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戒掉拖延症:战胜拖延症的行动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典型案例:明天再说吧

“明天再说吧”是很多拖延症患者的口头禅,在他们看来什么事都可以放到明天。实际上,他们也痛恨拖延症,可就是改不了,甚至自己喜欢做的事也会拖延。

小伟就是这样一个人,自认为是晚期的重度拖延症患者,而且无药可救了。

小伟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习惯拖延,所以会制作日程表、待办事项清单,可就是没有一次按时完成的。哪怕待办清单只有一件事,他也拖拖拉拉难以完成。

而且,当他打开电脑发邮件时,进入网页邮箱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打开各种网页,看看新闻或玩会游戏,似乎除了发邮件这件事,其他都能吸引他。结果,一封邮件发了半小时,有时候忙乎了半天,除了正事没做,其他都做了。

小伟很无奈,经常跟身边的人诉说自己的苦衷,结果找到了很多同病相怜的朋友。“明天再说吧”,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并不是每件事都会拖到明天,但是绝对不会立刻完成。以约会这件事来说,小伟从来没有一次准点到过,这也让他的朋友们非常无奈,尤其是他的女朋友。

迟到是女人的特权,没想到当这种特权遇到拖延症患者,女方也只能深感无奈了。丽丽是他的女朋友,不知道已经是第几任了,也是一位拖延症患者,只不过没有小伟那么严重。

前几任女友,至少有两个是因为受不了小伟的拖延而分手的。小伟跟丽丽约会,比如定在下午两点见面,丽丽至少会迟到半小时,结果到了约定地点,发现小伟还没到,打电话才知他刚出门。问他干吗了,他也回答不出来。实际上,小伟可能从一点就开始准备了,结果直到两点半还没出门。

后来,丽丽也有经验了,每次都会比约定时间晚一个小时才出门。尽管这样,她还是提前到的。

小伟不傻,知道别人不会这样迁就他,也知道拖延症的危害,可就是改不了。领导交给他的工作任务,无论是否困难,他当天总是做不完,所以每天快下班的时候,他都是最忙碌的,好像只有这个时候才能想起工作。

为了治疗拖延症,小伟买了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书,还特意买了一本手账,用来规划每一天的日程安排。可是一周之后,小伟发现根本无法坚持下去,因为未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例如周一记录了5件事,他只完成了2件,周二也记录了5件事,需要做的总共就是8件。依此类推,到了周五,待办事项就会累积到即便周末加班也无法完成的状况。

“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看着这么多任务,小伟还是很轻松地告诉自己“还有明天”。之后,小伟彻底失去了信心,扔掉了书籍,不再记手账。在他看来,规划对他这种重度拖延症患者毫无作用,索性破罐子破摔。

可能是为了安慰自己,他还加入了很多群,找到了很多病友,相互攀比谁的拖延症更严重,还真是一个乐天派。

“明天再说吧”是拖延症患者的典型心理,这些人对自己的要求很低,缺乏信心,无法承受过大压力。他们也曾试图改变,但是在遭受过一两次挫败之后,就开始接受现状,不再寻求改变。

在这个案例中,除了心理因素之外,环境也是导致小伟拖延的原因。为了自我安慰,他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拖延症患者,并选择与那些接受现状而不是积极改变的人交往。

试想,如果每天的朋友圈都是这样的。

甲:文件太多了,明天再看吧。

乙:约会又迟到了,不好意思哦。

丙:压力太大了,实在完不成任务。

丁:主管去死吧,我每天就能做这么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伟就会认为所有人都跟他一样,也就消除了自责与内疚,不再试图改变,而是接受现状。

要想改变,就得换一个环境,拉黑拖延症病友,换成积极改变者。这样每天刷朋友圈时,就会看到以下场景。

A:因为自知有拖延症,我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复习了。

B:为了备考我已经提前巩固了基础知识,今天晚上再看一遍,明天一定通过考试。

C:必须完成每日计划,如果日程表有一项没做完,我就不睡觉。

D:为了聚会不迟到,我提前一小时出门!

要想改变拖延症,就要先改变心理状态。一般来说,拖延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如下。

A:刚上班还没进入工作状态,喝杯咖啡再说。

B:快下班了,反正也完不成了,明天再说吧。

C:这项任务也不着急,过两天再弄也不迟。

借口!拖延症患者总会给自己找很多借口。“明天再说吧”不是不可以,但却决定了你的未来。

如果你接受自己拖延的状态,认为不需要改变,那么完全可以什么事都等明天,只要你的老板还愿意付给你工钱。

如果你感到了危机,想要改变,就结合本书将要介绍的各种时间管理方法及APP,开始治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