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研究
2008年经济危机后,学界对于共产主义的研究有所升温。2015年,国内学者围绕共产主义等问题展开了新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共产主义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知网以篇名“共产主义”为检索词,时间范围设定为“2015”,共检索到148篇文章,其中CSSCI论文中篇名包含“共产主义”的共36篇。以关键词“共产主义”为检索词,共检索到111篇文章。从研究内容分布来看,CSSCI论文研究主题多集中于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分析,或者基于马恩经典著作探索共产主义相关思想、国外共产主义研究情况,以及少量其他主题。而非CSSCI文章除上述主题外,还有较多数量涉及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共产主义运动等。总的来看,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涵盖共产主义内涵和特质、共产主义的生存论趋势与反驳、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共产主义所有制问题、共产主义的当代价值等方面。
(一)共产主义内涵和特质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共产主义的内涵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也是讨论最多的主题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们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解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或者说,共产主义可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缩影。正如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的回答因时代而异一样,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如此。2015年相关论文对于共产主义内涵的阐述,多多少少是对传统共产主义释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评和发挥,重新阐释共产主义的内涵。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将共产主义概括为三个方面——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制度和社会形态,即理论、运动和制度“三位一体”共产主义模式。要完整地把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三个方面,就要走出三个误区:片面性误区,即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仅仅归结为一种(未来的)社会形态的认识误区;抽象性误区,即不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运动观”的现实价值,仅仅理解为远离现实的幻想的认识误区;表面性误区,即不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中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的理论本质,过分关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中一些关于理想社会的现象预想的认识误区。[1]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的共产主义过于强调科学性,忽视价值性的倾向;过于强调实体性,忽视超越性的倾向。[2]许多学者对于共产主义的内涵和特质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一个以人的解放为根本,以人的自由为核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的统一为基本内容的完整体系。自由具有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辩证性,自由的现实性、可理解性构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性、科学性,而自由的思辨性、超越性构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信仰维度。[3]有学者基于马克思的四篇书信,将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总结为自由精神、批判与理性精神、人与人类概念的本真意义、超越阶级实现解放的精神。[4]有学者认为,现实性与理想性之间的辩证法及其内在张力构成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特质,同时也蕴含着人类彻底实现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生存论意蕴。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发现共产主义“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区别于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根本之点。[5]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尽管学者们对共产主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有四个观念大家基本达成一致:一是共产主义是一个运动,而不是一个预定的目标;二是共产主义强调人的自由;三是共产主义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或表述为现实性和理想性、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等;四是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超越。
(二)共产主义的生存论趋势与反驳研究
受市场经济客观环境和存在主义理论影响,不少学者试图从生存论的视角分析共产主义。其中,对自由的强调就是一个间接证据,因为自由首先是“个体的”自由。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就是自由的个人,这是一个来自市民社会的概念。有学者在肯定共产主义具有“人类彻底实现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生存论意蕴”的同时,着重强调了共产主义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辩证法,具有社会历史性。共产主义绝不是某种先验原则和抽象教条的理论演绎,而是消灭建立在私有财产制度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共产主义为现实的个人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的存在根基。[6]有学者提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反对唯生存论,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强调实践性和阶级性。[7]
(三)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研究
自列宁起,马克思主义分为三大块,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问题是,这三大部分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近些年,学界对于共产主义的意识存在淡化趋势,在此背景下,有学者力举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统一于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不是同时形成的,最早制定的是共产主义理论,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是为了论证共产主义的科学性而制定的。[8]有的更是明确提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将共产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剥离,这是用非意识形态化的观点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结果。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来看,其哲学的形成和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在同一时间。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共产主义,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以及所有传统哲学划清了界限,使得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同形形色色的实践哲学划清了界限。[9]这种观点实质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四)关于共产主义的相关所有制研究
因为共产主义中“共产”词源的本义指向共同拥有财产、取消私有制,因此谈论共产主义无法绕开所有制问题。有学者解释,共产主义要消灭的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制,而不是消费品的个人占有制。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作为“个人自由、活力和独立”基础的消费品个人占有制和资本的私人占有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10]
(五)共产主义的当代价值研究
这主要涉及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主义价值等。有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共产主义和当今现实的关系,认为共产主义与当今现实的关系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中国梦作为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共产主义与当今现实的关系是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建设共产主义。[11]有学者从共产主义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如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国内外理论界的实质性认同,如何秉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切中对中国问题的深层次分析,避免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脱离,是重要问题。[12]
总的说来,2015年学界对于共产主义更多地基于经典作家文本,尤其是马恩著作。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共产主义研究,趋于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有所淡化,这些论调与市场经济制度、国内外交流不无关系。学界的有识之士已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一方面,学者试图对于传统共产主义进行新的阐释;另一方面,又有对新阐释进行委婉批评,复归传统共产主义的声音,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提升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但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共产主义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运动,也就是应从当下社会现实中汲取共产主义的实际依据和有益因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
注释
[1] 参见曾狄、李敏:《关于共产主义现实性的思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共产主义内容教学的理解》,载《思想理论教育》,2015(7)。
[2] 参见张兴国、阚玉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及其信仰维度——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3] 参见张兴国、阚玉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及其信仰维度——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4] 参见史洪飞:《共产主义基本精神探析——以四封马克思书信为文本依据》,载《科学社会主义》,2016(1)。
[5] 参见胡绪明:《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特质及生存论意蕴》,载《社会科学战线》,2015(11)。
[6] 参见胡绪明:《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特质及生存论意蕴》,载《社会科学战线》,2015(11)。
[7] 参见侯惠勤:《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载《红旗文稿》,2015(18)。
[8] 参见冯景源:《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制定及其研究的意义——兼谈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问题》,载《东南学术》,2016(2)。
[9] 参见侯惠勤:《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载《红旗文稿》,2015(18)。
[10] 参见马拥军:《找回失落了的“共产主义”本质》,载《思想理论教育》,2015(4)。
[11] 参见柴艳萍:《共产主义的全面解读——兼论共产主义与当今现实的关系》,载《科学社会主义》,2015(3)。
[12] 参见薛俊强:《超越“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历史承诺——兼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