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通论(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春秋三传

一、《春秋》

《春秋》这本书,在“十三经”里不是独立成书的,而是以“春秋三传”的形式出现。“春秋”在先秦既是通名,也是专名。当时有很多诸侯国把本国史书称为“春秋”。由于历史的原因,流传下来的只有鲁国的国史《春秋》,成为现在的专名。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录整理而成的,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64)12位国君共242年的史实。这12个国君合称“春秋十二公”,即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公之后还有鲁悼公,在位共4年,后为智伯所灭。《春秋》基本把东周时期鲁国及相关国家的大事记载了下来。由于这本书是采用编年形式写的,是中国编年体史书之祖。

《春秋》记事简略,如隐公元年说“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其中的人名不清楚,事件也不是很详细。正因为如此,后来才出现了《左氏传》《公羊传》和《穀梁传》对它进行补充和阐述。

《春秋》简单而富有深意的记事,被称为“春秋笔法”。《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就是有意识地修正,在保证史书客观的同时,把贬、褒、颂、诫寄托在里面。孔子一直以恢复周制为理想,春秋诸侯不尊王,所以他在书中要表达尊王思想,对各诸侯不合礼义之事进行批判,通过历史道义观,来审视当时的政治行为,使乱臣贼子畏惧。这种寄托在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意在正名分、寓褒贬、别善恶,如他区别使用“攻”“伐”“侵”“袭”等词,来表达他对事件的评价,这就是所谓的“一字贬褒”。由此而形成的春秋笔法,表面上看是陈述的,却有道德倾向性,虽然不作评论,但评论自在其中。

孔子之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这本书,逐渐形成两个倾向:一是补充叙述为孔子所简略的事件,形成了《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被认为是左丘明所作,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曾得到孔子的赞赏。《左传》所记的年份比《春秋》多27年,或者是左丘明长寿,或者为后人增补。二是阐释《春秋》的笔法,目的是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解释孔子为什么这么写,有何深意。《公羊传》为公羊高所作,主要是解释《春秋》的义理,对大一统关注较多,更适合上层的口味;穀梁赤的《穀梁传》,对尚贤等观念阐释较广,有点平民意识。

“传”是对“经”的解释。汉初有五家为《春秋》作传,其中邹氏、夹氏失传,只剩三家:《左氏传》《公羊传》和《穀梁传》,也被称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或《公羊春秋》《穀梁春秋》《左氏春秋》,合称“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成书于战国前后,《穀梁传》成书最晚,汉武帝时戾太子比较喜欢,其曾孙汉宣帝时较为推崇,方整理流传开来。

二、《左传》

《左传》的价值,在于用史实印证、阐发、补充《春秋》的细节,有时也订正了《春秋》中的错误,如个别的时间、地点,要比《春秋》更详细准确,史学价值很高。《春秋》约有16,000字,而《左传》则有196,000字左右,文字容量为《春秋》的十多倍,成为记载春秋历史最系统的史籍。

《左传》保存了春秋史实,也记录了春秋时人所谈及的夏、商、周史实。这些史料在当时可能是常识,就像现在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如果不把它们载入典籍,一百年后恐怕就会失传。《左传》中讨论制度变革时,常引用上古之制、史官之言、前代之论,是研究商周史实的入门史料。《左传》还记载了当时人对战国形势的判断,如预言秦国必兴、三家分晋等,从中也能看出时人的政治认知。

《左传》的文学价值非常高,叙事手法严谨、行文简洁,最值得称道的是行人辞令的记述。行人是当时的外交官,辞令是他们所说的话。《左传》记载了大量外交官应对国君的话,既能娓娓道来,又能气势磅礴,在三言两语之中,能把交战双方的优势和劣势讲出来,并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这对《战国策》启发很大,与战国纵横家游说之术是一脉相承的。

三、《公羊传》《穀梁传》

《公羊传》和《穀梁传》同源异流,都是对经典的本意进行解释,采用当时常用的对答体进行表达。《公羊传》的传承者是齐国的公羊高,他受传于子夏,其后代口耳相传,到汉景帝时,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和齐人胡毋生将所学合写而成《公羊传》。《穀梁传》最初的承传者是鲁国的穀梁子。史书对其具体名字有不同的记载:东汉桓谭《新论》说是穀梁赤,王充《论衡》说是穀梁置,南朝梁阮孝绪《七录》说是穀梁俶,唐颜师古注《汉志》说是穀梁喜,我们一般采用桓谭的说法。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三传”的特点。《春秋》记载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详细记述了郑武公的妻子武姜,不喜欢庄公而喜欢共叔段。武公即位后,段不断地扩充势力,武姜试图内呼外应夺取都城,最终为庄公打败。后庄公在颍考叔的斡旋下,与其母武姜和好。《左传》记载该故事完整,叙事谨严。《公羊传》在“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之后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穀梁传》也说:“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逐字分析了其中蕴含的义法和笔法。两者释法大致相同,但文风稍有差异:《公羊传》属齐学,文风恢奇博议;《穀梁传》是鲁学,文风纯谨细微。

四、“三传”的研读

《左传》故事性强,读起来很生动,正如范宁《穀梁传序》里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为了将故事讲得精彩,不可避免有些小说家的手法,如“豕人立而啼”“鲧死后化为黄熊”以及大量的占卜应验记录等,开启了后世史传文学的写法。要想研究《春秋》,不妨把三本书相互参照来读,就能相互补充。

目前较好的参考书有:《春秋左传正义》,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公羊传》,东汉何休注,三国魏何晏疏;《春秋穀梁传注疏》,西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这些都收在《十三经注疏》之中。《左传》的简注本,有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此外童书业的《春秋左传研究》,沈玉成、刘宁的《春秋左传史稿》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