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联网+”对各级政府意味着什么
我国各级政府长期习惯以规划、计划和行政方式进行管理,这固然有其特别的价值和功能,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是最基本的特点,这一点难以靠计划规划推动。
以“中国制造2025”为例,如果政府还停留在简单的扶持思路上就难以奏效。传统的政府扶持体现在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上,这些举措在互联网时代难以起到有效作用,因为制造业升级在互联网时代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需要人才集聚、数据处理、系统集成,以及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的保障。前者有远见的企业可以做到,后者则是企业无能为力的,而后者却正是政府应该做的。所以,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政府必须从过去重扶持政策转向重环境塑造。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却可以确定创造某种环境条件来吸引资源,比如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培育人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如果这些环境要素能够集成,就集中了创新的资源,就会大幅度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这就是政府应该树立的互联网思维。
如果我们设想“互联网+政府”,那么面对互联网时代,政府就应该谋划好用互联网思维去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互联网经济的最大特征是成功概率很低,政府应该建立容错机制。虽然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真正能成功创业的只是小众,所以政府只有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特别是给创新失败的人予以极大宽容,并鼓励他们继续坚持,才可能使创新者到达胜利的彼岸。以前我们常讲“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搭台,创新者唱戏,当然政府也要为互联网搭建公共平台,让数据开放共享,这样才能就实现企业、投资者、创新者的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公共集聚的机制,实现真正的众筹。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这种公共信息平台,使政府效率低下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关于精准扶贫的问题,就经常发生不符合条件领取、已经脱贫了继续领取甚至人去世了若干年仍在领取的现象,如果我们能将公安、民政等数据集合形成大数据平台系统,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