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一轮“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探讨与争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为关键词检索中文期刊时,可以看到仅2015年度发表的有关此问题探讨的论文就有60余篇,研究热度由此可见一斑。综观2015年的研究性论文,主要有四类:一是对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出全面的分析,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科学评价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二是基于个案研究的路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功的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为思考的立足点,进而探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三是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研究中涉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分析。四是主要论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与融合,二者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结合路径等问题。
(一)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学者认为,不要抽象地,尤其是非历史主义地争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高下优劣抑扬褒贬,而是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要改变近代中国被瓜分的命运,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可能再沿着历代改朝换代的道路走,只有通过革命实现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一个和历代王朝不同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思想理论指导角度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这个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形态革命的学说。由此,陈先达回答了为什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指导的问题。[1]有学者指出,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前提。他从共产党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当代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方面阐明“在今日之中国,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作用,不能也不可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个思想基础和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始终坚持,须臾不能动摇”[2]。还有学者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学理内涵出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体系、认识体系,而儒学是伦理体系,二者功能各异,根本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对儒学的倡导丝毫无损于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指导地位。[3]
(二)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如何科学评价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尽管研究各有侧重,但在如何科学评价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学者们有着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更具有深刻性、艰巨性和持久性。[4]也有学者指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一是要正视历史、尊重历史,而不能割断历史、虚化历史,现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二是要一分为二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既认识到其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又要看到其中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和落后消极因素。[5]有学者指出,在认识、对待和评析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应该把理论根据和文化渊源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传统儒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而不是理论根据。[6]还有学者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行科学和具体的分析,并且结合新时代特点,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来加以利用和转化。同时,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要警惕一些人打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号,宣扬文化复古主义。[7]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从它正式传入中国即已开始,并体现于两个层面上,即实践层面与文化层面。就后者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实现自身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发展又提供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和方向。依循这一研究视角,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作出分析。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方法论指导,中国文化现代化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并详细论述了“五四”以来二者互动的历程,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与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开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与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突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创与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推进。[8]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理论视角考察,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大视野、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间接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力支撑。[9]有学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平台,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精神动力、文化土壤与群众基础。[10]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两种异质文化,二者何以能够结合即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仍然是学者们开展研究而面临的前提性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在于二者有很多相似、相通的地方,正是这种相通相容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文化条件和内在依据,但学者们对二者之间的相似、相通表征则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已然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因此研究工作的任务便不再是解决能不能结合的问题,而是怎么解释这种结合的问题。从时代的维度上看,儒学属于前现代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具有后现代性,根据历史辩证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有结合的可能;从民族性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和欧洲大陆文化之间有着亲和性关系;从内在的方面看,二者之间有着亲和性和同构性。[11]二者之间的契合关系可以具体概括为拯救意识、强调实践、人民本位、道法自然、辩证思维、知行合一、真善融合。[12]有学者立足于“爱人”的视角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人的解放奋斗的一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人的关怀和大爱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爱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都可以概括为“爱人”二字,二者在理论、实践、理想目标上具有共通性。二者都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旨归,都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都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的理想追求。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能够有机融合,也必然实现有机融合。[13]有些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融合问题入手,寻找两种理论体系的共通点,指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和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基本范畴;阴阳学说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庸之道强调“度”的把握,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和矛盾双方的制约与调和;知行合一思想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知行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同时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不断融合。[14]还有些学者从三个维度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在意识形态维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政治思想;在思想学术维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通、共同发展;在世俗生活维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发挥,共同建构成为民众的社会心理。[15]
综上,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2015年学者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其中也不免存在一些重复研究的现象与薄弱环节。当前,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铸文化传统以期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层对话,尤其是在二者有效融合时如何具体操作,依然是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注释
[1] 参见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载《理论导报》,2015(7)。
[2] 高长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三个维度——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载《党的文献》,2015(1)。
[3] 参见王建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论纲》,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5(3)。
[4] 参见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5] 参见高长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三个维度——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载《党的文献》,2015(1)。
[6] 参见杨瑞森:《关于正确对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认识问题》,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
[7] 参见林泰:《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
[8] 参见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9)。
[9] 参见田鹏颖:《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载《理论学刊》,2015(11)。
[10] 参见张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分析》,载《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8)。
[11] 参见何中华:《马克思主义、现代科技与儒学的关系刍议》,载《人文天下》,2015(3)。
[12] 参见何中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载《学习月刊》,2015(13)。
[13] 参见刘经纬、姜帆:《“爱人”——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载《理论探讨》,2015(1)。
[14] 参见王炳林、闫莉:《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间的融合》,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5)。
[15] 参见谢永宽、陈有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个维度》,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