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从这里开始: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语言技能教学

案例16 听说先行,创意图片教拼音

徐晖

教学地点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教学对象 (1)年级:小学二年级

(2)国籍:印度尼西亚

(3)第一语言:英语和印尼语

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带有汉语拼音的图片掌握汉语音节的读音。

案例正文

二年级基础班的学生已经学过一年汉语,但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入门,对汉语这门语言的理解还停留在汉字几个偏旁部首的英文意思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简单制定了他们二年级一学年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汉语拼音,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简单的独体字以及一两个主题教学。

我发现,学了一年的汉语之后,有些学生已经对汉语失去了兴趣,觉得汉语很难学,汉字的笔画太多也没办法记住。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学习汉语就是学习写汉字,知道每个汉字的笔画和意思就是他们学习汉语的全部任务。“写”对于这些准备入门的孩子来说,就是一只很大的“拦路虎”。相较于英语,汉字复杂的笔画及结构让这些孩子们望而生畏。

为了增添汉语学习的趣味性,我开始探讨和实施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学习汉语拼音时,我会给每个字母一个有意义的图片,并由此给学生一个有意义的音节。过去,老师过分强调读音的准确性,大量时间做拼读和纠音。我认为学生在准确把握读音的基础上,更需要了解音节的意义,否则汉语拼音对他们来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道学习音节的意义何在,也就容易忘记。因此,只是学习汉语的拼读规则是不够的,丰富的图片、直观的感受能让学生觉得汉语原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

汉字的字形对这些善于直观记忆的孩子来说不是难点,因为他们现阶段接触到的汉字大部分是象形字和指事字。象形字便于直观记忆,指事字的意义也很容易理解。加上一张实物图片,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汉字的意思。难点是学生不能把字形和字音联系在一起,如:“山”的读音为什么是“shān”。当然,学生经过反复不断地练习,确实能把两者联系起来。可是不久后,他们就会忘记。于是,我就先不给学生汉字,而是让学生先通过图片学发音。学生能把“音”和“图”联系在一起后,再给他们汉字。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词汇教学。直观的图片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概念理解的难度,特别是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通过图片学习能更有效地帮助记忆。

课后分析/解决方案

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但我们在使用一门外语的时候,80%的时间都是在运用听、说这两种技能。因此,“听说先行”既暗合了我们语言运用的特征,也符合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对于刚开始学习汉语、模仿能力很强的小学生来说,通过模仿老师学习,学生能更快地掌握这门语言。因此,听说训练贯穿了我整个学年的教学。每次上课前,我都让学生用汉语进行简单的问答,如“你好吗?”“谢谢!”“你今天做什么?”等。这些简单的问题不用特意去教,只需通过多几次重复练习,学生便能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内化为一种交际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积累的句子越来越多,交流越来越自如,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

在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阶段,丰富的图片更易于理解,“看图说话”比“看字记字”更加有效。学生在习得语音的同时,也了解了语音背后的意义。比如:讲到“po”这个音节的时候,我会给孩子们一张老婆婆的图片,告诉孩子们“pó”这个音节能代表外婆的意思。声调发生变化时,意义也会变化,读一声时展示泼水的图片,读四声时展示一件破旧的衣服。讲到“ma”的时候,“mā”的图片是一个表示“妈妈”的中年妇女,“mǎ”的图片是马等等。不需要从理论上强调声调的重要性,学生自然就能理解。

教音节“po”时,我给学生三张分别对应不同读音的图片,让他们了解语音背后的意义。

低年级小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好动,长时间坐在座位上,容易分神儿。因此,让学生动起来也很重要。如学习“pā、pá、pà”的时候,我会让这些低年级的孩子们跟着做动作,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老师为他们设计的活动中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以更轻松的方式记住知识,一方面也能让那些已经走神儿的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当然,在组织类似的活动时,学生很容易玩得兴奋,从而“得意忘形”。因此,老师应该事先与学生定好规矩,控制好课堂秩序,否则容易舍本逐末,主次颠倒。

“听说先行”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多听。尽管在课堂上还不能完全用汉语进行教学,但是老师大部分时间要说汉语,让学生习惯汉语的发音。一年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要示意其他同学安静时,会说“小嘴巴,闭起来;大眼睛,看老师”;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很好时,同学们也会说“棒,棒,你真棒”。

“听说先行”的原则适合刚开始接触汉语的学生,是因为他们遇到的语言内容还较少。随着语言内容不断增多,老师就必须逐步增加学生汉语阅读及书写技能的训练。

延伸思考

印度尼西亚低年级小学生的强势语言是英语和印尼语,它们的文字都是表音的,而汉语是表意的。他们学习英语和印尼语的时候习惯从听、说入手,所以在教汉语的时候不妨先顺应他们的学习习惯,从语音入手,让学生先积累一定量的词汇语音。

虽然目前印尼很多国际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但是受到课时、语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偏向于注重学生的读、写技能。因此,有些学生读、写能力很强,听、说能力却比较滞后。注重“听说先行”能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学生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增加学生听、说技能的训练量,也有利于提高语音的准确性。

参考资料

1.(美)海伦娜·柯顿,(美)卡罗尔·安·达尔伯格.语言与儿童:美国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指南(第四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杨惠元.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8.

5.杨惠元.汉语技能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9.

6.张琳.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中的图片辅助教学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专家点评

“听说领先”似乎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强势原则,其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大概就是遵循母语习得的规律,即先会听说,后学读写。该案例作者采用“听说先行”的教学法,主要是要纠正以读写为主所产生的弊端。不论学生日后使用汉语口语更多还是文字更多,在学习阶段,用听说为主的方法起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此案例中,作者认识到口语练习能够给课堂带来活力,更容易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延伸思考”中积累词汇语音的概念比较新颖,换一个说法可以是积累语音词汇或口语词汇。

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如何确定一个国际汉语课程中听说和读写的最佳比例?2.语音教学如何服务于语义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