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北京地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研究内容

本书拟考察北京市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街巷名称、居民地名称、道路名称、企事业单位名称等六个地名子系统,按照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市域范围,对北京地名的通名和专名进行共时和历时研究,重点挖掘专名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取向。注重分析语言接触和方言混合对北京地名读音用字的影响,重视地名雅化产生的问题,并对北京地名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明以前的北京地名除了少数仍在使用外,大部分都成了历史地名,活在史书与方志中。明清,北京作为都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达到封建社会时期的最高峰。社会的发展,使北京地区的地名数量大增,其中大部分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可以说北京现在使用的地名大多起源于明清时期,并已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特别是1949年以后,随着北京经济、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一部分旧地名伴随城市建设而消失,一些新地名(包括新街、新路、新村、新镇、新社区等)也随之诞生,今天北京地区各种个体地名的数量总和已接近两万个(不包括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实体)。

关于北京市的政府机构名称、事业单位名称、企业名称,不设专章探讨,这里略作交代。我们通过《新北京人手册》(2003,2004,2006,2008,2010,2011)中的“办事指南”,收集了企事业单位名称数据,也做了一些考察。但最后因为这些名称只具有地名意义,加之工作量太大,所以没有做系统考察。初步考察后,我们发现,政府机构的命名具有层级性,名称中间的职能不变,只是两头变。两头变化的部分有规律地表现出上下层级性,如果用G表示某个特定的政府机构名称,将职能用常量C表示,那么两头的就可以称作变量B1、B2。B1限定行政单位的权力空间,B2等于与B1相应的单位名称,这个名称允许相同,但级别不等。用公式表示为:

G=B1+C+B2

实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东升乡教育委员会

这个例子中变量1自上而下是一种逐层包孕关系,变量2={部,委员会}。其中的“部”有一段时间也叫“委员会”。还有,变量2={部,厅,局1,局2,科,股},或者变量2={部,局,分局,所},还有一些集合呈现形式,都表现出严格的等级性。北京市下辖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门头沟、房山、通州、昌平、顺义、大兴、平谷、怀柔等14个区,密云、延庆2个县,135个街道办事处和182个乡镇。市—区/县—街道办事处/乡/镇表现出三个行政级别,与之相应的有:局1/委员会1—局2/委员会2/分局—科/所,等等。

事业单位的命名也有规律可循,以北京的高校为例,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以“地名+学校性质/类别”命名外,大多数都由三项构成,第一项空间指位/属地={北京,中国,中央,中华,首都,华北,北方},第二项学科性质/学习对象={师范,理工,科技,石油,林业,地质,农业,工业,化工,航空航天,外国语,语言,人民,女子……},第三项学校性质/类别={大学,学院}。当然还有例外,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前为了跟“北京外国语学院”区分,因此用了序数词“第二”。

北京的高校与地名关联的有:清华大学与清华园、清华东路、清华西路;北京大学与北京、畅春园;“八大”学院与学院路;人民大学北路、人民大学南路与中国人民大学;民族大学西路、民族大学南路与中央民族大学;交通大学路、交大东路与北京交通大学;农大南路与中国农业大学;林业大学北路与北京林业大学;北工大路与北京工业大学;学清路与学院路和清华东路两条道路名称有关;学院南路与北京师范大学、原北京邮电学院(现名北京邮电大学)、原中央财政学院(现名中央财经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现名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