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反映了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中学生所处阶段相当于青少年期,本节介绍青少年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其规律。
一、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期是指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学教育阶段,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其中,少年期是指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一时期,又称青春期,大致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少年期个体生理发育加速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性器官和性机能日趋成熟,生理的加速发展使个体具有敏感的“身体自我”。同时社会生活的变迁也常常使少年期的个体无所适从,产生“自我认同”的危机,心理发展呈现明显的矛盾性和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少年期的主要特点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青年期一般是指从十四五岁到二十五岁左右。青年期是各种心理品质趋于成熟和稳定的阶段,这一时期个体的高级思维形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也更加理智和客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浪漫趋向现实。此时的个体已经完全具备成人的体态特征和生殖能力,个体的异性交往从友谊过渡到恋爱和结婚。青年期也是从学习阶段向职业阶段过渡最为重要的阶段,个体开始告别学生时代,步入职业生涯。
二、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
少年期个体思维具有抽象逻辑性,在整个初中阶段,个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是个体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仍然是经验型,在思维过程中具体形象仍然起着主要作用,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感性经验来支持。
1.少年期思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
少年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联系的。这一时期,个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兴趣广泛,关心实事、体育、科技等。他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他人的见解和主张甚至持有过度怀疑和批评态度。少年期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他们更喜欢审视自己,进行内省。
2.少年期思维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少年期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首先是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不高造成的,个体虽然已经具备完整的思维形式,但思维还不深刻,尚缺乏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个体所处阶段虽然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但仍然处于经验性阶段,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他们看问题有时比较深刻,但经常不全面,缺乏逻辑性。最后,这一时期个体的情绪容易波动,这也会明显地干扰他们的思维活动。
青年期是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和成熟的时期,是完整思维结构的成熟期和稳定期,思维的预见性增强,目的更为明确,思维的策略更加有效,思维的监控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青年期不仅是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过渡到理论型的重要阶段,而且其思维要素的各个成分之间以及非智力因素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协调,同时,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高级思维形式在青年期的思维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青年期思维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思维的逻辑性成分减少,辩证性成分增加。
三、青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少年期个体开始产生强烈的成人感,渴望确立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和得到尊重。但由于其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局限,有时偏执、幼稚和肤浅,这就导致家长和老师经常不能满足其成人感,时有冲突发生。进入青春期,个体自尊心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渴望家长和老师的尊重,自己也力图通过努力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获取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声誉。强烈而敏感是少年期个体自尊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另外,其自尊心还存在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例如,他们渴望尊重但有时又不尊重别人,渴望完善自己但又掩盖自己的缺点,希望成功但却害怕挫折等。一方面,少年期自我意识的高涨促进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另一方面,自我的独立也表现为少年期第二个反抗期的到来,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硬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抵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青年期个体在过去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即将毕业而必须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道路,因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般说来,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都能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主观世界,他们不但关心和认识客观现实,而且关心和认识主观本身。他们都能够独立自觉地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品质和能力。青年期个体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少年期比较起来,有了一些新的特点。第一,他们一般都能提高到具有概括性的个性品质上来分析自己,例如,意志坚定或意志薄弱,粗枝大叶或工作细致,具有原则性或丧失原则,孤僻或热情,等等。第二,他们一般都能够提高到价值观,甚至思想政治品质上来分析自己。高中生由于能够自觉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品质,就能更好地锻炼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由此可见,青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正接近于成熟时期,但是仍然存在着缺点和问题。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关心和帮助青年期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本章小结
1.个体的心理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有阶段性的。
2.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弗洛伊德把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欲期。
4.斯金纳认为,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人们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实现对行为的控制。
5.维果茨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念: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和学习的最佳期限。
6.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功能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有同化、顺应和平衡化三种机能。
7.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本章要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