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语文教学根本目的的层级
体验语言文字和生活世界的对立统一,包含两个基本层级。
基本层是体验直白话语和对接情景的对立统一,升级层是体验精妙话语和精彩生活的对立统一。
我们以一篇具体的文章来阐释这两个基本层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因为我们不认识挐、毳、凇、沆砀等字,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自然也就不明白其中所蕴含的是什么情景,这是语言文字和生活世界的对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给挐、毳、凇、沆砀等字注音和释义,使它们及它们所在的句子能变成直白话语,当我们阅读直白话语时,相应的生活世界情景也就在我们脑海中呈现出来了。这就是体验直白话语和对接情景的对立统一。
进一步探究,话语直白了,对接情景也明白了,但没觉得有多大意思,甚至觉得没意思,没劲,乏味。比如“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话语直白,不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对接情景也明了,我们不深入探究,感悟不出有什么妙处。如此,师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激情和空间大减。但如果前后联系起来看,明明是“相公我”和“舟子”等“两三人”同往湖心亭看雪,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里大有文章。原来从主观上要“往湖心亭看雪”的是“相公我”,而“舟子”没有这样的想法;从结果上看只有“相公我”看到雪中美景和雪中情趣,“舟子”对雪没有任何有意思的感觉,只觉得“相公痴”“似相公者痴”;言外之意,还能隐约地感觉到“相公我”那种士大夫孤高自居、无视舟子存在的个性。这样一分析,我们才会赫然发现一个“独”字把整个句子带活了,羚羊挂角,不着痕迹,然而耐人寻味。这是体验精妙话语和精彩生活的对立统一。
再复杂一点,体验直白话语和对接情景的对立统一,不但包括由直白话语体验对接情景,而且包括由对接情景体验直白话语,甚至是由直白话语到对接情景、由对接情景到直白话语的多次激烈对撞,才能达成二者的统一。比如,“余挐一小船”的“挐”到底读ráo还是读ná呢?到底是“划船”的意思还是“牵引”的意思呢?传统的注解一般解释为ráo,通“桡”,“划船的桨”,名词活用做动词,“用桨划船”。因为解释为ná,挐,“牵引”或“纷乱”都解释不通,连把“余挐一小船”翻译成一个通顺的现代汉语句子都不可能。但是,下文明确说船上有“舟子”,“相公我”怎可能亲自划船呢?划着船又怎么“拥毳衣炉火”?注解把“挐”通假之后解释为“桡”明显前后矛盾。那么,不解释为“桡”又解释成什么才能使直白话语和对接情景一致呢?从对接情景看,“相公我”肯定是喊了一小船一同前往“往湖心亭看雪”,靠着小船才能到湖心。相应地,“挐”的解释应该和这种情景一致。“挐”有这个意思吗?简单查《现代汉语词典》肯定是找不到与情景相应的意思的。查《说文解字注》,我们发现段注里引用了几处典籍,“枝烦挐而交横”(宋玉《九辩》)“攒柯挐茎”(左思《吴都赋》)“昏,汉匈奴相纷挐”(班固《汉书·霍去病传》),解释为“相持搏”[42],就是“抱持、抱摔”的意思。由此可知,“挐”是个会意字,“如手”,即像手指或手那样交相连接,用于打斗的情景就是“抱持、抱摔”,用于草木枝茎就是“交错”。“抱持”这个意思与下文“拥毳衣炉火”的“拥”相照应。把“挐,抱持”这个意思放入原文,“余挐一小船”:从叙述技巧角度看,“相公我”“往湖心亭看雪”拿着三样东西,小船、毳衣、炉火,一“挐”字颇见幽默之趣;从叙事习惯层面看,有“持舟渡海”之说,这里的“挐”就是“持”的意思,更直白一点就是“仗持”。如此,文从字顺,上下通畅,直白话语与对接情景浑然一体。
相应地,精妙话语和精彩生活的对立统一,不但包括由精妙话语体验到精彩生活,也包括由精彩生活体验到精妙话语,而且往往是精妙话语和精彩生活的来回往复的多次碰撞,才能曲尽其妙。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古往今来,大家都觉得妙,但大多是“妙不可言”。要想体验到这种妙,必须打通精妙话语和精彩生活之间的对立,以精彩生活体验精妙话语,以精妙话语体验精彩生活,求得二者的一致。“湖上影子”接上一句“上下一白”而来,因为天、云、山、水都被雪染白了,湖自然也就难觅踪迹,要想觉察到湖的存在,看最初的原形已经不可能了,只能看原形还没有消失殆尽的一点迹象——这就是湖的影子。“长堤一痕”是什么情景,怎么解释呢?尤其是“痕”字,怎么领会和解释?光说“痕迹”这个简单的意思恐怕已经领会和解释不透彻了。“痕,胝瘢也。”这是《说文解字》的解释。痕,就是脚后跟厚厚的趼子。长堤,在湖的外围,长而宽,一长片,犹如脚后跟的趼子;与湖中雪比,堤上的雪厚多了,同是雪,亦能分出厚薄来,堤上的雪就好像雪趼子。所以,作者用“一痕”来形容大雪覆盖的长堤,意指虽然被雪覆盖,但还能看出湖堤的影子。同样,“湖心亭一点”的“点”是“小黑”的意思,因为亭子高出湖面,尽管身披白雪,但毕竟难以完全覆盖,在白茫茫的湖面上还是突显出来,犹如突出的一个小黑点,也可以让人感受到湖的存在。至于小舟与舟中人,因为刚到湖面不久,没有完全被雪遮盖,但在雪白的湖面背景下,舟看起来像一小片枯草叶子,舟中人更小,像两三粒草籽。草叶般的小船和草籽粒般的舟中人,小则小矣,但足以让人感觉到湖的存在。以上是从精妙话语中体验到精彩生活,其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只有深入精彩情景之中才能充分体验。