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不能忘记的伤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在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对中国军人和南京百姓进行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共屠杀南京市民和放下了武器的中国官兵30余万人。这30万中国人排起来,可以从南京连到杭州;这30万中国人的血,凝起来有1200吨。曾在长江岸边参加毁尸灭迹的日军少佐太田寿供述,经他与安达少佐在南京下关码头处理的尸体就有10万以上,其中掩埋、焚烧的约3万多具,其余投入长江。这一举世震惊的暴行,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谴责。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决议书中指出,“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地来污辱这个城市”,“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于1947年被处以死刑。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一桩滔天罪行。

80年来,12月13日这个浸透鲜血的日子,永远在历史的长廊中歌哭,唤醒惨痛的记忆,使中日两国目不忍视又必须正视,春去冬来却永远历历在目。80年来,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这是一个从未间断过的话题,纪念与哀悼,否定与无视,研究与争执,反省与忏悔……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尤其在日本,考证更加专注,争论更加激烈,他们试图揭露或掩盖渗透在日本民族深层意识中最浓重的黑暗,在日本至今尚有人从根本上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尚有人著书撰文为日军开脱罪责。

但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存在,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这是少数日本人不能抹去的事实。

本书作者为田伯烈,是英国最有地位最负盛誉的新闻记者之一。西班牙战争爆发后,他代表《孟却斯德导报》赴西班牙,对于西班牙政府、军队和民众团结一致抗御法西斯侵略势力的英勇斗争,予以忠实的、真切的、同情的报道,而为广大的读者所赞扬。日军进攻中国的侵略战争爆发后,《孟却斯德导报》因为他在远东曾有将近20年的长期经验,熟悉远东的情形,所以派他到中国来观察战局。职责所在,他亲身经历日军攻陷南京,并对中国的无辜平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于是将所见所闻,拟成电稿。后为证明所发电稿的真实性,多方收集第一手凭据,并于1938年以《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的书名出版。

在任何战争中,交战双方都有自己的宣传方法,但作者作为第三方,从各种方面获得了许多确凿的凭据,包括:幸存者、见证者的回忆、信件和记录;拉贝、魏特琳等当年在南京的外国人的私人信函,除纯属个人事件并仅涉亲友关系者,均照原文抄录。文中通篇所有的史实、证据都是第一次被引证,为便利及安全起见,所有发信人及其他原作者的姓名,大多略去。附录四内的正式文件,则引录全文。所有的信函及文件的原本或副本,均经亲自审阅,妥为保存,所有照片影片及其他物证,也都可复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14年2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这一天,习近平走上公祭台并发表讲话:“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无论时间过去多么久远,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具有世界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教科书,将向所有世人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为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书,一方面是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灵;另一方面是勿忘国耻,激励后人,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对原书除部分人名、地名、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及一些常见字词的用法保留外,其他作了大量修改,使得内容更为真实,更为贴近现代的语言习惯。

另外,为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当时惨烈的场景,我们加入近百幅插图,在此寄语读者:“勿忘历史,以史为鉴!”并以此与各位共勉。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