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学生观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思想;该理念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经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逐渐发扬光大。“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理念,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人为本”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视角,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以人为本这样的概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提倡尊重人性、解放人性。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二、学生观的内容 (材料分析题,重点记忆黑体字部分)

(一)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学生有人格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身心缺陷和成绩好坏等歧视、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没有任何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不是容器,也不是机器,更不是教师借以获得个人荣誉的工具。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视其为权利的主体。比如:教师给某个学生起外号,这就是没有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体现。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作为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待学生,应该看到其发展的巨大潜力,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学生身上这种巨大的潜能发挥出来,而不是去压抑学生的天性。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还不成熟,还不能十全十美,不能对他们求全责备;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理解学生身上的不足;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有句话说得好:做教师的人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学生,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知识拓展】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 (高频单选题)

(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学生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人类的认知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趋势,不仅是认知,人类的生理、心理、社会各个方面均是如此。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切不可揠苗助长,应当循序渐进。古代方仲永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是连续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呈现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现代心理学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相邻两个阶段个体的发展具有过渡性,但每两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辨析:顺序性与阶段性

顺序性指的是人一生发展的整体顺序,给教育工作者的启发是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要搞揠苗助长。

阶段性指的是人的一生中有不同的阶段,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要搞一刀切,平均主义。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征,其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比如智力的发展就表现出不均衡性,出生后的几年发展很快,随后发展减缓;其二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如感知觉发展较早,然后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成熟则比较晚。不同的学生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人类生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青春期,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中国有句古话叫 “过了这个村子,没这个店”,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到相时而教,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最合适的指导。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例如:盲人因为看不见,往往听力敏感超过常人。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五)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儿童身心的某些方面很早就发展起来,但有的儿童比较 “晚熟”,需要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这种差异性就表现为不同儿童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此外,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单个个体不同方面发展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

【例题】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体现了 ( )。

A.差异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之意,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因此应当选择差异性。

(三)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是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学习过程融入了全身心的参与:求知、能力训练、交往、创造、情感活动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真正地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反对割裂人的完整性。为学生创造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是有独特性的人

学生的独特性指学生的智力独特和个性独特。

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将其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3.学生与成人存在巨大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要注重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差异,那种认为儿童是缩小版成人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知识拓展】 

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他提出了 “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 “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 “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正所谓 “多一把衡量孩子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正视学生智能差异,做到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