整体看,是一幅素描山水画,白色背景中只有“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点”几处黑影,黑白色彩与意境对比强烈。但是,止于此,还是不能充分体验话语的精妙。我们按照常规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翻译成直白话语:“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发现其中话语和生活的魅力立马减损许多。深入体验,以美文换美文,转换成:“西湖隐藏了行迹,湖上还能觅见西湖影子的,只有因为雪厚而凸显的隐约的长堤一抹,大雪没有完全覆盖住的湖心亭在湖心凝成的一个小黑点,和嵌在雪中的我的草芥般的小舟一叶,舟中人如草籽般大小的颗粒两三粒。”这一转换,尽管还是没能把原文的话语精妙彻底呈现出来,但毕竟以美解美,美美与共了。其实,话语精妙的体验就在这美美转换、美美与共的过程之中。
从普遍性的道理看,语文课程与教学总是面临这两方面的困惑与收获。
基本层总是“眼前有景道不得”,或者“睁眼瞎”——“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字”。前者是能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眼前所见所闻所想,是表达的问题;后者是识字断文,是阅读理解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部分识字断文,部分能说能写,还有不能理解不能表达的地方,这个时候要通过“对接情景”体验“直白话语”,通过“直白话语”体验“对接情景”,借助语言文字和生活世界把具体语境中的话语或情景充分挖掘出来,使不太直白的话语变得直白,不能对接的情景对接起来,最终达成“直白话语”与“对接情景”的一致。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不能识字,不能了解话语的字面意思,肯定不知道话语要说什么,这个时候首要的问题是识字了解字面意思;但我们能识字,能了解话语的字面意思,也不见得明白话语要说什么,比如“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没有字面意思障碍,但大多数女性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因为没有到过男厕所而女厕所却没有这样的“温馨提示”,这个时候就必须揭示“对接情景”,即文明一点,上前一小步靠近小便池边撒尿,因为不少人不文明,不肯上前一步,将尿撒在小便池外。当然,大多数时候,语文课程与教学不是完全不懂语言文字,不是完全不知所面对的生活世界,而是部分懂、部分不懂,部分知、部分不知,需要通过明说不懂的语言文字知晓相应的生活世界,通过揭示不知的生活世界明说不懂的语言文字,甚至要多个来回才能达成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文字与生活世界的完全一致。这就是“直白话语”与“对接情景”对立统一的体验。
语文教学不能停留于识字懂字面意思以及知晓字面意思对应的生活世界。“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从直白话语与对接情景的对立统一看,就是“讲文明,上前一步撒尿”。通则通矣,然而少了不少语文色彩。为什么撒尿这等小事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呢?为什么要以“一小步”对“一大步”呢?因为全国各地不上前一步撒尿的事时有发生,很普遍,反映个人和一个民族的素养不高,所以要在厕所墙壁上张贴“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温馨提示”,这对于个人行为和付出的努力来说是“一小步”,对于个人素养和整个民族文明程度来说是“一大步”。这一幅对子通俗易懂,小中见大,发人警醒。这个层次的修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要进一步追求的。只有这样,语文课程与教学才有高深境界和发展前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进步追求就在于此。同理,体验精妙话语与精彩生活的对立统一,也有由精妙话语到精彩生活,由精彩生活到精妙话语,由不一致(对立)到一致(统一),以及交互体验的不同层次。
体验直白话语与对接情景的对立统一,体验精妙话语与精彩生活的对立统一,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两个层次,两重境界。基本层体验直白话语与对接情景的对立统一,这是起点;升级层体验精妙话语与精彩生活的对立统一,这是高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要始于起点,达于高点。没有起点,语文课程与教学无从谈起和做起;没有高点,语文课程与教学马力不足,境界不高。但起点和高点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二者往往彼此利用,互相补充。“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语文教课程与教学的成败得失、酸甜苦辣、好坏高低尽在其中。
思考与练习
1.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请用具体课例说明。
2.具体阐释语文课程与教学根本目的的两个基本层次,以及依据这两个基本层次如何展开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