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60年回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重视实践、宽口径的办学思想

影响生产布局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社会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因素,同时还涉及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仇为之先生作为北大经济地理专业的创始人,始终坚持宽口径的办学思想,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打好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基础。在教学计划中,一、二年级除安排一门经济地理导论的入门课外,绝大部分为地质、测量及各类自然地理课程和公共基础课,涉及经济地理专业本身的专业课,总学时占到全部课程的1/3左右。同时他要求青年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基础,既能教综合性强的区域经济地理,也能从事部门地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此,他以身作则,先后开设了经济地理导论、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工业地理、人口地理4门课程,每门课程均配备年轻教师与他一同承担教学任务,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使青年教师很快掌握了教学要领。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野外实习,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参与专业关系密切的建设活动,也是当年仇为之先生的办学思想。每次重要的生产实习,他不仅要求教研室的老师尽可能参与,而且亲自领头带队。1958年大兴县、乡两级十年发展规划实习,由他带领,55、56两个年级参与,教研室的老师几乎全部出动,参与教师有胡兆量、李域、徐兆奎、王亦娴、汪安祥、许天良。此外,1958年的河北区域规划,1959年的太原工业地理实习,1960年的本溪区域规划,1961年的海淀人民公社生产实习,1963年的海河水运网调研实习等,都可以看到老主任的身影。此外,对优秀学生,他也强调要培养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1962年春,仇先生亲自为58级学生闫绍文的毕业论文制定了调研内容和考察路线,毕业后又将其送中科院地理所深造,师从著名的农业地理学家邓静中先生。

初创时期大家对北大经济地理专业的办学模式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当时不少人认为经济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包罗万象,“文不文,理不理”,最终只能培养分配不出去、没人要的“万金油”干部。在这种经济地理专业“无用论”和“误人子弟论”的支配下,每到关键时期,专业的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所幸的是以仇为之为核心的老师们面对各种非议,始终坚持宽口径的办学道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实践表明,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和建设的需要。每当在校庆举行的座谈会上,许多校友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宽口径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厚实、适应能力很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可很好地发挥作用。经济地理专业58级校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陆大道院士在纪念仇为之先生百年诞辰的文集中写道,“几十年来,我深感,我们专业在大学本科接受多学科知识的教育,在后来实际工作中是大有用途的,这些知识对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来说,甚至是一辈子受用的。”56级曾被下放到京西煤矿劳动的岳永勇,虽然工作性质发生变化,他充分利用在校所学的“普通地质学”和“工业生产原理”知识,很快成为矿上的地质工程师,后又被河北冀东水泥厂聘为总工程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图1-3 经济地理专业56级测量实习

图1-4 经济地理专业56级寨口实习基地合影

图1-5 经济地理专业56级周口店地貌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