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中,“公共物品的供求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深刻影响着社会公众的福利水平;同时,由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阶段性特征,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冲突日益尖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本书试图将“公共物品”和“和谐社会”两大命题结合起来,把“社会风险”纳入“公共物品”的分析范围,从“组织”角度探求改善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合理发展民间公共组织,探求缓解社会矛盾和降低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进而推动转型期中国社会朝着“和谐”目标发展。
一、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参照“凤头、猪肚、豹尾”的传统谋篇布局,本书主要内容的结构安排如下:①通过理论梳理和转型期中国社会场景分析,阐明民间公共组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②通过对民间公共组织的四种典型组织形态进行案例分析,详细探究其发展路径和演进条件;③构建关于民间公共组织的一般化分析框架,提出政策建议,并由“经济意义”拓展到“社会意义”。
(1)第1章梳理现有文献资料,从理论层面阐明民间公共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具体包括三部分:①回顾“公共物品问题的学术渊源”,强调“公共物品”的研究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展的规律,即由“有形的物品和服务”到“无形的权利主张和利益诉求”,再到“无形的社会价值观念认同”;②介绍关于“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的各种经典观点,探求改善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可能途径;③基于“公共物品”的“组织含义”,强调民间公共组织发展的理论意义。
(2)第2章则将转型期中国社会设定为分析场景,从实践层面阐明民间公共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具体包括三部分:①根据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特征,说明目前民间公共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特殊性;②通过分析公共物品的需求特征和供给机制,揭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公共物品供求矛盾;③基于现实场景中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矛盾多维性,强调转型期中国社会更需要关注“无形共同需求”,应该依靠民间公共组织发展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根据产生原因的差异,本书将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分为三种类型:①生产协作组织,典型案例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②利益诉求共同体,典型案例是代表劳动者集体利益的“工会”和代表资本控制者利益的“商会”;③社会价值观念共同体,典型案例是“民间志愿组织”。
该部分是重点内容,即本书的第3章至第6章。针对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各种典型案例,借助历史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探究其产生原因、形成机制、现实发展状况、未来发展方向。具体内容如下:
(1)该种民间公共组织形态的国外起源和基本发展趋势。
(2)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场景中,该种民间公共组织形态的产生原因和历史演进过程。
(3)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背景下,该种民间公共组织形态的现实特征及其深层次原因。
(4)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中,该种民间公共组织形态的发展方向。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工会”不仅仅是政党组织的延伸;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工会应当成为代表劳动者集体利益的社会组织,目前大量涌现的律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出租车司机协会等民间组织,正在逐渐成为劳动者集体利益的重要代言人。
基于前文的典型案例分析和大量事实资料,第7章着眼于归纳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的演变规律,构建关于“转型期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一般化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演进逻辑”梳理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共性特征,根据上述四种典型组织的案例事实,从生成机制、动力机制、演进路径的角度,归纳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
(2)“‘政府—市场—社会’三维空间视野中的公共领域混合格局”描述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的未来图景。在多维关系的社会网络结构中,重点讨论三种关系:①民间公共组织与政府机构的关系;②民间公共组织与市场企业的关系;③各种民间公共组织之间的关系。
(3)“组织变迁与社会制度演进”则将研究命题的理论意义进一步拓展,由“经济意义”拓展到“社会意义”,强调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二、基本观点
(1)针对不同类型的民间公共组织,政府机构将会采取不同态度。具体而言:①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类生产协作组织,政府机构采取积极扶持策略,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②对于“工会”等代表“劳动者集体利益”的社会组织,政府机构采取引导支持策略,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③对于“商会”等代表“资本控制者利益”的社会组织,政府机构采取适度监管策略,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④对于“民间志愿组织”,政府机构采取“不反对、不支持”的策略,但如果该民间志愿组织具有较强烈的政治意图,则会受到政府机构的严格控制。
(2)针对“公共物品的供求矛盾”命题,民间公共组织具有重要作用:①直接增加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利用民间公共组织的“自主治理”机制,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②间接协助政府机构提供公共物品,通过增强民间公共组织的信息传递功能,改善政府机构提供公共物品的现实状况。
(3)针对“和谐社会”命题,民间公共组织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重要“润滑机制”,其主要功能体现在:①提供社会中介服务,满足由于社会分工细化导致的社会需求膨胀;②缓解社会矛盾和减小社会风险,帮助政府机构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③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改善中国社会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4)发展民间公共组织,并不意味着政府机构的卸责。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命题,在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政府机构的重要责任包括:①政府机构仍然是公共物品的最重要供给主体,它控制着公共物品供给的绝大部分资源,根据“权责对等”的原则,政府机构必须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主要责任;②政府机构应该重视民间公共组织的重要作用,利用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灵活性,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三、后续研究问题
由于“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是一个宏大命题,本书实在无法在有限时间和篇幅条件下,对每种民间公共组织类型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具体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本书的主要任务是借助典型组织的事实资料,构建关于“民间公共组织”的基本分析框架。针对该书未能完成的研究任务,作者准备在后续研究过程中重点开展三方面的研究工作:
(1)针对各种民间公共组织类型,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分析。根据本书基本内容,后续研究将会重点分析四种民间公共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工会、商会、民间志愿组织。基于民间公共组织的基本分析框架,作者将继续采用历史分析和案例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次详细探究各种民间公共组织的产生原因、形成机制、现实发展障碍、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
(2)增加案例分析。在依次详细分析各种民间公共组织时,结合现实世界中的具体案例,探讨该种民间公共组织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借助关于民间公共组织的基础理论,具体分析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探究该种民间公共组织的现实发展策略。
(3)在大量翔实资料和详细分析各种民间公共组织的基础上,或许在很多年后,我们将会重新回到这个起点,继续完善关于“民间公共组织”的基本分析框架。通过问题分析的不断细化过程,从多角度来展示“民间公共组织”的现实图景,提炼出更具有理论价值的逻辑推理体系。
杨海涛
2016年夏于成都光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