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互联网+”对个人意味着什么
任何革命都是对个人思维的冲击和震撼,在互联网时代,个人思维必须突破原有的壁垒,隔离原有的掣肘。因为互联网的运转模式带来的不是规模数量的变化,而是方法路径的革命。如果你是个管理者,你就必须学会鼓励你的员工提出创新的提案,并勇敢地去实践。如果管理者对问题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团体创新观念就不可能形成。
组织行为学认为思维惯性、组织惯性、结构惯性和路径依赖是传统企业保持传统的根本原因。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并未产生任何杰出的互联网公司,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两者之间的基因差异——即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因差异在减小,但是依然存在——在传统企业的内部不进行变革,对于类似于互联网转型的创新,传统基因会转变为强大的阻碍力量。这种阻碍首先来自管理团队的精英,他们会固守传统企业的管理稳定性、市场稳定性和效益稳定性,继续谋求眼中的既得利益。这种固守思维惯性的基因,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崩溃。
一种思维范式和世界观,一个对需要解决问题更宽泛、更深刻的信念对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互联网时代及其人才理念具有指导意义。面对“互联网+”时代,如果成为范式的囚徒,认定以前成功了,未来也一定会成功,今天是老大,明天还是老大,那么注定会失败。因为互联网所带来的颠覆性创新通常都会推出新市场,传统是生产提供消费、规模消费;而互联网是创造消费、满足长尾需求,这是对传统理念的绝对叛逆,所以转型是个人应对互联网时代观念转变的关键内容。突破传统模式需要学会整合社会大脑,一个人可以储存海量信息,但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资源应用是远远不够的。维基百科就是借助社会大脑的典型案例。小到企业的“创新小组”,大到向全球征集方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转型企图只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是不可能的,应该选择的是全球力量的众包。
在“互联网+”火热的背景下,也要冷静地看到这个热词后面的问题。“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从技术的角度看,互联网并非与任何行业或对象都可以简单相加,也并非是对传统产业的彻底否定,它在提高信息密度、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及促进系统资源的整合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任何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环境,诸如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的问题不解决,利益冲突的问题不解决,“互联网+”的功能也是难以发挥的。所以,在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理念的颠覆、对产业发展的重构、对认识问题方法的进化以及对经济结构转型之重要性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了政府的重要作用,政府对环境的打造、对人才的尊重、对知识的关注、对政策的拟定等与“互联网+”并驾齐驱,才能真正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益。
(本文部分内容登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