热点问题篇章式讨论的内涵,是本书突出的特点。
第一个项目的参加者除了本书的作者团队之外,还有我尊敬的崔海亭教授(原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晏智杰教授(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邵秦教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资深教授)等;第二个项目有我们尊敬的刘昌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来喜资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鸿教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等,没有老前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研究给予支持的指导,这本书或许根本不敢以《北京水生态理想模式初探》冠名。
取名为“北京水生态理想模式初探”原因有三:第一,本书涉及的内容超越了当前讨论的水权、水价以及水市场等热点问题,包括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水生态研究;第二,多学科、综合性、多视角地研究了北京水资源问题。本书不仅有北京水历史文献的记载,还在理论方向上讨论了水生态的成水构造、蓄水构造和用水构造,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人然生态对三个构造干扰的理论讨论;第三,本书在水权、水价方面运用了严格的数学模型来证明行为矫正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将作者团队在过去十多年间研究资源要素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建设的成果,应用到了北京水市场建设的讨论之中,使得水生态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了几代人、多学科、跨时空、前沿讨论的特点。当然,任何作者对自己的成果都会有溢美之词,只不过多少而已。这是人性使然,也请读者有适度的警觉。
北京水生态问题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韩凯书记,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崔新建副主任、李翠玲秘书长等领导打破常规、坚定支持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们团队心底里的感谢也将和北京水清云开的日子到来一样,既璞真,又久远。
本书主要是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水资源在北京生态文明链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策”的集成之作。本书得以最终付梓,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的张佩芳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博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顾兴国博士等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感谢云南大学段昌群教授、赵鑫铖博士前期提供的帮助;同时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和编辑部郝小楠对该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最后,希望本书对北京和国家水问题建设的研究有所裨益,成为引玉之砖。
曹和平
2015年9月于北京大学燕园东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