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点。”[19]这里的“做”或“行动”,就是实践,这说明,实践是人在主观目的指导下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者说,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那种形式的劳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20]这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性把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人的活动必须服从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这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

目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实践运行的初始环节,而且是实践运行的内控因素,它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并体现在实践的结果之中。人们提出实践目的,说明对自身需要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也意味着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目的支配、控制着实践的全过程,使实践活动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不断矫正偏离既定方向的意图和倾向。确立实践目的的过程,就是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存在的观念模型的过程。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形成两种观念,一是理论观念,二是实践观念。理论观念是指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理论体系;实践观念则是介于理论观念和实践活动之间的中间环节,是连接理论观念与实践活动的桥梁。目的就属于实践观念,是实践观念的重要内容。具体说来,实践观念以方针、政策、路线、纲领、战略、战术、计划方案、设计蓝图、目的要求、模拟图形等形式出现,它以改造客观对象和创造出客观世界所没有的崭新的客观对象为直接目的,是直接支配人的实践活动的观念,是人在实际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之前在观念中对实践活动的预演。

实践观念和理论观念虽然都是对客观世界的观念掌握,但二者有明显的不同。实践观念不仅追求真实准确地再现对象客体,而且追求在观念上创造出在现实中既不现成存在、也不会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符合人的需要的形式和规定性的客体,即体现人的内在尺度和物的外在尺度相统一的理想化的客体。理论观念属于“实然观念”,它追求对象“本来如此”;实践观念则属于“应然观念”,它追求对象“应当如此”。理论观念的目标是认识真理,实践观念的目标是直接指导实践。因此,实践观念比理论观念更丰富,它既把理论观念融会于自身,又包括反映人们需要的目的、愿望等。实践观念超出理论观念的第一个优点,就是它高于对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目的、愿望、情感、意志等理想的成分。实践观念既是客观的东西向主观的东西运动的最高点,又是主观的东西向客观的东西运动的起始点,超过这一最高点和起始点,实践观念便进入实践活动过程,开始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实践把握,并由此创造出新的客体对象。实践观念超出理论观念的第二个优点,就是它高于对客观对象的普遍性的认识,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直接现实性的趋向,即可以促进这种认识直接向现实转化。这就是说,停留在理论观念阶段,还不能直接指导实践,只有从理论观念进到实践观念才能直接指导实践,主观才能见之于客观,所以说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